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那些不準確、不完備的信息作決策。
被譽為“20世紀最佳女作家”的伍爾芙曾經(jīng)這樣說道:“以自己的感受力盡可能更多地從書中獲取印象——這是讀書時首先要做的,但這樣只完成了一半。”那剩下的一半干點什么呢?“我們必須對自己從書中獲取的各種印象作出判斷,必須是那些閃閃爍爍的印象凝固,形成持久的印象。”這對愛書人讀書人來講,無疑是金玉良言。
但是,再完美的觀點也會有例外的情況,比如哈佛商學院教授理查德·泰德羅的《安迪·格魯夫傳》一書,筆者認為“盡可能多地從書中獲取印象”已然足夠。
安迪·格魯夫這位被認為“和英特爾是一回事”的英特爾前董事長,除了有關他的報道、將其作為案例研究的著作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外,他本人還是一位多產(chǎn)的作家:既有他在英特爾職業(yè)生涯相關的自傳《只有偏執(zhí)狂才能生存》和他自匈牙利出生之后到20多歲前往美國這段歷程的自傳《游向彼岸》面世,還有《格魯夫給經(jīng)理人的第一課》、《人人都是管理者》等等與企業(yè)經(jīng)營相關的專業(yè)書籍出版。
為曝光率如此之高的格魯夫寫一本傳記,理查德·泰德羅委實不易。他本人想必也是萬分為難,不得不另辟蹊徑,盡量還原格魯夫的整個生活歷程,《安迪·格魯夫傳》讀起來和一本以格魯夫為主人公的小說差不多。
格魯夫的10倍速變化、戰(zhàn)略轉折點、“信號”還是“噪音”等許多觀點已讓許多人耳熟能詳了,但在理查德·泰德羅的書中,“我想知道他是怎樣想的”,“我想知道這些決策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我想知道那些永遠也不會講給你聽的東西”。讀者就這樣問題能夠“盡可能多地從書中獲取印象”,想來已是收獲良多了。
格魯夫在英特爾的輝煌經(jīng)歷中,除了已經(jīng)被討論多次的英特爾從最初的儲存器業(yè)務轉向微處理器生產(chǎn)和“intel inside”的推廣策略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決定就是,英特爾在1985年10月借推出80386微處理器之機讓自己成為了獨家供貨商,這一決定成為英特爾公司也是這個行業(yè)的轉折點。
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格魯夫認識到第二供應制造商不需要任何與設計相關的成本,由此多出的一個競爭者將主要是在價格上展開角逐。當時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在于,IBM在一個月購買的任何一件產(chǎn)品都會超過英特爾全年賣給其他公司所有產(chǎn)品的總和,這意味著如果IBM公司如果不采用英特爾的微處理器,那么英特爾完全可能是與如今截然相反的另一種狀況。
盡管過去多年,格魯夫仍然能夠重新體會當時的緊張狀態(tài)。他一直相信憂患是強大的推動器,盡管當時前景恐怖,對英特爾確實是“重要關頭”,但是他仍然滿懷憂患之心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記錄這段歷史的字里行間,能夠真實感受到當年格魯夫那種忐忑不安,他是如何根據(jù)那些不準確、不完備的信息作決策的過程。這種閃閃爍爍的印象,遠比“事后諸葛亮”般總結出來的持久印象顯然要有意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