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文言虛詞還是文言實詞,都覺看起來枯燥乏味,記起來丟三落四,理解起來張冠李戴,用怎樣的錦囊妙計才能讓自己記得快,記得牢,記得高興呢?我這兒呈上多年積累的錦囊妙計。
1、編順口溜?!岸保@一文言虛詞,在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頗高。它除了可以做第二人稱代詞、語氣詞外,難記的是它做連詞的用法,有八種之多。我根據(jù)這些用法的諧音,編了一句順口溜:“陳弟因目病轉(zhuǎn)休假”(一個姓陳的兄弟因目疾轉(zhuǎn)而休假了)。細(xì)細(xì)說來,就是:承接、遞進(jìn)、因果、目的、并列、轉(zhuǎn)折、修飾、假設(shè)。大家一聽,即會覺得好玩,熱情大漲,一定會很快記住“而”字的諸多用法。而且,無論多久以后,只要一提“而”,你的腦海中一定會蹦出這些本來很難記憶的條目。
2、借用成語。很多文言詞語在文言文中一經(jīng)出現(xiàn),便成為經(jīng)典,沿用至今,成為婦孺皆知的成語和熟語,為何不利用這些成語來幫助自己掌握文言詞匯呢?例如:“因”在文言文中用法靈活,詞性繁多,不好記憶。我們可以借助成語。如現(xiàn)在含“因”的成語有“因人成事”,“因事利導(dǎo)”,“因枯變榮”,“因噎廢食”,“因風(fēng)吹火”等,可以據(jù)此推出“因”作介詞時的義項有“依靠”、“依據(jù)”、“經(jīng)由”、“由于”、“趁著”等,再根據(jù)“前因后果”可推知“因”作名詞時的義項為“原因”。
3、發(fā)揮想象。我國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有這樣一句:“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逼渲械摹斑m”為“封建時代女子出嫁”的意思,在現(xiàn)代漢語中,此義項已棄置不用,“適”多為“合適”的意思,大家很難把“適”和“女子出嫁”聯(lián)系起來。但當(dāng)我們拆開這個字,發(fā)揮想象,就漸漸有了靈感:“辶”,意為女子走入婆家,“舌”意味著口舌之爭,因為婆家人口眾多,妯娌們、大姑、小姑一大堆,難免會有是非、口角,所以,“適”就可以很形象地和“女子出嫁”聯(lián)系起來了。再如“歸”,也有“女子出嫁”的意思,可這樣想象:舊時女子之于娘家,遲早是將要潑出去的水,只有找到了婆家,才找到了最后的歸宿,有了最后的落腳點。那么,“女子出嫁”后才算真正“歸”了家,因此,古漢語中“歸”字有“女子出嫁”之意。雖然這些字在造字之初,未必是因此而來,但我們放飛想象的翅膀,不知不覺就能記住它們的意思,那么適當(dāng)發(fā)揮想象去理解詞義未嘗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4、甲骨今用?!凹础焙汀凹取眱蓚€字長相相似,意思相近,大家很容易混淆。我給大家提供大學(xué)訓(xùn)詁學(xué)中老教授講解的這兩個字在甲骨中的寫法及義項:這兩個字的左邊“艮”表示一鍋正煮著的美味的食物,“既”的右邊偏旁,它表示一只手正要離開這食物,因為這個形象旁的開口是背對著那鍋食物的;“即”的右邊“卩”,它表示一只手正伸著去取那食物,因為“卩”這個形旁的開口正對著“艮”這鍋食物的。這樣,我們就明白了“既”表示“動作已經(jīng)完成,已經(jīng)”的意思,“即”表示“某個動作即將發(fā)生”的意思。只是在紙上比劃一下這兩個字的甲骨寫法,并讓學(xué)生注意這兩個字右邊偏旁的開口,這樣,大家就會豁然開朗,茅塞頓開,很快區(qū)分“既”和“即”的不同用法,并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5、巧記典故。大家在寫“再接再厲”這個成語時,總是想當(dāng)然地把厲寫成“勵”,其實,這個詞來源于一個典故:“再接再厲”,本是形容兩只雞打架時的場面。兩只雞憤怒了,喙是它們最鋒利的武器,啄在一起此為“接”。數(shù)回合之后,喙不那么鋒利了,需要在地上磨一磨,此為“礪”,所以此場面描述為再接再礪。后來隨著漢語言文字的演變,“礪”去掉了“石”旁變成了“厲”,“再接再礪”寫成了“再接再厲”,意思則為“一次又一次地繼續(xù)努力”,依然有著公雞不懈爭斗的影子。這樣一來,屢記屢錯的成語成了一個鮮活的畫面,大家再也不會把“再接再厲”寫成“再接再勵”,而且知道了礪為“磨”的意思,舉一反三地知道了“磨礪”的意思:摩擦、使銳利,比喻為磨煉。
6、借用對聯(lián)。給大家介紹一則對聯(lián):琴瑟琵琶八大王 王王在上魑魅魍魎四小鬼 鬼鬼左邊。大家可能不明白“魑魅魍魎”的意思,但見了鬼字在左邊,想來此詞也不是什么好詞了,一查,果真不錯,意為“各種各樣的壞人”。除了對聯(lián)對仗工整外,文言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駢偶句式,使文章氣韻貫通,鏗鏘有力,如果不明白其中的某個字之意,可參考與此字相對應(yīng)的上名或下句中詞的用法。如:屈原《離騷》中有“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薄耙浴弊肿骱谓饽??大家可以順著上句“用”字來推測,“用”為“任用”之意,“以”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呢?一翻譯,果真如此,“忠臣不能得到任用,賢才不能得到重用”,屈原以這樣兩句話表達(dá)自己對“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憤慨。
徐曉玲,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襄樊。本文編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