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可將語文中美的因素更為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迅速而準確地理解把握語言,從而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實現(xiàn)語文課的美感。
【關鍵詞】信息技術 輔助教學 實現(xiàn)美感
美育健全完美人格。美育的特點就是通過形象去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學生的靈魂,豐富、凈化學生的感情。在這方面,語文學科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然而,不少學生卻不喜歡語文課,認為語文課就是念念課文,單調而乏味。其實教材中隱含了語言美、自然美、色彩美、音樂美和人格美等許多美的因素,其中蘊涵著無窮的意韻味,但單憑講析很難將這些美展現(xiàn)出來,加之學生閱歷淺、知識面還不夠寬、鑒賞能力低,對課文中蘊涵的這些美很難準確地把握和感受。語文課不能將其中的美展現(xiàn)給學生,不僅使學生不愿上語文課,而且大大削弱了其在美育中的作用。怎樣更好地實現(xiàn)語文課的人文目標,還原其在美育中的應有地位,就成了語文老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再現(xiàn)藝術美
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寫景狀物作品,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將祖國優(yōu)美的自然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作了詳盡的描寫:像小姑娘笑著走著的春,朦朧月下的荷塘,故都清凈的秋,月下的赤壁,氣象萬千的滕王閣……無不顯現(xiàn)出大自然和人類文明的奇?zhèn)ゾ跋?,而令人嘆為觀止。但這些美景僅憑講析很難完整地展現(xiàn)給學生,因而也就很難讓學生產生熱愛的情感。在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優(yōu)勢,跨越時間和空間,帶領學生瀏覽欣賞這些自然和人文景觀,就能直覺體驗這些美景。那優(yōu)美的圖片、動感的錄像資料,再配以輕柔、悠揚的背景音樂,學生自然陶醉于美妙的景觀之中。如《荷塘月色》一文,朱自清先生對月色下荷塘荷花的描寫可謂生動傳神,但對于不少沒見過荷花的北方學生來說依然費解,什么樣的葉子是“田田”的,怎么會“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地點綴的白花”,“有婀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的……”,這“裊娜”是怎樣一種開法?“羞澀”的朵兒又是怎樣地打法呢?如果不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又怎么可能把月色下荷塘中的荷花美的神韻向學生講出來呢!當多媒體影像資料將朦朧月色下荷塘美景一幅一幅展現(xiàn)給學生時,他們不僅對月下荷葉、荷花、荷的朵兒有了直觀了解,而且對朱自清先生用來描寫荷葉、荷花的形容詞“田田”、“裊娜”、“羞澀”也有了深刻感悟,當學生對月色下的荷塘的美有切身體會,回頭再讀課文就覺得別有洞天了。這樣教學,不僅能讓學生領略藝術美的神韻,而且能引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二、再現(xiàn)音樂美
中學語文教材與音樂因素有關的內容實在為數(shù)不少。如:《春》——舞曲《春之聲圓舞曲》,《敕勒歌》——有關北國草原的音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電視劇《水滸傳》音樂,《最后一課》——法國國歌《馬賽曲》,《誰是最可愛的人》——影片《上甘嶺》插曲,《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國歌,《木蘭詩》——豫劇《花木蘭》,《春夜喜雨》——歌曲《三月里的小雨》,《回憶我的母親》——歌曲《媽媽的吻》、《世上只有媽媽好》,《瀾滄江邊的蝴蝶會》——影片《五朵金花》中的音樂,《晉祠》——《人說山西好風光》,《〈白毛女〉選場》——戲曲《白毛女》,《故都的秋》——鋼琴曲《秋日私語》,《長亭送別》——戲曲《西廂記》。諸如此,實在是不一而足。教材中的這些音樂美單憑教師的講析同樣不能達到其在美育中的效果,只有借助多媒體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將課文中蘊涵的音樂美用視聽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才能使學生在更多層面、以更多的方式體會到語文文字的美,感悟到語言文字的美。如教學《春》采用多媒體再現(xiàn)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并配舞曲《春之聲圓舞曲》,幫助學生品味文中作者描寫的春的意境,使學生受到了深刻的感染。這樣教學,將音樂美、自然美、語言美融為一體,大大增強了語文的美感。
三、展現(xiàn)人性美
中學語文教材課文中有諸多古今中外、各行各業(yè)的優(yōu)秀人物。通過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挖掘他們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質和可貴精神,是語文課實施美育的首要內容。如最可愛的人——我們的戰(zhàn)士,愛國學生劉和珍,“大勇的革命烈士”聞一多,忠貞不渝、從容就義的文天祥,為人剛正、至孝的李密,忠貞愛國的屈原……所有這些人物的高尚情操,是教師、學生學習的典范。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控制性, 可以將信息以最適合學生習慣、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形式展現(xiàn),提供給學生。課前可以從別的媒體上掃描、剪輯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圖像,調集聲、光、色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融音樂、聲像和畫外音于一體,必要時再配以文字說明,營造出特殊的課堂氣氛,可強烈地渲染、烘托出主體形象,從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喚起學生對相關背景知識的回憶,使文中人物的品德能感動人、信念鼓舞人、理想教誨人、心靈震撼人,為語文課增添美感。如說理詩《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主題深廣,魯迅離學生較遠,再加之說理成分太多,學生理解起來確實有一定難度。教學時,可結合詩的內容“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讓學生認可偉大人物品格的共性,尊重這種共性,從而產生自己也要成為品格高尚的人的愿望。對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借助網絡上大量相關信息,拉近學生與魯迅的距離,通過課上適時、適度展示與魯迅有關的音像和文字資料,展示自己制作的課件等方式,將課文抽象的說理和課外具體畫面音像材料相結合,補充了教材,拓展了教材,從而將魯迅更加豐富的精神世界展示給學生。當看到學生真正被魯迅精神感動的那種異樣神情,我知道這樣上課才能讓學生立體地了解一位偉人,感悟人格的美好、人格的偉大,上出了語文課的美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術為語文課增添美感是多方面的,是毋庸置疑的,但語言文字中蘊涵的含蓄之美、引發(fā)的想象之美、再創(chuàng)造之美等,需要學生更多地去品味、去想象、去創(chuàng)造。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地決定使用的方式,在注重信息技術對語文課增添美感所起的輔助作用的同時,又不能因其介入沖淡語文課自身所應具備的美感特色。這就要求我們要很好地把握語文課自身的功能特點、審美特點,與信息技術合理兼容,以更好地上出語文課的美感來。
★作者簡介:郭燕春,河北張家口宣化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