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它是由教師、教材、學生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在“教”與“學”雙向傳遞的過程中,這三者能否處于一個和諧的統(tǒng)一體中,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同時,語文教學不只是一個知識的傳授過程,也是一個具有藝術性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如果教師能使“教”與“學”和各個環(huán)節(jié)配合得適當、協(xié)調,達到和諧優(yōu)美的佳境,無疑會增強語文教學的審美功能。
教學關系的有效調控
教學關系主要指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否和諧,是影響語文教學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因為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建立新型師生菜系已成為教師們的共識。但是,在教學中,一些教師由于怕丟面子、失威信,為自己巧言自辯。壓制學生,或者對不合己意、不理解自己意思的學生采取粗暴的態(tài)度,這種現象多多少少是存在的。因此。通過教學關系的有效調節(jié)和控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出一種和諧的有利于教學的環(huán)境氛圍,仍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應充分尊重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其次,教師必須經常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思想狀況,聽取學生的意見,改進教學方法,不能一切由教師說了算。教師有責任管理和考核學生,學生也有權批評教師,提出反問、質疑,進而形成一個“教學相長”的生動活潑的和諧局面。
最后,教師對學生要有真“情”。通過“情”的感化,使師生之間建立起一種深切的感情聯系。教師要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教學活動之中,有效地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的情緒。
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
教學內容主要指以課本為基本依據,向學生提供的語文教育信息。它是由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系列訓練三個要素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而每個要素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每個要素的教育功能,又要注意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和整體性,使各要素處于最佳的平衡狀態(tài),即處于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中。
“情”與“理”。語文課文中的“情”與“理”常常都是和諧地統(tǒng)一在藝術形象之中的。雖然課文有主情、主理的差異,但從整體看,寄情于理,或者寓理于情的課文仍占大部分。教師利用這些范文進行語文教學,必然在思想觀點、思維方式和情感意向上,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從教書育人這一總體目標出發(fā)。在教學中,教師要準確地把握課文中“情”和“理”的關系,既要明確它們各自的特征和功能,又不要將兩者對立起來。
“部分”與“整體”。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整體。它是由字詞句篇、語法修辭等知識要素按一定的結構組合而成的。各要素之間不是簡單地疊加,而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部分是為整體服務的。只有各部分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才使事物顯示出整體的和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全局的眼光來確定各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把握住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以及部分同整體之間的協(xié)調。
教學方法的多樣統(tǒng)一
和諧的基本特征是多樣統(tǒng)一?!岸鄻印斌w現了各個要素的個性或差別:“統(tǒng)一”則體現了各個要素的共性或整體聯系。多樣統(tǒng)一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可以說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多樣統(tǒng)一的和諧的整體。
和諧并不是某種凝固不動或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在經歷時態(tài)的變化中產生的。為此,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努力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其與課程、教學手段的變革,以及教學理論及其相關學科的發(fā)展相適應。因此,首先要進行觀念的更新。教師不僅要研究自己如何“教”,還要研究如何教學生“學”,只有把“教”與“學”兩方面的情況都吃透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達到教與學的相互協(xié)調。其次,要大膽改革教法,既要善于繼承和借鑒中外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教學方法,又要勇于進取。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能因人、因文、因時而異,創(chuàng)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學個性和教學實際的新教學方法,把繼承與革新、觀念與方法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第二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