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考作文評分的“發(fā)展等級”要求中,“有文采”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坝形牟伞辈恢皇求w現(xiàn)在抒情類的寫作體式上,在議論文的寫作中仍然可以通過對稱句、反復句、假設句、比喻句、排比句、引用句等句式的運用及詞語的選用來達成。
【關鍵詞】議論文寫作 有文采 句式運用
今年高考作文評分,特別規(guī)定了“發(fā)展等級”,該等級的重要一項便是“有文采”?!坝形牟伞逼鋵嵕褪窃~語生動,句式靈活,修辭得當,意蘊含蓄。那么,如何使我們的高考作文有文采呢?我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約二十年,積累了一些方法,下面就議論文寫作中如何寫出文采的主要技巧挑幾點談談。
一、對稱句
所謂對稱句就是運用一組或幾組字數(shù)大致相等,語法結構大致相同,所說內(nèi)容相反或相近的句子。這樣的句子如果運用得當,將使你的文章內(nèi)容充實,論證有力,文采斐然。
[例1]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已是被無數(shù)古今事實證明了的真理。鄒忌直言諷諫,齊王懸賞納諫,齊國得以強盛;王平誠心忠告,馬謖固執(zhí)己見,街亭終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開言路,納直諫,得有貞觀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廣積糧,緩稱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銘的意見得到采納,精兵簡政,人民擁護;馬寅初的理論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國家受害……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說明了“從善如流”的重要嗎?
——《從善如流》
這段文字中,“兼聽則明”與“偏信則暗”為句式的對稱。“鄒忌直言諷諫,齊王懸賞納諫,齊國得以強盛”與“王平誠心忠告,馬謖固執(zhí)己見,街亭終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開言路,納直諫,得有貞觀之治”與“朱元璋求教朱升,廣積糧,緩稱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銘的意見得到采納,精兵簡政,人民擁護”與“馬寅初的理論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國家受害”,既是句式對稱,又是事例對舉。這一組組對稱句的運用,既用足了論據(jù),又使語言曳生姿。
再看幾例:
[例2]在絢麗多姿的生活中,小節(jié)是最真摯的一幕;在酸甜苦辣的人生中,小節(jié)是最美麗的一色。摸索小節(jié),就是摸索人生。
——《小節(jié)的心聲》
[例3]成功了,不欣然自喜;失敗了,不心灰意冷。迎接生活饋贈的鮮花與美酒時,坦然泰然;面對生活的刀風劍雨時,毅然凜然……人,只有做到這樣,才能遠離自負與自卑。自強不息者的頭頂,永遠是晴空萬里。
——《自卑·自負·自強》
二、反復句
“反復”是指為了強調(diào)某個意思,有意識地重復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反復有連續(xù)反復與間隔反復兩種。我們所說的反復中心句(詞),是指把能體現(xiàn)中心主旨的句子或詞在文中或段中連續(xù)或間隔出現(xiàn)。其作用是:在內(nèi)容上,因為句句緊扣中心主旨,因此可使中心突出;在形式上,由于它的出現(xiàn),可使層次更清晰;在表達上,因其常與排比句連用,可增強語言的氣勢與節(jié)奏感。反復中心句(詞)手法,既可用來構段,又可用來構篇。
[例1]牽掛是一種美,卻也是一份辛勞,天地間擔起這份辛勞的,都是心中充滿著愛的人。父母牽掛遠方的游子,新婚的軍嫂牽掛戍邊的丈夫,學業(yè)有成的弟子牽掛白發(fā)蒼蒼的老師,德高望重的將軍牽掛未曾脫貧的老區(qū)。牽掛是流沙河筆下那夜夜歌唱的蟋蟀,牽掛是余光中心中那等待啟航的客船,牽掛是“來日緯窗前,寒梅著花未”的詢問,牽掛是“鄉(xiāng)淚容中盡,歸帆天際看”的凝望,牽掛是那封抵萬金的家書,牽掛是那聲共嬋娟的祝福。牽掛是連接親情的紐帶,牽掛是溝通友情的橋梁,牽掛是貫穿愛情的紅線,牽掛是人間至愛的升華。
——《牽掛》
這篇習作中,“牽掛”一詞出現(xiàn)達十五次之多,既使文章緊扣了中心,又造成了一種語言如江河之水奔騰而下的滔滔不絕之勢,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達到美的享受。
我們再看一篇佳作:
[例2]
我若為官
女兒親否?親!女婿親否?也親;夫人親否?更親!王忠肅公,身為“長銓”,調(diào)升女婿,易如反掌。然而,竟堅拒女兒、夫人所求,不顧女婿要挾,秉公辦事,不徇私情,拒不調(diào)婿。作為一個封建官吏,誠難能可貴也!
我若為官,不為則已,為則當為王公之官!
