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筆如刀,他有情似癡。他酷愛中國古典文學與詩詞。
他的人生經歷,揭示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坎坷命運。
人生無悔,老而彌堅,他的晚年,碩果累累。
讀了艾治平同志的散文體自傳文學《人生自是有情癡》,確實覺得感情洶涌,心潮難平。這是一部以血淚寫成的充溢真情的作品,不僅僅是寫出作者自己坎坷的心路歷程,也是一代人多舛命運的真實寫照。由于作者的生活經歷,在某些方面與我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也就更加激發(fā)了我心靈的共鳴。
由于作者多年來從事新聞和文學研究工作,文筆流暢優(yōu)美,也更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讀性。
崢嶸青春
艾治平于1925年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與已故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李大釗同鄉(xiāng),他對李大釗充滿了崇敬之情。他于194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在大學期間就在古典詩詞方面顯露出扎實的功底。當時中華大地正處于大動蕩大變化的時代,這年八月日本侵略者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歡慶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接著在中國展開了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大決戰(zhàn)。艾治平和當時許多熱血青年一樣,積極參加了進步學生的“反內戰(zhàn)、反迫害、反饑餓”的斗爭,秘密加入了地下黨的外圍組織,傳遞和學習黨的文件,并用筆反映當時進步學生的斗爭。由于家庭貧寒,為了籌集上學的費用,他擔任了兩三家報紙的特約記者,撰寫了一大批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和學生運動的文章。其中為介紹北京大學而寫的《今日的北大》和反映1945年7月5日北平反動當局屠殺東北學生的《七五前后》,成為反映歷史事件的珍貴資料。其中《七五前后》在解放后,更被列入《國家圖書館藏革命歷史文獻簡目》。
艾治平和許多同學一道感受了北平解放的喜悅和新中國成立的狂歡。作者在革命浪潮的推動下,不顧還有幾個月就可以拿到北大畢業(yè)文憑的機會,毅然離開學校報名參加了第四野戰(zhàn)軍,并很幸運地接受了自己所喜愛的軍事記者的工作。他隨部隊挺進粵桂邊界白崇禧余部,經受了嚴酷的戰(zhàn)斗考驗,一天24小時急行軍240里,雙腳打滿了血泡,又參加了渡海作戰(zhàn)解放海南島的戰(zhàn)役。他為此寫了大量通訊報道,出版《初訪五指山》、《血的友誼》等作品。其中反映戰(zhàn)爭的一部長篇報告文學,被收入四野宣傳部主編的“部隊文學叢書”和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從東北到海南島——解放戰(zhàn)爭中的四十三軍》一書中。后來在1999年為紀念廣西解放五十周年而拍攝的電視文獻紀錄片《解放廣西》中,又大量采用了這篇文章所提供的材料??梢哉f,艾治平在這段時間的工作中是頗有成績的。
艱難歲月
當時的知識青年大都是天真質樸的,只知道懷抱著一個理想,拼命地工作、工作。完全料不到人生旅途上還會有波譎云詭。1953年艾治平轉業(yè)到《南方日報》工作,他仍然熱情地從事著自己熱愛的記者工作,并出版了《再訪五指山》、《談通訊寫作》等書。不久,批判《紅樓夢研究》的文章發(fā)表了,批判的正是他所尊敬的老師俞平伯。接著又展開了對胡適、胡風的批判,而且從學術問題轉為政治運動。在艾治平無任何思想準備的情況下,領導突然派人對他的宿舍進行搜查,接著就是在看管人員監(jiān)視下的反復交代問題和接受批判,又宣布對他實行逮捕,他這時才明白自己被“專政”了。其實,緣起很簡單,為他的《今日北大》一書題寫序言的是國民黨的一名官員,這個官員的親戚剛好是他的同學。少不更事的他托同學幫忙,找個有名望的人寫序,同學爽快答應了。而他跟這個國民黨的官員沒有任何瓜葛。但是,現(xiàn)在組織卻反復要他交待與這位官員的歷史問題,交待他的“罪行”,他百口莫辯。
后來他又從監(jiān)獄轉到勞改農場。這樣的日子持續(xù)了一年零五個月,最后又突然將他釋放了,有關人士只是宣布:你的問題已作結論,仍然原職原薪回原單位工作,實際上你沒受任何處分。這種脫胎換骨,在當時的“肅反”中是常見的,既不作任何解釋,更不用說是道歉了。現(xiàn)在看來,這是多么荒唐無稽而不可思議的事呵!
其實,這一次“挨整”,還只是他噩運的開始,以后的日子就更加難過了。他似乎成為報社的一個靶子,有的人隨意找點小事就給他貼大學報,任意上綱上線,然后就是被下放勞動。
1960年,他結束十年的記者生涯,從報社調到暨南大學中文系任教。幾年后,“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艾治平自然在劫難逃,被打成“黑幫分子”,曾被五花大綁,掛黑牌,戴高帽游街,被人拳打腳踢,罰跪在瓦片上,關進牛棚,罰做苦役,打掃廁所等,受盡了非人的折磨。
后來,艾治平又被送去干校勞動。由于共同命運而結識并相依為命的妻子林蘅,則被弄到另一個干校勞動,兩人互相不通音信。1970年4月的一天傍晚,有三個人來到三水縣南邊干校找到艾治平,宣布他的妻子林蘅在花坪干?!吧系踝詺ⅰ?,要他“站穩(wěn)立場,正確對待”。艾治平好似挨了當頭一棒,他怎么也弄不明白,生性善良、溫柔、樂觀的妻子,怎么會走上這條道路呢?當他頭腦昏昏沉沉地趕到花坪干校,只見妻子躺在鋪著白布單的小床上,他用手撫了一下妻子蒼白失血的面孔,直覺得冰涼冰涼的。還不容他多看幾眼,便被催著離去。他強忍著盈眶的眼淚,耳邊還響著押送人員的粗聲訓誡“劃清界限……”這些人就是如此善于折磨一個身受苦難似乎一下也變成“反革命”的人的感情呵!
