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現(xiàn)代閱讀教學理念無時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課堂教學。當然,在課堂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對諸多新理念的理解還存在偏差,教師往往對自己司空見慣的教學行為,陷入一種當局者迷的境況。莫衷一是,無所適從,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像盲人摸象。其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盲視”、“盲文”、“盲從”。
所謂盲視,這里指課堂上,教師眼里有學生,心里沒有學生,即忽略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具體表現(xiàn)為:不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不讓學生讀懂文本;不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yǎng);估計不到學生解讀時的障礙;忽略學生閱讀時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究其原因,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一是沒有留給學生必要的閱讀時間,趕著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二是在解讀文本時,教師本身沒有考慮到學生解讀障礙,甚至連自己解讀時遇到的問題,都是照搬參考書解決的;三是懷疑學生的能力,搬用專家的意見方便。這樣,學生沒讀懂,又哪來的感受、理解、體驗,更談何運用。課標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边@里實施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實踐的主體也應該是學生。教師越俎代庖的做法又如何培養(yǎng)學生“能初步理解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呢?深圳唐建新老師曾將閱讀教學概括為三個階段,即“讀得進,悟得出,記得住”,道出了閱讀教學的根本所在。當然,這里“讀”的主體、“悟”的主體、“記”的主體、獲益的主體,都應該是學生。“學生就是一眼泉,一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而教師就是引導發(fā)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噴涌而出,永不停息”。因此,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把閱讀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算抓住了閱讀教學的根本。
所謂盲文,這里指的是,師生手中都有文本,上課時卻常常游離文本。
課堂上,很多教師存在以下問題:把文本精品肢解,大多只講一下背景,分析一下詞句,理一下段落,歸納一下主旨,品品寫作特點,把語文課上成寫作課;或者上成了有關領域的學術課、知識課、信息課;或者僅把文本當作思維的觸發(fā)點,大搞創(chuàng)新、發(fā)散思維;或者片面強調(diào)人文性,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其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把握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的性質(zhì)。以上做法,無論偏向工具性,或者偏向人文性,聽說讀寫能力難免都會落空,創(chuàng)新恐怕也只是紙上談兵。只有立足文本,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受體驗,品味挖掘,才能把握文本深刻的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魅力。
勿庸置疑,課本所選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需要讀者用心靈去感受,用靈魂去擁抱,而我們的閱讀教學,正要通過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途徑,幫助學生,利用名家成熟典范的言語成果和言語經(jīng)驗,來改善學生的言語行為。倘若脫離文本去談感受、去談領悟、去談運用,這和空中建閣又有何異?立足文本,深層解讀,可以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嘗試從抓文本的物象、細節(jié)、文眼、主旨句、文化韻味、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從這些方面都能拖出一連串值得探究的問題,深究下去,文章深層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魅力,就會浮出水面,為解讀另辟蹊徑。這樣,閱讀才算抓住了立足點。
所謂盲從,這里指的是沒有自己的看法,盲從教條,盲從權威,盲從學生。
課堂教學講究功在課前,成于過程??晌覀冇行┙處?,在備課時,自身都沒有參透文本,教參搬來就用,教案搬來就用。在實教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不管合不合理,一味的肯定、鼓勵,課堂開放得沒有原則。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師沒有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害怕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其實,文本的解讀是多向的,專家的解讀只代表一種意見,教師可以有自己的合理的解讀。再說,學生也很喜歡有獨特見解的教師,更希望聽到老師對自己恰如其分的評價。人云亦云的課是很難出彩的。蘇涵教授在《我的語文觀——語文教改當下的思考》一文中說道:“一位語文教師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盲從權威,不輕信教條,不追逐流俗,博覽群書以增學養(yǎng),深入思考以成己見,沉潛人生以達經(jīng)驗,獨辟蹊徑以立風范?!毕襁@樣,精心地設計每一節(jié)課,認真對待教學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透析拿來的每個觀點,修正學生偏薄的理解,這才稱得上一個稱職的教師。教師也只有努力提高教學水平,才能不斷地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語文。課堂是師生共同構筑的智慧樂園,只有師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展現(xiàn),才能給學生以熏陶,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獨立的人格,才能促進教師專業(yè)的成長。因此,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文本,內(nèi)化專家的見解,形成獨特的看法,和學生的理解碰撞,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這樣,高屋建瓴,才能占領解讀的制高點。
課堂閱讀教學如若陷入眼中無生、心中無文、腦無創(chuàng)見的泥淖,肯定是失敗的閱讀,解讀的過程,就像盲人摸象,結果必然是“大象是扇”、“大象是墻”、“大象是柱子”、“大象是繩子”。因此,我們認為只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才能避免“盲視”;堅持立足文本,才能避免“盲文”;堅持獨立思考,形成個人見解,才能避免“盲從”。
鄭福良,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西德興。本文編校:洪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