俗語說:“人非草木,焉能無情!”王忠肅公,也有人之常情:他何嘗不希望女兒常倚膝下,骨肉團聚?他何嘗不希望女婿得居高官?他何嘗不希望滿足夫人的愿望?然而,徇于私,則悖于公;順于情,則逆于理。在公與私、理與情的矛盾面前,究以何者為重,是檢驗清官與否的試金石。王忠肅公可貴之處,就在于他忠于公、逆于私,毫不為親情所動,秉公執(zhí)法,剛正廉潔,一身正氣,千古留名!
我若為官,不為則已,為則當為王公之官!
令人痛心的是,今天的某些領導,竟利用手中之權,圖謀私利;或安插私人,或大造別墅,或侵吞公款......他們簡直連清廉的封建官吏都不如!所幸者,這類蛀蟲,終為少數(shù),而廣大干部,繼承了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保持了無產(chǎn)階級的本色。這方面,敬愛的周總理,堪稱是我們的楷模。他老人家身為總理,卻以人民公仆自任,為了革命事業(yè),日理萬機,嘔心瀝血,生活簡樸,毫不特殊;對于侄輩更是嚴格要求。一九六八年初,他的侄女,年方十六,就插隊內(nèi)蒙。兩年以后,當?shù)卣疀Q定安排她參軍,總理得知,語重心長地開導她:“內(nèi)蒙那么多人,單挑上了你,還不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我們不能特殊,一點也不能!”秉建同志聽從了伯父教導,決心在邊疆安家落戶。凡知此事者,無不為之感動!敬愛的總理,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我若為官,不為則已,為則必為周公之官!
——《我若為官》
在這篇習作中,作者運用了中心句“我若為官”來反復構篇,就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jié)奏,也就增強了文采。
三、假設句
先看一例:
古往今來,彪炳史冊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過非同尋常的努力,因而在事業(yè)上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業(yè)績。試想,如果沒有李時珍跋山涉水、遍嘗百草,沒有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筆耕不息,哪里會有藥學巨著《本草綱目》的問世。
很顯然,這是一道假設句的仿寫題,說它“牽涉到有關議論文的方方面面。既檢測了議論文體的理論知識及其運用,又考查了語言的實際操作能力”者有之;稱它測試了“依照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將所學的各類靜態(tài)的語言基礎知識轉化為動態(tài)的運用能力”者有之;稱它“為我們平時議論文閱讀和寫作提供了優(yōu)化訓練途徑”者也有之。通過以上評論,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通過假設句的寫作對學生進行語言文采訓練,毫無疑問是切實可行的。
所謂假設句就是通過對假設條件下可能產(chǎn)生結果的推測來證明論點正確的一種分析方法。因其用假設復句構成,所以稱其為假設句。
我們再看兩例:
(1)正反對比式:
[例1]其實,歷史已不只一次向人們鳴響了警鐘,假如當初蔡桓公聽信了扁鵲之言,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嗚呼呢?假如當初馬謖采納了王平的建議,他又怎會遺恨街亭而伏誅于武侯麾下?話又說回來了,如果當初秦孝公不聽取商鞅之諫而變法,何以能稱雄于六國?如果我們共產(chǎn)黨人不聽取李鼎銘先生的意見而精兵簡政,又何以能變成貴州的“小老虎”而吃掉龐然大物的“東洋驢”呢?綜上所論,不難看出:善納人言者,昌;不納人言者,亡!
(2)例證式:
[例2]古語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狈擦⒐γ谑勒撸瑹o不是從小處做起,注意點點滴滴的積累,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斷自我完善的。若無每日聞雞起舞堅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無長年筆走龍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揮毫蓋世被尊為書圣呢?若無半生鉆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陳景潤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譽世界呢?