當妻子的遺體被火化后,他捧著骨灰盒回來,只能取出盒中小小的骨片,輕輕地撫摸著,回憶與妻相濡以沫的溫馨往事,寄托自己的思念,真是欲哭無淚,這是多么令人悲痛欲絕的時刻呵!
老有所為
一聲霹靂,粉碎了“四人幫”,又批倒了“兩個凡是”的謬論,中國的天空終于云散霧開,迎來了春風化雨的新時代。艾治平也終于終束了23年“倒霉”的日子。雖然從30歲到52歲的青春年華已經流逝了,他依然用如火的熱情和執(zhí)著精神投入繁重的工作。這時,他也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崗位,晉升為副教授、教授。他爭分奪秒地工作著,努力挽回流逝歲月的損失。他在暨南大學古典文學教研室,白天授課,夜晚進行古典文學的探幽訪微,孜孜以求地工作著,甚至為了排除干擾,連裝電話的事也謝絕了,連續(xù)出版了《古典詩詞藝術探幽》《唐詩選析》《宋詞的花朵》等著作,深受讀者的歡迎和學術界的好評。
1990年艾治平離職休養(yǎng),這又是他的新生活的開始。他仍孜孜不倦地投入講學及研究工作中。盡管已64歲高齡,還堅持在校內和老年大學、老干部大學講課,五天上八節(jié)課,比離休前的講課更多了。去老年大學講課是十分辛苦的,他并沒有專車,有時只好走路或擠公共汽車去上課。但是,他在教學中結識了很多老中青年朋友,建立了純正的友誼,過年過節(jié)時常收到許多來信、賀年片,還有的寫詩向他祝賀,這就足以慰藉他的辛勞與寂寞了。
平時,艾治平總是足不出戶,閉門潛心修學,有時忽有所得,就一邊啃著饅頭,喝著礦泉水,一邊執(zhí)筆進行寫作,過著極為簡樸清苦的生活并自得其樂。艱苦的勞作換來了豐盈的收獲,離休以后,他又出版了六本大部頭著作,加上其它的文章,共計有345萬多字。這對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來說,的確是難能可貴的,體現(xiàn)了一位老知識分子的拳拳報國之心。當一個人全身心地沉入學海時,全然忘卻了老之將至。他說:“如果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是站在課堂上,或坐在寫作的書桌旁,那將是我最大的幸福?!?/p>
艾治平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除寫下一批深入淺出地介紹古代優(yōu)秀作品,使這些中國文學的精華得以普及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研究中往往獨辟蹊徑,有自己獨到的真知灼見,敢于突破前人的窠臼。如他對花間詞的重新肯定,認為花間詞開辟了一代詞的詞風;對清代詞作出的思想性藝術性的高度評價,認為清詞具有強烈的反侵略內容和極目世界的遼闊境界等,這些都對古代詩詞的評價提出了新的標準,是對古典文學研究具有學術價值的新的貢獻。而他對胡適、俞平伯、沈從文等文化教育名人的看法,也都突破了過去一些僵化的見解,而給予了歷史性的公正評價,這也充分說明了作者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獨具的膽識。
作者晚年出版的散文集《人生自是有情癡》確實是一部浸透了人生之情、時代之情的好作品,對于老一代知識分子,像我這樣與治平有相似經歷的人,可以喚醒心靈深處的回憶,共享他的痛苦與歡樂、坎坷與成功,在人生途中相勉相礪。而對于未曾經歷過從“反右”到“文革”的年輕一代人來說,則可以借此了解老一代的知識分子,是曾在多么曲折坎坷的道路上艱難行進的,可以懂得歷史的經驗教訓,從老一代人的身上汲取力量,更加懂得開放改革新時期的來之不易,更加增強對社會主義偉大祖國的熱愛。
在高齡之際,這位飽受磨難愛國依舊的老知識分子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歷史,是不能忘記的。
人間真情,是不能忘記的。
在艾治平先生八十高壽的時候,朋友為他作了兩首詞,深為他所喜愛。
一首是鄧喬彬教授所作《瑞鶴仙·賀艾治平先生八十華誕》:
正炎暑漸近,荷欲老、菡萏芬芳不減?;ü庥橙嗣?,慶八旬初度,先生華誕。滋蘭九畹,最喜今、桃李作伴。有文章道德,山永水恒,足令人羨。
憶昔崢嶸歲月,告別紅樓,抉雷追電。滄桑世變,多親歷,筆長健??v身經煉獄,十年秦火,深情依舊繾綣。愿韶光永駐,高嶠夕陽滿眼。
一首是邯鄲趙維江教授所作《瑞鶴仙·賀艾老治平教授八十華誕》:
幽燕多儒秀。博雅塔,曾聞豪言如酒??慌纂小洿筌娔舷?,凱歌云岫。羊城鼓手。怪黃鐘、頓變瓦缶。待風和日麗,元龍未老,再呼鯨吼。
昂首,詩壇詞苑,宋韻唐音,龍蛇筆走。天酬勤厚。童顏童趣兼有。樂蕓窗明月,勝磻溪叟。情摯人生,永久。借揚州仙鶴瑞鳴,為君賀壽。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