劉 杰
忽略細節(jié)的,必敗于細節(jié)之上。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經常是你敲我一榔頭,我打你一棒子,軍事行動比演習都多。有一年,宋國大夫華元率軍攻打鄭國,夜宿某地。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鄭軍交戰(zhàn)了,為了振奮士氣,華元吩咐炊事員給大伙加餐,分給每人一大塊羊排骨。
當晚,士兵們興高采烈地捧著骨頭大啃特啃,只有華元的馬車夫羊斟在一邊喝涼水,原來華元軍務繁忙,忘了交代分給羊斟一份。羊斟見其他人吃得滿面紅光,不禁氣不打一處來,心想:都說近水樓臺先得月,跟著領導好處多,怎么我就那么背呢,這不是存心作踐我嗎?有仇不報非君子,羊斟暗暗地打定了主意,決定以牙還牙,明天要給華元好看。
第二天,宋鄭兩軍相遇,雙方擺開陣勢,捉對廝殺起來。就在兩軍激戰(zhàn)正酣的時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駕著馬車風馳電掣般向鄭軍的營地駛去。車上的華元大驚,對羊斟喊道:“你暈頭了嗎?那邊是敵營啊!”羊斟回過臉答道:“我的地盤我做主,昨晚你有權不給我吃羊肉,今天我有權讓你當俘虜。”就這樣,羊斟駕著指揮車徑直到了鄭軍大本營,可憐華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計謀還未施展,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戰(zhàn)俘。
民以食為天,所以不給人吃飽飯帶來的后果還是非常嚴重的。無獨有偶,幾百年后,中山國的國君也不幸重蹈了華元的覆轍。
中山君某次設宴款待群臣的時候,席上上了一大鍋羊湯,為了方便,國君讓仆人把湯分到客人們各自的碗里。不過人多湯少,當輪到一個大夫司馬子期的時候,羊湯已經沒了。
司馬子期當時沒表示什么,回到家后,越想越不對勁,認為這是國君在大庭廣眾之下有意出他的洋相。司馬子期一怒之下叛逃到了楚國,慫恿楚王攻打中山。楚王聽了司馬子期的一面之詞,便把中山君當成了虐待臣下的暴君,派出軍隊打著吊民伐罪的旗號“解放”了中山。中山君“一碗羊湯引發(fā)了一場血案”,只能出逃外國,四海為家了。
也許羊斟、司馬子期在各自的主子眼里,都是無關痛癢之輩,然而他們卻不甘心地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的價值,給了大人物們以當頭棒喝。老子說過:“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蔽矣X得應該再加一句,那就是“建功立事,必靠于人”。
(馮唐摘自《歷史的荒謬》北方與文藝出版社 圖/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