四、比喻句
因為比喻是用具體的、淺顯的、人們熟知的事物去說明或描寫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種修辭方法,所以,在文章中恰當?shù)剡\用比喻,除了能使語言形象生動外,還能把深奧的道理、抽象的事物,淺顯地、具體地表達出來,具有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的獨特作用。它既適用于記敘文,也適用于議論文。
比喻在議論文中,小而言之,可作為修辭手法運用,以句為單位出現(xiàn);大而言之,它可作為論證方法使用,以段或篇為單位出現(xiàn)。
我們來看兩例:
[例1]理想是前進的航標,實干是揚帆的航船;沒有航標,航船就會觸礁沉沒;有了航標,航船也達不到目的。想蓋大樓,必須有堅實的基礎;想要流長,必須有不竭的源泉;要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必須有把理想變成實干的精神。
[例2]如夢如煙的往事,洋溢著芬芳。童年是一首馨香的樂曲,伴我快快樂樂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純的樂曲,隨我無憂無慮地成長;青春是一首蓬勃的樂曲,送我自由自在地飛翔。
——《成長的心曲》
這兩例,作者都運用了比喻,把本來屬于抽象范疇的“理想”、“實干”、“童年”、“少年”和“青春”等分別比喻成“航標”、“航船”、“馨香的樂曲”、“清純的樂曲”和“蓬勃的樂曲”,既貼切,又生動形象,更增添了文采。
五、排比句
把內(nèi)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近、語氣連貫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語句連起來用,叫排比。它可由詞組構成,也可由句子構成。它可以句與句間構成排比,也可段與段間構成排比。它既可以用來議論,又可以用來抒情、描寫。在各種修辭中,它是使用最多的一種。排比句如運用得恰當,可極有力地增強文章的氣勢。請先看下例:
大度讀人,才能讀出“心底無私天地寬”的開闊;大度讀人,才能讀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情懷;大度讀人,才能讀出“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的睿智。
大度讀人,是有情地解剖別人,是無情地解剖自己。大度讀人,讀來讀去其實是讀自己,讀自己怎樣做人。
——《大度讀人》
其實,排比句是學生習作中用得最多的,我們再舉幾例:
[例1]今天,你將看到我們的閱兵隊伍,每一步都是75厘米,腳離地面25厘米,軍姿絕對標準,步幅絕對準確,步速絕對均勻,走向絕對筆直。這氣勢有如春天大河上下開裂猛烈撞擊的巨冰,有如傾閘而出的熔爐鋼水,有如奪路而下的黃河壺口瀑布,有如縱橫馳騁大漠荒原的駿馬,有如滾滾而來的錢塘江大潮……
[例2]幸福是什么?
其實很簡單。一杯淡水,一壺清茶可以品出幸福的滋味;一朵鮮花,一片綠葉,可以帶來幸福的氣息;一間陋室,一卷書冊,可以領略幸福的風景。幸福不僅在于物質的豐裕,幸福更在于精神的追求與心靈的充實。
幸福是一種感受、一種意識,是柔風拂面的愜意,是玫瑰盛開的芳香,是遠處掠過湖面?zhèn)鱽淼男∫骨?。體驗幸福要有一顆純正的心靈,要有懂得欣賞自然、甘于淡泊的智慧,要有寵辱不驚、縱橫天地的氣度。
六、引用句
在文中恰到好處地引用名言警句,能使文章增添色彩,能使得分的檔次明顯提高。何謂“閃光的語言”?“閃光的語言”就是在議論文的寫作過程中,依照論證的需要而引用的名言警語。
古今作家都十分重視引用。馮至在談到讀書與寫作的經(jīng)驗時曾指出:“有時也需從書本里得到一些啟發(fā),或是摘引一兩句名言警句,給自己的文章加點分量。”所以有人總結引用的作用時,曾這樣說:“可以用來寫情,可以用來言志,可以充實內(nèi)容,可以突出主題,可以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可以使讀者從中受到感染,得到啟迪,從中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增長見聞,陶冶情趣?!币痪湓?,可以起到開拓與深化,突出與升華,錦上添花之妙用。
引用分明引與暗引兩種。但無論是哪一種,它們都必須與所論證的觀點或文章的中心相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諧,能融為一體。
[例1]在人類的語言中,有一個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具有不朽的價值的詞,那就是“祖國”。屈原抱石懷沙,投身汨羅江時,想到的是祖國;文天祥過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想到的是祖國;岳飛發(fā)出“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的豪言時,想到的是“祖國”;譚嗣同面對刀俎,引頸就戮時,面不改色,“我自橫刀向天笑”,他想到的還是“祖國”;陸放翁說:“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彼麎艋隇槲?、念茲在茲的也是“祖國”;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就義時講:“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甘灑熱血,視死如歸,所報者,也是“祖國”。對祖國,他們有著濃烈、深沉、溶解不開的愛戀。為了祖國的命運,他們甘愿將血肉之軀獻出,化入祖國的大地,“血沃中華肥勁草”。
[例2]縱觀天下有志者,總是夙興而夜寐,百折不撓,孜孜以求,心甘情愿為社會奉獻。千百年來,奉獻精神如同血液,在我們民族軀體中不息地流動;如同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靈魂;如同火炬,點燃了炎黃子孫的愛國赤誠。從為治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到“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從“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的戚繼光,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從“愿與人民共患難,誓將熱血固神州”的朱德總司令,到“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南疆衛(wèi)士,真是英雄萬千!他們在奉獻之時,從沒想過要得到什么回報,而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獻給崇高的事業(yè)。
在這兩段文章中,兩位作者為了論證“祖國”在人們心目中的神圣位置和甘于“奉獻”的觀點,分別引用了大量的古詩詞,使得整篇文章呈現(xiàn)出一種噴珠濺玉般的炫麗光彩,的確妙不可言。
總之,要讓考場作文得到高分,在“發(fā)展等級”上博得滿意,就要想方設法增加文章的亮點。就像一美女子,美是美了,也要恰當?shù)赝奎c脂抹點粉,這樣才會顯得華麗些。當然涂什么樣的脂抹什么樣的粉,就看各人的愛好了。
★作者簡介:樊紅文,廣東東莞清溪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