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是度支、鹽鐵、戶部三個財政部門的合稱。從宋朝建立到宋真宗咸平六年,朝廷對三司做過幾次調(diào)整?!队窈!に纬臼埂酚涊d:“國初沿后唐制,并戶部為三司使。凡二十四案,吏千余人……(太平)興國八年三月癸亥分三司,各置使。淳化四年五月戊申并為一使。十月庚午,置二使分領左右計。閏十月己酉置總計使。(淳化)五年十二月辛丑,三司復各置使。咸平六年六月丁亥復合為一使。”從上文并結合其他史料,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宋真宗咸平六年,三司經(jīng)歷了多次調(diào)整。有下面幾個重要時期: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三月(公元983)為三司使時期(約7年);太平興國八年三月到淳化四年(公元993)五月為三部使時期(約10年);淳化四年五月至十月為三司使時期;淳化四年十月到淳化四年十二月為三司左右計使時期;淳化四年十二月到淳化五年十二月為三司總計使時期;淳化五年十二月到宋真宗咸平六年(公元1003)六月為三部使時期;咸平六年六月以后為三司使時期。
可以看出,宋太祖和宋真宗時期都主張由三司使掌握財政大權,三司機構沒有大的變化,三司的變化大多發(fā)生在宋太宗時期。宋太宗執(zhí)政共約21年(公元976-997),在他在位時期,三司由總而分,由分而總,旋即又分,分分合合,如果細算起來,競有六次之多!幾乎平均約3年就要調(diào)整一次!為什么要調(diào)整?調(diào)整取得了怎樣的效果?三司長官與幾次調(diào)整有關系嗎?如果有,是怎樣的關系?
宋太宗在位時期,三司機構經(jīng)歷了由三部合一到三部分置的反復變化。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到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在此時間內(nèi),三部合一的時間為4年,分置時間為17年,其中有13年分布在宋太宗時期,占到絕大多數(shù)。三部合一時期三司使的權力范圍要大于三部分置時期三部使的權力,加之在宋初三司的地位是總攬全國的財政大權,在這種情況下,這種調(diào)整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宋太宗不希望三司權力太大,所以通過對三司機構調(diào)整以加強對三司的控制,來實現(xiàn)對財政控制的需要。在太宗朝,三司分置時間遠多于三司合一時間,即是這種思路的一種體現(xiàn)方式。
太宗朝(976-997)共21年,任命了12位三司長官,平均每個三司使的任期只有一年多時間。三司長官頻繁調(diào)整,有很多情況:部分升遷,比如宋琪,興國八年三月癸亥,以右諫議大夫、同判三司宋琪為左右諫議大夫。而大多數(shù)人則由于各種原因而遭改官、貶宮。頻繁的三司官員的調(diào)整也是宋太宗加強對三司控制的策略之一,這也反映了宋初對三司長官的要求是比較苛刻。《職官分紀》:“乾德三年詔:三司鹽鐵、度支、戶部判官等,乃以參預邦計,莫不慎選時才;若不考課定其黜陟,則于功過無以昭明?!?,對判官的選拔若是,那么對三司使的素質(zhì)要求則更高。司馬光《傳家集·章奏》:“國初三司使,或以諸衛(wèi)將軍、諸司使為之;判官則朝士曉錢谷者皆得為之,不必用文辭之士也?!瓡藻X谷者為三司判官,……然后人主以時引對,訪問以察之,使令以試之,積久以觀之,核其真?zhèn)危嫫潢胺?,考其功效,然后進之退之’’。
三司為國家開辟財源,聚斂財富,三司使在宋初位高權重,權力高度集中,改變了五代時期地方財權過重的局面,將財權收歸中央,實現(xiàn)了宋初加強中央政府權力的目的。不可避免的也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何管理這些專門管財權的人,宋初的三司機構的變化,三司人選的頻繁調(diào)整,其實是朝廷這種顧慮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