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時代主題,與時俱進,因勢利導,在承揚歷史的同時,發(fā)掘新價值,倡導新觀念。本文從一則故事談起,就思想政治教育作以一定思考,以期豐富其內涵,促進教育實踐活動。
[關鍵詞]新時期 思想政治教育 創(chuàng)新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莊子·大宗師》,意說兩條魚被困于淺水溝,相互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對方嘴里,得以共同生存。后來海水漫上來,兩條魚復歸大海,終相忘于江湖。這則故事傳頌至今,反映了逆境中這種團結互助、親情關愛的品質深深扎根于人們心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有人說,由于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全球化進程加劇,現代生活的流動性增強,并且繼續(xù)加劇,未來社會將是一個平民社會,一個小市民的社會,我們將進入一個“相忘”的時代。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一直所秉持的“相濡以沫”精神、模范等傳統(tǒng)教育觀念將失去其價值?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時代主題,與時俱進,因勢利導,在承揚歷史的同時,發(fā)掘新價值,倡導新觀念,既要發(fā)揚“相濡以沫”這種精神,更要對“相忘于江湖”做以新的思考,探索適合于時代的表現形式,不斷豐富其內涵。
在一個“相忘于江湖”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體現一種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本,走出教育主體——具體人“缺失”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素質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目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發(fā)點和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歸宿和根本。思想政治教育要體現人自身的目的性,而不僅僅局限于服務于革命、改革等政治行為的手段。“從人是上帝的兒子”到“人是實現某種目的的工具”,再到“人應成為獨立的精神個體”,是近代西方思想史、文化史和文明史發(fā)展的基本軌跡[1]。同樣,人的全面發(fā)展也既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努力方向。“一個人是通過共同生活的過程來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別人所教育的”。[2]共同生活的基礎是每一個人的具體存在,要克服教育主體“人的缺失”。把服務于意識形態(tài)需要的政治宣傳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相結合,使人們知道自己所有的,擁有自己所有的,享受自己所有的,進而追求未有的,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說服力。
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把目標建立在人的“實有”的基礎上,高度重視人的精神和物質需求,突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升華和素質發(fā)展需要的主體性價值。把教育扎根于人們實實在在的生活,進而蘊育思想,體現政治,使教育效果體現在具體人的具體行動中。人本教育,是人類文明的召喚,是美的理念的一種召喚,是人的價值全面自由實現的召喚。
在一個“相忘于江湖”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是熱情而不是激情,注重理性引導,走出大張旗鼓、政治運動式的宣傳模式。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啟發(fā)民智,不斷開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創(chuàng)設情境教育,充分體現個體選擇的自主性。教育過程中的主客觀關系,可以說是教育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教育客體的主動參與,是現代教育的基本趨勢。正是基于這個認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這個過程也看作是教育者角色轉化的過程:“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fā)現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勵?!盵4][P108]這方面,在我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歷史上曾經有相當成功的經驗。比如,革命戰(zhàn)爭年代,軍隊對戰(zhàn)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官教兵的同時,也重視兵教官;新中國成立后,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的勞動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及課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師生討論互動等,都是鼓勵受教育者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有效情境。
激情是暫時的,只有建立在被教育者理性選擇、積極參與基礎上的熱情和理性才是長久的。讓人們了解“是然”,進而“所以然”、“實然”。有言,“朝用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種短期行為,最終只會導致形式主義。我們的事業(yè)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唯其偉大,才更需要在人民素質的提高上堅持不懈的努力,營造一個積極引導、民主健康的大環(huán)境。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思想進步與保持心理健康結合起來,著眼理想人格完善和理智健全公民的培養(yǎng),啟發(fā)人的自覺性,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性,造就擁有自主思想意識、道德行為的社會公民,而不是唯唯諾諾的奴才式臣民。大力開展公民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在一個“相忘于江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是“內啟”而不是“外灌”,樹立科學理念,走出傳統(tǒng)單一的說教灌輸模式。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盵3]教育同樣需要體現這么一種精神和要求。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利用現代各門學科的成果,學習現代高科技、歷史、經濟、文學藝術和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知識,開闊視野,融會貫通,轉變思維觀念,提高工作能力,增強教育效果的可持續(xù)力。借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信息掌握、情況處理、實踐模擬、質量評估、效果反饋等方面,廣泛發(fā)揮計算機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大眾媒體的作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一般來講,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不平等關系,正在向一種平等、民主的雙向互動關系轉變。[4]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質的
(下轉第26頁)
(上接第6頁)
教育主體隊伍,“灌輸”理論的簡單理解和操作,導致的簡單“灌輸”,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把單一“灌輸”觀念與“養(yǎng)成”教育觀念相結合。在堅持“灌輸”教育的同時,更應注意方法創(chuàng)新,注重“養(yǎng)成”教育,創(chuàng)造寬松、愉快、有意義的生活環(huán)境和氛圍,善于寓教于樂、寓教于學、寓教于管理、寓教于生活,注重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覺悟。人是最復雜的高級動物,關于人的教育需要不斷融入科學的元素,才能確確實實解決“實效性”困擾的問題。
一個“相忘于江湖”的時代,是一個回歸教育本原、更能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時代,需要一個能夠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一支能夠創(chuàng)新的人才隊伍,積極適應形勢的發(fā)展、任務的變化,努力構建一個人本、理性和科學的教育模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萬斌,張應杭主編.馬克思主義視閾下的當代西方思潮[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007.
[4]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李輝.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創(chuàng)設:現狀與基本思路,《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6][德]哈貝馬斯著,張博樹譯.交往與社會進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7]房忠賢.20世紀外軍思想政治教育回眸,《外國軍事學術》,2001年第1期.
[8][美]戴維.H.喬納森主編,鄭太年等譯,學習環(huán)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9]趙祥麟,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10]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作者單位:西安政治學院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