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似乎是交流的障礙,是溝通的魔鬼,是平等的夢魘。然而,哲人卻說,距離產(chǎn)生美。因為距離,才有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也因為距離,才有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變幻之美。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边@就談到了審美主體和客體之間需要一定的距離。文學作品因距離而獲得一種審美愉悅的例子比比皆是。大致可分為三種: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心理距離。
文學作品中空間距離是指作為審美主體的讀者與文學作品中所表現(xiàn)題材內(nèi)容之間的距離。文學作品中作為審美對象的內(nèi)容題材,對作為審美主體的讀者帶來的的陌生感和新異性,即空間距離。這種空間距離能強烈吸引讀者,把讀者帶入到一個全新藝術空間。這種新奇的題材內(nèi)容深深刺激著讀者的閱讀興趣,使讀者獲得一種空前的藝術享受。如高中語文第二冊《邊城》,沈從文選取風光秀麗的邊遠小城作為主人公的生存環(huán)境,“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個事情”,是和我們有一定距離的世界。于是一幅淳樸唯美的風景畫便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酉水岸邊,古舊的吊腳樓、吱喳不停的碾坊、明凈竹篁、遠處的白塔、古老而充滿力量的繩渡,是如此地新異。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們似乎徜徉在那青石板路上,夜市的火把將我們的影子印在斑駁而長滿青苔的墻上。深巷犬吠,龍舟競渡,泅水捉鴨,山歌示愛,又給我們展示了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風俗,一幅異域風情圖就這樣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它是如此的超然寧靜,又有著世俗快樂,它象一首田園詩,更像一首歌謠,如此飄渺,又如此真實。它讓我們神游于茶峒小鎮(zhèn)。惟其遙遠,才如此令人心馳神往。距離營造了美感。
時間距離是指作家隔著時間的距離看生活和對生活進行理性探索,也便是回憶。回憶是一種遠距離凝望和選擇,時間過濾掉外在塵囂與浮躁,沉淀下那些醇美的東西。經(jīng)過作者藝術和審美的過濾,形成了妙不可言的獨具個性的藝術世界。通過遠距離的處理,生活閘水便舒緩而悠閑,沉靜而平和,如楊慎的《臨江仙》中的句子:“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遠距離凝望使一切喧囂,浮躁的大起大落,榮辱成敗的過往都沉淀下去,擁有的只有一份“白發(fā)漁樵”的曠達與超然,以這樣一份心境為文,會將生命美的本質(zhì)氤氳得明凈、通透。我們也會在閱讀中陶然忘我。又如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魯迅先生的雜文如匕首,如投槍,犀利而尖銳,而他的回憶性散文卻給我們展現(xiàn)的是另一個魯迅,他對生活,從容而感性,無不透露著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處處有著閑靜之美。他采何首烏,摘覆盆子,抓昆蟲,找蟬蛻,上課開小差,聽阿長講故事,那份天真爛漫的情感給一向憂國傷時激烈如火的魯迅是不是又增添幾分寧靜與詳和。與藤野先生之間跨越國界真摯的師生情誼,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距離給人以平和,把人性中最美的東西淘洗出來。偶爾遠離“蕪雜”的魯迅在《朝花夕拾》中給我們展示一種平等,寬厚的人格魅力?;貞浭刮臍忭嵙魈剩谷顺皇劳?,通透,睿智。
文學作品還因其朦朧,因其含蓄而產(chǎn)生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美感。因其神秘,你心生向往;因其動人,你想撥云見日。這便是文學作品因朦朧含蓄而產(chǎn)生的心理距離。這類作品猶如工筆畫,氣韻生動。如李商隱的《錦瑟》,整首詩徜恍迷離,錦瑟無端的、無由來有五十根弦。每一弦,每一柱都有說不盡的過往年華,弦柱之密匝,音樂之繁復,音緒之惆悵,千重往事,九重回腸。音樂和年華相連已讓人覺出有說不出的情味,而五十弦訴說心事更讓人覺出千回百轉(zhuǎn)的朦朧蘊意。詩人再次舞動他如游蛇之筆,運用莊周夢蝶和杜鵑啼血之典,虛虛實實,把讀者帶如一個飄渺的意境中。夢境雖虛,可杜鵑的悲戚卻聲聲驚心,朦朧的內(nèi)心世界悲戚怨憤,往事如煙,不堪回首,說不盡的凄婉心情,道不盡的滿腹悲切??墒窃娙说降诪檎l而愁?為妻子,為情人,為亡者,為理想,不得而知。李商隱譜就了“錦瑟之謎”,而這謎卻散發(fā)出永久魅力,引千百年讀者去品味他,那陰陽冷暖,美玉寶珠,繁音舊夢,妙不可言。心理距離譜就一首絕唱。再如鄭愁予的《錯誤》,那蓮花一樣純凈,嬌媚的女子是在守侯還是在期待一場感情的邂逅,它是因為過往的曾經(jīng)在三月東風里掩上心扉,還是因為那過江南的游子并不曾為它駐足而凋謝;這段錯誤是因為游子的無情還是因為游子的有義。無論哪一種猜測似乎都是答案又似乎都不是答案。但是這些距離并不妨礙讀者對它的熱愛,相反這個錯誤之謎正散發(fā)著奇異的芳香,吸引讀者一步步趨向它,去享受那馬蹄經(jīng)過時的達達聲迸射出的欣喜;去聆聽那制造錯誤時花落的憂傷。作品給讀者心理制造的距離不多不少,不長不短,正好引起閱讀者無限神往,無限迷戀。其實高中課文中這類作品俯拾即是,“康橋柔波”中深邃的意境,“死水”的反諷象征,舒婷詩歌的優(yōu)美典雅,海子歡快背后的悲涼都含蓄而耐人尋味。含蓄,朦朧,蘊藉便是這類文章的法寶,它總讓你品味,咀嚼,越品味道越綿長香醇。
周華,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隨州。本文編校:曉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