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一堂語文創(chuàng)新課來說明創(chuàng)新更要注重語文本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創(chuàng)新;語文本色
這堂課是關于《聽聽那冷雨》的創(chuàng)新課,它獲得了區(qū)創(chuàng)新課一等獎,我認為創(chuàng)新更要注重語文本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名作,文章材料散,時間間隔長,空間跨度大,語句較長,該斷句處似乎也有很多地方?jīng)]有斷開(不斷開好,這正好表達出了作者那種綿綿不絕的鄉(xiāng)愁來),好多同學說讀不懂這篇文章。
于是,我首先給學生布置了預習的內(nèi)容:1.通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問題并把重要字詞寫到作業(yè)本上。2.提供作者及背景,讓學生做到知人論世,知道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大多是表現(xiàn)鄉(xiāng)愁家國之思的,此文也不例外。查找《鄉(xiāng)愁》詩。3.從全文中,找出有疑惑的問題并寫出來,大致有以下幾個問題:
1.既然是《聽聽那冷雨》,作者為何在前六節(jié)中先寫看看、嗅嗅、聞聞、舔舔那冷雨?
2.從全文看,作者主要聽了臺灣的日式瓦屋和大陸這兩個地方的雨。在古老的大陸和日式的瓦屋中聽雨感覺是不一樣的,作者分別把兩地的雨比作什么樣的音樂?(用文中最概括最簡練的詞語來回答)感受一樣嗎?
3.余光中先生為什么要引用蔣捷的《虞美人·聽雨》這首詞呢?結合選段談談你的看法。
4.第八節(jié)中能不能找到“冷”字?畫出第九節(jié)中寫“冷”的句子,極力渲染“冷”用意何在?
5.第十一節(jié)寫了哪些雨?有幾種雨不能體現(xiàn)“冷”字?
6.“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边@段文字是人教版上的,請同學們與我們所學的魯人版課文第十二節(jié)相關文字做比較,哪一種斷句法更好?為什么?
7.第十三節(jié)中“但不久公寓的時代來臨,……沒有音韻的雨季”這句話是寫作者心中的“冷雨”嗎?
8.題目中的“冷”是否恰當?能否換成“寒”或“苦”?
根據(jù)這8個問題,我與同學們商討設計出了學習目標:1.理解作者的故國家園之思,培養(yǎng)對自然景物的理解與感悟能力。2.品味文章獨具詩韻的語言,掌握本文在詞語錘煉和修辭運用上的特色。
我讓全體學生對以上8個問題充分討論,接著又把全班學生分成8個組,每個組圍繞一個問題重點討論,中心發(fā)言人執(zhí)筆整理出答案以備下節(jié)課發(fā)言。
在展示課上,我重點抓住誦讀環(huán)節(jié),以聲傳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弊x在語文課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我先讓學生說一說誦讀的方法,然后展示誦讀要領。接著讓學生分組試讀,每位同學都要選取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讀給組內(nèi)其他幾人聽,然后小組內(nèi)評議一下,推出一位同學代表本組朗讀給大家聽(全班聽3—4位代表的朗讀就可以了)。這樣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就為進一步理解全文思想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白x”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我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地讀,同學們才漸漸體會出了文中那濃濃的鄉(xiāng)愁,綿綿的鄉(xiāng)思,這樣感悟到的東西要比老師傳授出來的實效得多。
當然,學生的感悟絕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除了多誦讀外,還要結合文本語境展開合理的想象,這樣學生的感悟才真正有了根基。據(jù)此我讓8個組對8個問題分別做了解答,解答期間,其他組的同學有疑問可以隨時提問。如有不足老師再補充。整堂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了有效訓練。
如第三個問題:余光中為什么要引用蔣捷的《虞美人·聽雨》這首詞呢?結合選段談談你的看法。首先我給學生補充了【作者簡介】:余光中,臺灣作家、詩人,1928年生于福建,在大陸、香港、臺灣、歐美都有游歷,他的《鄉(xiāng)愁》詩傳遍了華人世界。讓學生齊背《鄉(xiāng)愁》,為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作鋪墊,然后讓一個學生讀余光中引用蔣捷這首詞的文字:“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蓖瑫r讓學生注意句子的含義,展開聯(lián)想。第三組中心發(fā)言人在展示中提到“少年”是指“青少年時期”,“雨”是指“春雨”,馬上就有人提問:“何以見得?”第三組就有學生解釋:“古時沒有‘青年’之說,‘少年’包括現(xiàn)在的青年和少年;文中有‘杏花、春雨、江南’,作者的青少年時期就是在江南度過的,所以,‘雨’指‘春雨’?!钡谌M發(fā)言人繼續(xù)說:“聯(lián)想到‘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可見這時期傳達出的是歡樂情懷,著力渲染的正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俅蛑心曷犛?,客舟中,江闊云低’,此時作者主要居住在臺灣,一個‘客’字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之景頓現(xiàn),聯(lián)想到‘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斷腸人在天涯’等,古今人作客他鄉(xiāng)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也就融為一體了。‘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抓住‘白頭’‘僧廬’可看出作者鬢發(fā)的斑白與僧廬的冷寂,借以展示晚年歷盡坎坷后的憔悴;‘亡宋之痛’表現(xiàn)作者的故國之思。”有同學質疑:“‘晚年’不對,應是‘不惑之年’,因為作者寫此文時是1974年,當時才46歲?!辟|疑精彩,同學們鼓掌。
因此,文本誦讀、語境意識及聯(lián)想想像能力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如果說創(chuàng)新是一堂課開出的艷麗之花,那么語文本色就是根、莖、葉。如果根、莖、葉不牢固,不健壯,那么艷麗之花何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