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探究一般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七個環(huán)節(jié),事實上,這七個環(huán)節(jié)決非能在一節(jié)課內面面俱到地展開。筆者認為,實驗探究重在實驗前的方案設計,即“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環(huán)節(jié),而方案制訂,重在討論,實驗前的充分討論比實驗過程更重要。下面就蘇科版物理教材九年級下冊第15章第3節(jié)“電熱器 電流的熱效應”的教學實踐,談點看法。
案例:實驗探究“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
(1)提出問題: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
(2)引導學生猜想:電流的大小、導體的電阻及通電時間等因素。
(3)針對以上猜想,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
在討論設計驗證實驗時,一位同學設計了如圖1、2所示的兩個實驗電路,這與課本的實驗電路不同,我沒有立即評價,而是讓他向大家匯報他的設計思路。結果發(fā)現(xiàn),按此思路,也可以完成實驗,即利用圖1所示的電路可以研究通電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關系,利用圖2所示的電路可以研究通電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關系。于是筆者當即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
問題1:在總體實驗器材相同的條件下,只用一個電路能否完成所要進行的研究?
問題2:選擇電阻R1、R2時,兩電阻的阻值大小相差較大還是較小好?為什么?
問題3:若沒有電流表和滑動變阻器,如何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電流大小的關系?
問題4:實驗中如果R1(或R2)是電阻絲,采用電阻絲通電產生熱量給液體加熱,如圖3所示,怎樣檢測電阻絲的發(fā)熱量?為了使實驗效果更為明顯,所用液體應選擇水還是煤油?這是因為什么的緣故?
通過以上一系列問題的討論,尤其是根據一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得出與課本不完全一致的設計方案時,老師不是輕易否定學生的方法,而是讓該生說出自己的設計思路,全體學生進行評價,發(fā)現(xiàn)該同學的設計方案也是可行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又一一引導,精心設計問題1至4,引出學生的激烈討論,讓學生進入了探究的思維空間,把他們的觀點和思考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使他們不僅僅是明確了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是什么、驗證實驗怎么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暴露了“為什么要這樣做”的思維過程,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這一課例,說明實驗探究課的教學重心不在實驗過程,而應“未雨多綢繆”,在于實驗前的充分討論,討論對于課堂探究具有十分關鍵的教學意義。
1 實驗前的討論提高了課堂效率
探究的課堂不是教師一手包辦,但也不是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要很好把握兩者之間的“度”。一般的做法是:先分析該探究要解決什么問題,問題有哪幾種解決方法,根據現(xiàn)有條件和探究要求,分別應選擇哪種方法。然后根據實驗方法來確定實驗器材,并按這些方法的邏輯關系設計出實驗探究步驟。
以上課例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猜想和假設,并進一步明確實驗目的,即探究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電流、電阻大小的關系。至于通電時間,乃生活經驗,無需探究。當學生設計出不同的電路后,教師宜進一步引導學生講解設計的意圖和思路,并通過討論來補充完善,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實驗步驟。對材料的選擇也進行充分討論。通過這樣的討論與評價,學生知道了盡管方法有很多,但宜選擇操作簡單、器材普及、實驗精確的方案。只有在明確了實驗的設計方案、器材、實驗步驟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后,學生才開始進行實驗探究,這就保證了實驗的成功率,提高了實驗探究課的教學效率,學生又能從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2 實驗前的討論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思考是課堂的主旋律(蘇霍姆林斯基語)。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則是探究課堂的重要目標。上述案例中,如果我們不讓學生進行討論,而直接告訴學生將R1、R2兩個電阻與滑動變阻器及電流表串聯(lián)在電路中來進行實驗,那學生很快能完成實驗,并能得到正確的實驗結果。但學生沒有體驗到探究過程的曲折,無法享受到探究過程的樂趣,更不可能有思維品質的提升。
實驗探究之前,教師正是抓住了課堂的生成,即從學生中來的兩個實驗方案,并充分利用好生成的資源,即比較不同實驗方案,優(yōu)化“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環(huán)節(jié),有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實驗前討論器材的選擇(不同電阻、沒有電流表和滑動變阻器以及被加熱的液體),這些都為后面的實驗作好了鋪墊,學生也正是在這些討論中,學習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一步解決問題,思維的深刻性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