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搖要】朗讀對提高學生語文素質(zhì)具有重要作用。加強高中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途徑:一、明確朗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二、把朗讀列入語文能力訓練計劃,采取得力措施,切實加強朗讀教學。三、朗讀的方法對朗讀的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應通過訓練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讓語文課堂書聲瑯瑯。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朗讀教學;有效途徑
“書聲瑯瑯”歷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征?!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道出了朗讀的重要性?!皶x百遍,其義自見”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更道出了古人治學的寶貴經(jīng)驗。從孔夫子到陶行知,再到當代語文界的一批特級教師,他們都非常重視朗讀,如韓軍老師上《大堰河,我的保姆》時,激情的朗讀時間占整堂課的三分之一。李鎮(zhèn)西老師的課也往往是通過示范朗讀和引導學生朗讀的方式,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然而,目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朗讀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語文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有許多令人擔憂的地方,其主要表現(xiàn)在:
一、輕視朗讀教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時間充足就安排一下,時間緊了則干脆免掉。二、朗讀方式單調(diào),缺少方法指導。朗讀方法用得最多的是齊讀和指名朗讀,缺少變化,單調(diào)枯燥。忽視朗讀方法的指導,讀前不指導,讀后不總結(jié),甚至有的教師僅以讀得是否整齊、響亮作為朗讀水平優(yōu)劣的標準。三、重視“點”而忽視“面”。有的教師把朗讀教學中的指名朗讀只集中在個別朗讀水平較高的尖子生身上,重尖子,輕整體。四、沒有系統(tǒng)計劃,隨意性大。朗讀教學沒有列入語文能力訓練計劃,它被視為“應急”或“補白”的手段。朗讀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代替了計劃性、科學性。
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主要是對朗讀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第一,在高考升學指揮棒的控制下,很多教師和學生認為只要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好就行了;第二,課堂教學容量大,教師擔心朗讀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于是以講代讀,搞“滿堂灌”;第三,課外布置的朗讀訓練,很多學生往往不認真完成。
忽視朗讀給語文教學帶來的負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它使教學要求不能很好落實,輕視了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直接影響到未來人才的素質(zhì),同時也與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愿望背道而馳。新頒發(fā)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已經(jīng)把朗讀提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事實證明:朗讀教學這個為古人沿用千載的傳統(tǒng)教法,不僅不可擯棄,而且應該很好地繼承發(fā)揚。因此,實施新課改,應該讓語文課堂書聲朗朗。
如何搞好朗讀教學呢?我認為繼承傳統(tǒng)語文教學之精華,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原則,結(jié)合語文教學的實際,應是我們搞好高中語文朗讀的有效途徑。
一、明確朗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首先,朗讀對個人而言是學生對文章的自我解讀、自我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清代陸世儀說:“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歲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自十五歲以后,知識既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人凡有所當學之書,皆自十五歲以前使之熟讀。不但四書、五經(jīng),既如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須熟讀。”這段話抓住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強調(diào)了“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正確的。朗讀是背誦的基礎,對文章的反復朗讀,可增強學生記憶力,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學生今后的聽、說、讀、寫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朗讀在課堂教學中具有調(diào)節(jié)節(jié)奏、交流對話的作用。一堂精彩的語文課如沒有瑯瑯讀書聲的鋪墊,只有老師的講解,是沉悶而乏味的。朗讀中,學生既具有了一種主觀能動性,又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二度創(chuàng)作,在此基礎上穿插上教師恰當?shù)狞c拔和引導,可很好地實現(xiàn)師生間的互動及課堂氛圍的調(diào)整,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的。因此,必須把朗讀列入語文能力訓練計劃,采取得力措施,切實加強朗讀教學。
首先,語文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zhì),加強朗讀的示范性。范讀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教師要想在朗讀教學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自己首先必須有較高的朗讀水平,為此,語文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要苦練基本功,不斷提高朗讀水平,以加強朗讀的示范性。
其次,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文體、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征采取靈活的方式進行朗讀訓練,同時,還應適時給學生以點撥、指導,逐步達到朗讀的基本要求:口齒清楚、聲音洪亮、停頓適當、態(tài)度大方、富有感情。
再次,教學中可采用不同形式進行朗讀訓練。如利用早讀和課堂教學中的部分時間,請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進行示范性朗讀,指導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集體朗讀、男生、女生集體朗讀、全班集體朗讀。還可利用第二課堂時間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朗讀比賽等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朗讀水平。
三、朗讀的方法對朗讀的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應通過訓練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朗讀訓練一般可分為聽、學、試三個階段。聽,就是聽名家朗讀,也就是組織學生聽錄音帶;學,就是組織學生朗讀,老師要隨時糾正學生在朗讀中語調(diào)、節(jié)奏、停頓、輕重、情感等朗讀方面的問題;試,就是放手讓學生就喜愛的文章放聲朗讀。在這一過程中可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采取范讀、齊讀、分讀、配樂讀等方式來實現(xiàn)。如:《雷電頌》宜聽名家朗讀磁帶,讓學生感受其中激憤、磅礴的氣勢?!都o念劉和珍君》宜由老師范讀出義憤、沉痛之情。《荷塘月色》宜用舒緩的二胡曲營造出一種朦朧淡雅、憂喜交織的氛圍,讓學生輕聲齊讀?!冻啾趹压拧穭t由男同學齊讀,讀出一種豪放、慷慨的氣勢?!队炅剽彙穭t由女同學齊讀,讀出一種婉約、清新之韻。經(jīng)過反復的朗讀,一方面可使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有進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學生達到培養(yǎng)語感、陶冶情操,熟練運用普通話表達之功效,可謂一舉多得。
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朗讀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應常抓不懈。高考中雖未直接考查學生的朗讀情況,但其中許多題目都關(guān)乎朗讀。直接的,如:“語病”題、“詩詞鑒賞”題、“背誦默寫”題等;間接的,如:“寫作”題。這些都有賴于學生在平時大量的反復朗讀來積累的。
接受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主體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有一個從“表面感知”到“深層感悟”的過程。教育心理學更是指出,語言的習得,其過程是“符號—信息—符號”。從中我們可以獲悉,語文知識的習得,特別是語文能力的形成,必須要經(jīng)過一個從“感”到“悟”的階段。那么,朗讀無疑是最好的催化劑,在語文能力形成的過程中,它為深層的“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只有通過吟誦,才能把理解的東西化而為自己的語感。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何不略去一些繁文縟節(jié)的講述,多留一點時間給朗讀呢!面對著高中語文教材中大量的詩文辭賦,經(jīng)典美文,我們何不縱情地誦讀,放聲地歌唱,這樣既可獲得讀書的樂趣和美感,激發(fā)學語文的興趣,又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