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造成《邊城》主人公翠翠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傳統(tǒng)的價值觀、價值取向是造成翠翠悲劇的主要原因,地理環(huán)境對翠翠性格的影響是其中的又一個原因,而封閉的內心造成了溝通上的困難是人物悲劇的第三個原因。
【關鍵詞】邊城 人物悲劇 悲劇成因
“山頭夕陽極感動著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著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沈從文先生在他的文章《歷史是一條河》中如是說。的確,他要把對故鄉(xiāng)風物的愛借助于手中的筆展示出來,這就直接促成了他那部廣為流傳的小說——《邊城》的誕生。這篇小說集中體現(xiàn)了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和人物美。這其中當推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的翠翠形象。翠翠的清純、樸實、健康,以及她那無法言說的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她的孤獨、凄苦、無望讓我們讀后久久難以釋懷。那么,這個作者要竭力表現(xiàn)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女主人公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她的人生悲劇呢?本文僅從三個方面來談她的悲劇原因。
一、傳統(tǒng)的價值觀、價值取向是造成翠翠悲劇的主要原因
《邊城》所反映的時代是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期,軍閥割據稱雄,而東瀛小國虎視眈眈,覬覦著中國的廣大土地,一時間戰(zhàn)火硝煙在廣袤的土地上肆意蔓延。而被雪峰山、武陵山、云貴高原環(huán)繞的湘西,由于其復雜的地理形勢,躲過了多次戰(zhàn)爭劫難。因此,在小說中我們看到的似乎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沅水一如既往地流淌著,一代又一代的湘民在這繁衍生息著,這個地方儼然就是人們夢中所尋覓的世外桃源。的確如此嗎?難道人與人之間就沒有差別、沒有階級關系存在嗎?雖然作者也在竭力淡化這一點,但透過文字的表面來細細地挖掘,我看,非也。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仍然束縛著人們,這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順順。順順給人的外部感覺是“大方灑脫”、“喜歡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愛財”等等,但我覺得這些都是溢美之辭,在他骨子里,有很強的功利思想,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兩個兒子婚姻的選擇上。這在小說中有明確的顯示,他“稍稍見得溺愛那第二個兒子。由于這種不自覺的私心,他把長子取名天保,次子取名儺送”。出于這種偏心與私心,他在為兒子選擇結婚的對象時就有了一定標準。功利思想、金錢至上、門當戶對成了愛情的籌碼。翠翠嘛,雖然自身條件不錯,但畢竟只是撐船的孫女,家境難免差了點,就說給老實敦厚的大佬吧。至于王團總的女兒呢,人也說得過去,又有碾房作陪嫁,就留給“眉眼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為人聰明而富于感情”的二佬吧。這是何等絕妙的安排??墒翘煊胁粶y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大佬的死,打破了他的設想,因此無情地拒絕老船夫也就成了必然。這樣做的結果,使老船夫在一個風雨之夜悔恨交加地死去,逼走了懷著無限傷痛的二佬,葬送了他的愛情,從而也完結了翠翠的夢,使她成了一位渡頭守望者。
二、地理環(huán)境對主人公悲劇性格的影響
巴甫洛夫認為,人的性格是神經類型特征的合金。即性格是在后天精神論、地理環(huán)境中形成的,由此可見,外在的環(huán)境,對人的性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小說中的地理環(huán)境,對于主人公的性格塑造起了什么作用呢?小說所反映的地理位置是湘西,它地處云貴高原東北側與鄂西山地西南端結合部,東南以雪峰山為屏障,武陵山脈蜿蜒于境內,雖說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但由于交通的閉塞,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qū)域。這種環(huán)境對人物的性格有很大影響。封閉的環(huán)境嚴重地束縛了這里的女人,她們固守現(xiàn)狀,自主不自主地封閉在一個小圈子里。大山阻擋了走向外界的腳步。她們在這里自生自滅,不想著去改變什么,也不能改變什么,只有一個人默默地品嘗著生活的苦澀與艱辛。雖然小說的主人公也曾想過,“我要坐船下桃源縣過洞庭湖,讓爺爺滿城打鑼去叫我,點了燈籠火把去找我”,但這也是她一時負氣,想打破眼前沉悶局面的一種幻想而已。當愛情離她而去的時候,她所有的選擇只能是孤獨地守著渡船,等待心上人的歸來。但這中間有多少不確定性,他想回來嗎?他能回來嗎?她這種等待到底有多大意義呢?
另外,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二佬性格的形成也起了很大作用,這也是導致他們二人悲劇的一個原因。受當地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無論是世家子弟還是貧窮后生,一代代被軍功與仕途鼓舞著,懷著一顆顆建功立業(yè)的心,到外邊尋求精彩的人生”。面對父親對老船夫的拒絕及因哥哥死去而帶來的愧疚,他無法面對翠翠,無法正視自己的愛情,他沒做一點抗爭就選擇了逃避,離開了這個讓他傷心的閉塞之地,留給翠翠的是那無盡的思念和期待。
三、封閉的內心造成了溝通上的困難,是造成人物悲劇的第三個原因
本篇小說的開頭說:“溪邊有座白色的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边@就等于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家庭結構,有著簡單的家庭關系。祖孫兩人雖同在一屋檐下,可彼此心靈上都筑起了一座高高的厚厚的堡壘。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有了想法,有了追求,有了無法言說的夢。她表面看似閑淡,心靜如水,實則內心如火一般煎熬著、痛苦著。百無聊賴時,她可以“獨自低低地學羊叫,學母牛叫,或采一把野花縛在頭上,獨自裝扮新娘子”;百無聊賴時,她可以和爺爺閑扯些不著邊際的話;百無聊賴時,她獨自發(fā)呆、流淚,獨自品嘗著痛苦。她封閉的心無法敞開,她無法走近別人的內心世界,別人更無從了解她。她所追求的是一種純凈的,超過一切世俗利害關系的,非物質的愛情。但這種愛情在現(xiàn)實面前往往要打折扣。大佬曾說:“翠翠太嬌了,我擔心她只宜于聽點茶峒人的歌聲,不能做茶峒女子做媳婦的一切正經事,我要個能聽我唱歌的情人,卻更不能缺少一個照料家務的媳婦?!蹦敲?,在他心中,翠翠到底是怎么樣的人物呢?他說不清。他在翠翠心目中的位置怎么樣?更無從得知。其實,說不清的何止大佬一個人,二佬、爺爺,誰都摸不準翠翠。她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上了一把鎖,鎖住了自己,鎖住了別人,從而也鎖定了她的一生。
溝通的困難不只體現(xiàn)在翠翠與周圍人的關系上,還體現(xiàn)在大佬與爺爺、二佬與爺爺、順順與爺爺的關系上,這一切的偶然與必然,都直接影響著翠翠的愛情與命運,把她的人生最終定格在爺爺留下的那條渡船上。
翠翠,這一“浸著作者人格和感情”,代表著“30年代中國女性形象”的單純美麗的少女,本應像一朵綻放在深山幽谷里的山野花一樣,開出生命的華彩??墒牵捎谥T多原因,它卻匆匆地枯萎了、凋零了。“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能修復好翠翠那顆孤獨、寂寞、苦苦守望的心嗎?
★作者簡介:邱淑麗,河南駐馬店第一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