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就高考對文言文句子翻譯的現(xiàn)狀,提出了從字形推斷、語境定義、語法搭配推斷、成語聯(lián)想、整齊句式推斷五個方面去考察文言實詞的意義。
【關鍵詞】推斷法;定義法;聯(lián)想法
學習文言文,實詞的積累和推斷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近幾年高考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題目一般都涉及了實詞意義的理解。一般說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考察。
(一)字形推斷法。漢字是表意文字,其中形聲字占漢字的絕大多數(shù),形聲字往往可以通過它的形旁推斷事物的品類屬性以至意義。會意字的意義則可以根據(jù)合成它的字意來推斷。因此,對一些陌生字可以借助造字法的知識來推斷詞義。如“(北宮之女)徹其環(huán),至老不嫁,以養(yǎng)其母”(《趙威后問齊使》)中的“徹其環(huán)”該怎樣理解?運用字形推斷法分析,“環(huán)”從“王”,可推斷與“玉”或“環(huán)形之物”有關,可判定為“飾物”,“徹”可能是“撤”的同音假借。此句意為“(北宮之女)摘去耳環(huán)玉飾,至今不嫁,一心奉養(yǎng)雙親”。
(二)語境定義法。每個文言實詞,往往有幾個義項。但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它的義項只能是一個。因此,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要善于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推斷詞義。例如解釋“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赤壁賦》)中的“適”字,聯(lián)系上文——“這是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寶藏”,推知“適”的意義為“享有、享受”,而不能解釋為“到達”或“女子出嫁”。又如2007年全國卷Ⅰ第8題D項“帝善其不撓,遷均司隸校尉”,選項中解釋“撓”為“阻礙”。聯(lián)系上文“(宋)均顧厲色‘……均雖死,不易志’”,以及下文“遷均司隸校尉”,可知皇帝稱贊他“不屈服”,因而獲得升遷。這里的“撓”應解釋為“屈服”。
(三)語法搭配推斷法。除了特殊句式,文言文的句子成分與現(xiàn)代漢語是相同的,成分的搭配也是相同的,我們可以根據(jù)成分的搭配來推斷詞義。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明”字,是句子的主語,“察”是謂語,若將“明”解釋為“明亮”,則搭配不當,應理解為“眼力”“視力”才正確。又如“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史記·陳涉世家》),從句子成分看,“堅”“銳”分別充當“披”和“執(zhí)”的賓語,我們應該這樣理解:“堅”解釋為“堅硬的盔甲”,“銳”解釋為“銳利的兵器”才能搭配。
(四)成語聯(lián)想法?,F(xiàn)代漢語中的成語,絕大部分來源于古詩文,因而有很多詞語的文言意義在成語中得到了保留;在解釋文言實詞時,我們就可以聯(lián)系成語來推斷其意義。如要問“邦有道,危言危行”(《論語·憲問》)中的“?!弊值囊饬x,聯(lián)想成語“正襟危坐”,就不難推斷出“?!笔恰岸苏钡囊馑?。再如“其良人出,必厭酒肉而后反”(《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厭”字,聯(lián)想成語“貪得無厭”,就能推知“厭”是“滿足”的意思。
(五)整齊句式推斷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齊句式。這樣,我們就可利用在相似的結構中,處于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推得詞語正確的解釋。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較難理解,若借助這里整齊的句式的幫助,就可推斷它的意思?!百t”對“忠”,意思相近;“以”對“用”,意思也應該相近。由此可以推斷出“以”也作“被任用”講。又如2007年北京卷選自《淮南子·秦族訓》的這段文言文,大量運用了對稱句子。第6題D項,“察其黨與”中“察”的意義是否該解釋為“仔細看?”聯(lián)系上文看,這是一組對稱的句子,“觀其所舉”與“察其黨與”對應,這里“觀”與“察”是同義詞,那么此處的解釋“仔細看”就是正確的。
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僅憑上述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平時多誦讀多積累。古人說“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這也同樣適用于同學們對文言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