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新課改倡導的有效教學,尋求語文課堂的民主性與開放性;利用新課改豐富多元的課程教學模塊,打造語文課堂的廣博性與深厚性;利用新課改發(fā)展、動態(tài)的教育評價機制,構建語文課堂的人文性與和諧性;利用新課改多元生動的綜合實踐活動,強化語文教學途徑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智慧;多元化課程;有效教學
國家實施的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過程既是革故鼎新的過程,又是各種因素重新組合、協(xié)調、適應從而達成新的平衡與共生關系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尋求新的文化平衡、重塑新的教學觀念模式的過程。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新課改多元化的課程、有效的課堂形式、人文性的角色轉化、開放性的評價體制全方位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利用新課改倡導的有效教學,尋求語文課堂的民主性與開放性
新課改要求教師走下權威的講臺,和學生一起求知探索,實現(xiàn)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fā)展。一些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往往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而新的課程改革主張語文課堂營造一種民主開放的氛圍,追求課堂的有效教學,幫助學生積極檢視和自我反省,喚醒學生成長的渴望,最大限度地捕捉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fā)現(xiàn)和挖掘學生發(fā)展的潛能,使教學真正有效實施。比如在研究“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這個專題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在網絡上大量搜集有關職業(yè)、經濟、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新詞語,在課堂上,可以分組舉行學生辯論賽,讓學生暢所欲言“流行文化的利與弊”。在這樣的教學中,課堂已是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生命活動的廣闊天地,是浮想聯(lián)翩、精神煥發(fā)和創(chuàng)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是一種全新的鮮活的開放的教學態(tài)勢。民主和開放,使學生在語文課堂內外充滿生氣和樂趣。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起穿針引線的作用,把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地連接起來,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把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重組、加工,使學生能在積極、有效、高質量的多向互動中掌握知識。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對聯(lián)知識并嘗試創(chuàng)作時,可以引導學生分小組探究《紅樓夢》中的對聯(lián),讓學生評價小說中對聯(lián)的優(yōu)劣,最后由學生展示學習成果;也可以在網絡上搜索各種對聯(lián),與同學交流;教師還可以開放性地出具上聯(lián),在班級征求下聯(lián)。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地開展真正適合高中教學的、深挖教材的、傾向于理性思考的語文教學,應當避免游離課本、泛濫問題、空洞討論、過分表揚、虛化課堂等形式主義。在新課改倡導的有效教學中真正尋求語文課堂的民主性與開放性。
二、利用新課改豐富多元的課程教學模塊,打造語文課堂的廣博性與深厚性
普通新課程由8個學習領域、12個科目、100多個模塊三個層次構成。此次課程改革國家設置了三級課程系統(tǒng):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其中校本課程是為了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學校為課程開發(fā)的基礎,以學校教師為開發(fā)主體而在學校開發(fā)的課程。這就意味著新課程改革賦予每所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主權。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由學校延伸到所在的社區(qū),語文教師可以成為課程開發(fā)的主體之一,不再僅僅是課程的消費者和被動的實施者,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生產者和設計者,這個過程會出現(xiàn)語文教師集體智慧的碰撞,這更是多元文化的積淀和交融,也是促使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研究使教師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成長,同時語文課堂也由單調簡陋變?yōu)槎嘣詈?,為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比如高一新課改年級就可以以“建設書香校園,開啟智慧人生”為主題,啟動“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解讀《論語》,吟詩誦詞,語文教師也可以結合語文活動實際編寫校本教材《中學生傳統(tǒng)文化讀本》。
由于課程教學模塊的多元化和豐富性,必然要求學生自主性得到充分發(fā)揮,要求學生自主創(chuàng)立學習計劃,自主選擇選修課程,高度關注學分制。自主性是前進的不竭動力,有自主就會有創(chuàng)造,有創(chuàng)造才會有廣博與深厚。
三、利用新課改發(fā)展、動態(tài)的教育評價機制,構建語文課堂的人文性與和諧性
新課程改革一個最大亮點就是評價體系的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要“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fā)展的評價體系”。這是建構素質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三項核心的任務。新的評價體系改變了過去那種單單靠高考一張試卷決定學生一生命運的做法,建議通過建立成長檔案袋等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更真實地反映和記錄學生各方面的情況,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設一個相對公平的環(huán)境,而這種評價體系的建立必然要求以誠信為依托,要求社會、學校、老師共同的參與,憑借平時一點一滴認真、詳細的記錄,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從而實現(xiàn)師生共同成長的美好愿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對學生評價是不夠全面的,只重考試結果,不注重學生平日掌握知識、提高的行為和過程,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教師對學生要進行全面的客觀的評價,體現(xiàn)師生的平等、互動、誠信,語文教師在這種發(fā)展動態(tài)的教育評價機制引導下可為每一位學生建立“語文學習檔案夾”,將學生參加的課內、課外語文活動,如課堂演講、課堂小品劇表演、課堂討論、發(fā)言、課下完成作業(yè)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報告、調查報告、查閱的資料、收集的圖片、剪報等,與學生課堂教學相結合,每次活動教師及負責的學生都進行詳細記錄并將學生活動情況和成果收集進學生學習檔案袋中,作為綜合測評的依據。這樣的評價對學生來說較全面、客觀,注重了學生學習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對教師來說,可以從多個方位、角度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因材施教,更能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和諧性。
發(fā)展、動態(tài)的教育評價機制也便于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語文教學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語文教學的過程也就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是在情感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知識,這也是以人為本的教學體驗。作為語文教師,在擁有扎實淵博的知識、靈活生動的授課方法后,還要有客觀公正的評價模式和評價心態(tài),以獲取學生的信任。教師只有得到學生的信任并與之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關系,才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和學生產生共鳴,為課堂的人文性提供感情基礎,創(chuàng)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四、利用新課改多元生動的綜合實踐活動,強化語文教學途徑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新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社會實踐三個方面,綜合實踐活動旨在打破教師的束縛,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與生活體驗,構建一個更為真實、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實現(xiàn)學生整體、和諧發(fā)展。新課程改革主張改變傳統(tǒng)的學生學習方式,建立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是一種開放式、參與式的教學形式,它不局限于一間教室、一所學校,不局限于一門課和幾本書,為了探索有關問題,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融入到自然和社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目前學生的習作往往是閉門造車、矯揉造作,主要是由于缺乏對生活真切的體驗和對社會敏銳的觀察。新課改環(huán)境下催生的學生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無疑為學生的綠色作文打開了通道,提供了契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視野得以拓展,性情得以陶冶,價值觀和一些模糊的認識得以澄清,真實的生活和體驗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實際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一契機運用大語文學習的理念促進學生多種途徑的語文學習。
學生活動的設計和創(chuàng)意直接涉及組織者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層面,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學生活動的系列化、常規(guī)化培養(yǎng)學生尋求語文學習機遇的能力。如升旗儀式、班團隊教育系列,如讀書節(jié)、英語節(jié)、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系列,如各年級各學科的話劇比賽、詩詞吟誦比賽、辯論賽、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歌詠比賽、手抄報比賽、電腦設計創(chuàng)意比賽、小制作比賽等系列,這些活動都離不開創(chuàng)作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語文教師要力爭通過這些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凈化學生的心靈世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素質。
課程改革為語文教學開辟了大顯身手的創(chuàng)造天地,語文教學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思想活躍、舉措新穎、策略多樣。讓我們?yōu)樾抡n程的崛起鳴鑼開道,重塑語文教師新形象,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智慧,譜寫語文教學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