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烴基2,3二甲吡嗪是重要的有機合成中間體,可用于醫(yī)藥、香料等的合成;這類物質(zhì)本身也是一類重要香料,廣泛存在于某些食物中,是構(gòu)成這些食物香味的微量有效成分,這類香料具有香氣特征突出、香勢強、用量少、安全可靠而受到重視[1],可用于食飲品等的加香[2],現(xiàn)已有好幾種產(chǎn)品實現(xiàn)了商業(yè)化生產(chǎn)。已報導的合成5烷基2,3二甲吡嗪的方法可歸納如下:
1.乙二酮與烴基乙二胺縮合,然后在堿液中脫氫而得[3]
2.丁二胺和丁二酮的縮合產(chǎn)物,再在堿液中與醛酮縮合制得[4]
3.烷基化法[5]
在這三種方法中,前二種方法原料難得,路線較長;后一種方法要用無水操作,條件苛刻,所以合成難度較大。而在芳環(huán)上引入烷基的最好方法是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應,但吡嗪是缺電子芳雜環(huán),不能發(fā)生該反應,所以也不能用于烷基吡嗪的合成。
Jocobsen和Wan先后用醌環(huán)自由基烷基化反應合成醌類衍生物[6];古練權教授用該法在吡啶環(huán)系和醌類環(huán)系上引入長側(cè)鏈烷基[7]。表明缺電子環(huán)狀共軛體系自由基烷基化反應是在這類缺電子環(huán)狀共軛體系引入烷基的較好方法。我們對此做了進一步研究,分別用吡啶環(huán)系和喹啉環(huán)系進行自由基烷基化反應,合成了一系列衍生物[8]。該法具有反應時間短、條件溫和、選擇性高、分離提純簡單等優(yōu)點,是在缺電子環(huán)狀共軛體系引入烴基的較好方法。吡嗪環(huán)是缺電子芳雜環(huán),我們首次采用商業(yè)化可得到的2,3二甲吡嗪為原料,用硝酸銀和過硫酸銨作自由基引發(fā)劑,氧化十二碳酸脫羧得碳十一自由基,和缺電子吡嗪環(huán)反應得5十一烷基2,3二甲吡嗪。反應為單取代,合成路線如下:
實驗部分
1.儀器與試劑
E-2400元素分析儀,NicoletFT-IR 200型紅外光譜儀,Bruker AVANCE300超導核磁共振儀;2,3二甲吡嗪由悟通香料有限公司提供,其它所有試劑為分析純。
2.產(chǎn)品的合成
在裝有攪拌,回流冷凝管,滴液漏斗的100ml三頸瓶中加2.2g(20.5mmol)2,3二甲吡嗪, 20.5mmol正十二碳酸,30ml乙腈及20ml蒸餾水,1.7g(10mmol)硝酸銀, 2M硫酸10ml,水浴至80℃,自滴液漏斗加入4.6g(20mmol)過硫酸銨的10ml水溶液,5min內(nèi)滴完,此溫下保溫攪拌30min,此時上層有棕色油狀物生成,分出上層油狀物,下層水溶液冷卻至室溫后用適當乙醚萃取二次,合并油狀物和乙醚萃取液,用蒸餾水、5%氫氧化鈉、蒸餾水各50ml洗滌,用無水硫酸鈉干燥,脫去乙醚后,用硅膠柱層析,石油醚:乙酸乙酯=2:1洗脫,脫去溶劑后得淡棕色固體5十一烷基2,3二甲吡嗪3.3g,產(chǎn)率61% 。C17H30N2,C,77.83(77.86);H,11.36(11.45);N,10.76(10.69)。IR:2980,1543,1465,1391,1360,1168cm。IHNMR(ppm):8.07(s,1H),2.60(t,2H), 2.46(s,6H),0.95(t,3H), 1.25~2.38(m,18H)
結(jié)果與討論
1.反應溫度和時間對產(chǎn)率的影響
在酸性條件下,銀離子和過硫酸根離子都是強氧化劑,能氧化反應物或產(chǎn)物使之分解,因此必須控制好反應時間和溫度,溫度過高、時間過長對反應都不利,表1給出了反應溫度和時間對產(chǎn)率的影響
2.反應物配比對產(chǎn)率的影響
在反應中我們發(fā)現(xiàn),2,3二甲吡嗪的用量大于正十二碳酸時,褐色雜質(zhì)增多,對反應不利。正十二碳酸的用量大于2,3二甲吡嗪時,造成產(chǎn)物分離的困難,對反應也不利,較理想的情況是2,3二甲吡嗪:正丁酸=1:1。H2SO4的加入對反應是必要的,無硫酸時反應難以進行,但硫酸的用量不能過量,否則雜質(zhì)大大增加,這是因為酸性越大,氧化劑的氧化性越大。
3.引發(fā)劑的比例對反應的影響
我們用硝酸銀和過硫酸銨作為自由基引發(fā)劑,反應中銀離子可以再生,所以采用硝酸銀的用量比過硫酸銨小,但太小時,對反應不利,我們采用硝酸銀:過硫酸銨=1:2為宜。反應后銀離子可回收反復使用。經(jīng)過實驗確定反應的有利條件為:2,3-二甲吡嗪:正十二碳酸:硫酸:硝酸銀:過硫酸銨=1:1:1:0.5:1(摩爾比),T=80℃,t=25min。
參考文獻:
[1]黃小鳳,李曉東,李中林.化學通報,1995,8:1~16
[2]何堅,孫寶國編著.香料化學與工藝學,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5:515~525
[3]Masuda H;Yoshida M,J.Agric. Food chem.,1981,29(5):944
[4]孫德華,蔡松傳等.化學試劑,1993,15(1):37~39
[5]晁建平.精細石油化工,1994,4:44
[6]Jocobsen N; Torssel K, Liebigs Ann. Chem.,1972,763:135
作者單位:陜西安康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