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廣大教師越來越意識到提高專業(yè)水平的重要性。不少教師把聽教學名師(以下簡稱名師)的課作為自我成長的捷徑。這本來是好事,但讓人費解的是,為何聽課后的教師卻難以成為名師呢?甚至還有不少教師的教學水平依舊如故或提高有限,其教學難以得到學生的喜愛。這就值得我們?nèi)シ此?,教師應如何聽名師之課?教師應怎樣做才能成為名師呢?
聽名師的課,教師需要關注如下幾點:
一是知識。名師具有淵博的知識,對學科專業(yè)知識有獨到而深刻的理解,聽名師的課,甚至令人拍案叫絕:名師能夠深入淺出地組織教學,使學生能夠清晰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教與學的效率高;尤其是名師能夠利用新穎好奇的知識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常常使課堂氣氛異?;钴S。
二是技術。名師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條件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在從教到學的轉(zhuǎn)換過程中,能夠向?qū)W生展示精當?shù)姆椒?、嫻熟的教學技巧,促進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三是文化。名師有良好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先進,在對學生、教師本身以及師生交往方面,都充滿了人文關懷,能恰到好處地組織課堂教學,使課堂充彌著愉快的氣氛;在對學科專業(yè)知識的教學處理上,注重從文化的角度進行解讀,讓學生受到感染與陶冶,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與洞察人類的文化遺產(chǎn),從中獲得智慧與愉悅,使教學活動成為學生的精神之旅。
四是智慧。名師與他人的交往和對話,名師對教學的預設與生成,都會產(chǎn)生點石成金的效果,不斷迸發(fā)智慧的火花,既打動了聽課者,又打動了自己。
聽課者在為名師的高超技藝而感動甚至折服的時候,其自身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呢?
首先,聽課者過于注重名師對知識的理解,過于注重名師對組織教學的處理藝術,只是停留在該課的教學知識與教學技術上,關注實用的教學方法,實際上是得其“形”而忘其“神”。在自己的課堂上,要么拾人牙慧,趨之若鶩,要么對類似問題進行遷移處理,一旦情況有變,聽課者自己的課就會走樣,常使聽課者有良好的自我感覺,但鮮有實質(zhì)性進步。所以,聽課者不但要得“器”(技術),還要得“道”(思想與理念)。聽課者要對照反思名師是怎樣處理知識的;其教學技術是怎樣生成的;其中反映出怎樣的文化理念?這些教學智慧說明了什么;要反思怎樣才能具有這種水平,進而讓自己的課具有生態(tài)課堂和文化課堂的韻味。
其次,由名師的課堂所具有的鮮明特色來看,聽課教師無論是學科專業(yè)知識、教學技術,還是對課堂文化的理解與教學智慧都相形見絀。所以,在當今教育觀念從“雙基觀”到“智能觀”,再到“素質(zhì)觀”的變遷過程中,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如果把教師的發(fā)展盲目地寄托在外在牽引、示范、移植的基礎上,使自己成為“知識搬運工”和“教學技術員”,無疑是本末倒置。
因此,教師應該增強專業(yè)成長的內(nèi)驅(qū)力,注重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
一要學。教師要博覽群書,要加強對專業(yè)知識、條件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教師;要對知識進行深入淺出地運用,整合好各類知識,把便于學習的知識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更好地發(fā)揮教師指導者、促進者的作用。
二要思。教師既要有課前、課中的思考,又要有課后的反思。只有這樣,才會思考出學生的心理特點,思考出專業(yè)的文化品位。例如,過去我們認為,諸如班級規(guī)模、課本質(zhì)量、學校設施、教師經(jīng)驗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成績,而“科爾曼報告”卻表明,它們對學生的學習影響都很小。學生在學校期間,75%的成功均來源于其社會經(jīng)濟、家庭、文化背景。這對于我們從文化資本的角度解讀教育頗有裨益。所以,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成為文化的課堂、生態(tài)的課堂,讓學生的心靈得到浸染,讓學生分享教師的人格魅力,讓師生的心靈得到融合,讓學生在教師的喚醒與鼓舞中前行。
三要悟。教師要身體力行,刻苦鉆研,不斷積累實踐經(jīng)驗,升華對教育的情感,領悟教育的真諦,觸及師生交往的底蘊,悟出學生的個性,悟出教師的優(yōu)劣,悟出教師共同體的長短,揚長避短,總結(jié)經(jīng)驗,進而生成教育教學智慧,讓自己在課堂上揮灑自如。有了感悟的課堂,教師才會從關注狹隘經(jīng)驗轉(zhuǎn)向關注理念更新和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教師的教育觀念才會得到優(yōu)化,教師才能洞悉教學問題的深層根源,才能有效地指導教學;有了感悟的課堂,才會是融進教師生命的課堂。教師真正的教學藝術不僅僅是有用的形式設計,而且是可靠的精神(思想)再現(xiàn),這樣的教學才是動感的教學。
當然,年輕教師多聽一些名師的課,使自己盡快成長起來;富有經(jīng)驗的教師聽一點名師的課,讓彼此的思想發(fā)生碰撞,從而有效地借鑒名師的教學經(jīng)驗,也未嘗不可。但亦步亦趨就不明智,教師要從關注技術熟練轉(zhuǎn)向關注文化生態(tài),我們的教學才會得到升華。那時,名師就會悄悄向你走來。
(作者單位:四川省華鎣市華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