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中,運用啟發(fā)式教學,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究和獲得知識、技能??稍谄綍r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有時會碰到“啟而不發(fā)”的現象。究其原因,問題還是出在“啟”字上。啟發(fā)式教學的關鍵是“啟”,只有教師“啟”得及時,“啟”得巧妙,“啟”得適當,學生才能“發(fā)”得深,“發(fā)”得遠。由此看來,教師掌握一些啟發(fā)藝術是很有必要的。
1 在啟發(fā)時機上要力求“準確”
1.1 于“憤悱”狀態(tài)之時
即當學生具有積極求悟的心態(tài)時進行啟發(fā)。因為此時學生心憤求通、口悱難達,急需教師啟示開導,教師適時而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1 把一塊長方體木塊M浮在水面上,然后在木塊上放上鐵塊,當鐵塊m1總質量為345g時,木塊恰能浸沒在水中,有位同學想用細線把鐵塊m2系在木塊下面,也使木塊恰好浸沒在水中,鐵塊m2為多少g?
解析 此題若將木塊及鐵塊作為一個整體對象,運用力平衡條件求解,比較復雜。雖然同學知道在兩種情況下,木塊前后受的浮力和重力均不變,但無法把這層意思運用在解題中,此時教師若適時提示:“使木塊恰能浸沒在水中力應相等”,學生就會考慮到:
F=G1=m1g,
F′=G2-F浮2=m2g-ρ水gm2ρ鐵,
即 F=F′。
所以m1g=m2g-ρ水gm2ρ鐵,解得
m2=ρ鐵ρ鐵-ρ水×m1。
1.2 于似懂非懂之時
有些知識,學生好像較易理解,但當相近或相關的內容呈現后,由于知識的前后干擾,他們往往似懂非懂。如響度、音調等有關內容先后學習后,因相近知識的影響,不少學生甚至認為音調與響度是一回事。此時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再通過一根彈性較好的長尺,用下列實驗區(qū)分。
①長尺伸出桌外長度一定、重拔與輕拔--聲音的響度不同。
②長尺伸出桌外長度不同,每次拔的力度一樣--聲音的音調不同。
老師進一步啟發(fā):不管聲源的響度多大,距聲源多近,只要聲波音調的頻率高于20 000Hz或低于20Hz,一般情況下人耳就無法聽見。至此,同學就能清楚地認識響度和音調。
1.3 于知識缺乏之時
我國新疆的吐魯番地區(qū),氣候炎熱,干旱少雨,為了減少輸送過程中水的蒸發(fā)和滲漏,當地人民修建了龐大的地下灌溉工程——坎兒井。
在探討蒸發(fā)現象時,課本“生活、物理、社會”欄目中介紹了坎兒井。但坎兒井為什么能減慢蒸發(fā),教材中沒有介紹這方面的知識。教師可適當補充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溫度、液體表面積、液體表面上方空氣流動情況等。再讓學生來分析坎兒井為什么能減慢蒸發(fā),就容易得多。
2 在啟發(fā)方法上要力求“巧妙”
2.1 結合推理巧用實驗啟發(fā)
學生在認識上出現偏差時,并不一定直接用言語來啟發(fā),有時還可以用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推理等方式,獲得正確的結論。運用實驗啟發(fā)時結合推理,既能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得出科學的結論,又能使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例2 在七只相同杯子中,分別裝入不同質量的水,用小棒敲擊它們,哪一只杯子的音調最高?哪一只杯子的音調最低?
多數同學根據生活中吹飲料瓶的經驗,不假思索地錯答:空氣部分越少的杯子發(fā)出的音調越高。
教師此時可用小棒敲擊七只杯子,演奏一段簡單的樂曲,并讓學生觀察,用小棒敲擊杯子時,是空氣振動發(fā)了聲,還是玻璃杯壁振動發(fā)了聲,從而從振動的減緩上推斷出裝水越多,音調越低;同時還能進一步推理出吹飲料瓶是空氣振動,敲杯子是杯壁振動。
2.2 結合生活運用比喻啟發(fā)
物理學與生活有著緊密和廣泛的聯系,在物理學習中,有一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常常導致學生理解困難。結合生活恰當運用比喻啟發(fā),讓學生設身處地置于一定生活環(huán)境,能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學生學習《用分子模型解釋固體、液體、氣體的性質》時,由于所學內容是微觀世界,看不見,摸不著,難以理解。教師可分別用一個班的學生“在課堂上”、“在課間活動時”、“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距離特點和活動情況來比喻,讓學生了解分子間的距離和運動特征。
3 啟發(fā)程度上要力求“適當”
啟發(fā)學生思考,就像敲擊打擊樂器,只有根據樂曲的韻率和節(jié)奏,輕重緩急地用力,才能發(fā)出優(yōu)美和諧的樂音,否則就成為噪聲。因此,在啟發(fā)程度上要適當,可要想達到“點到為止”的境界實在不是一件易事。恰到好處的啟發(fā)應該在問題與學生己有水平之間架設起一個臺階,而絕不是把問題過低地降到學生的認識水平之下,或過高地升到學生的認識水平之上。這就要求我們在啟發(fā)的深淺尺度上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要把起點放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幫助學生“跳一跳,摘得到”。
例4 一只船往返于甲、乙兩地,順水航行的速度為5m/s,逆水航行的速度為3m/s,此船往返于甲、乙兩地一次,平均速度是多少?
初解此題時,絕大多數學生都會錯誤地答出:此船往返于甲、乙兩地一次,平均速度是4m/s。教師此時若提出怎么求平均速度,學生會異口同聲地說:“總路程除以通過這段路程所需的總時間”。但此題既無總路程也無總時間,教師可接著啟發(fā):設甲、乙兩地的路程為s,那么總路程是多少?順水航行的時間是多少?逆水航行的時間是多少?學生將得出平均速度為
v=s總t總=2st順+t逆=2ss5m/s+s3m/s=3.75m/s。
物理是一門探究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科學地、藝術地運用啟發(fā)式教學,能夠引領學生不斷地走出思考的誤區(qū),學生才能“發(fā)”得深,“發(fā)”得遠,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chuàng)新精神才會快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