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以芳草比喻象征,寫到許多的花草,如蘭、蕙、杜衡、芳芷、秋菊、芙蓉等等,大多喻指為國家培養(yǎng)的美好人才。這種比興寄托的手法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此后便形成了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傳統(tǒng),構(gòu)成了特殊的意象,詩人們也用香草來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陳子昂的《感遇》:“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fēng)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意思是說,蘭花、杜若這些香花芳草,春夏長得很茂盛,綻開了美麗的花朵,發(fā)出芬芳的香氣;可是生長在空寂的山林中,無人欣賞;時光飛逝,秋風(fēng)來了,美好的生命就這樣很快搖落死亡了。這首詩讓人聯(lián)想到古今許多才智之士,都有過美好的理想,但得不到實現(xiàn)的機(jī)會,有志者事難成,白白地度過了短暫的一生?!疤m若”實際上是智士才人的象征,“芳意”則比喻美好的理想。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翻風(fēng)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币馑际钦f,怎能再經(jīng)得住幾回風(fēng)雨摧殘,春天即將匆忙地過去了,(言外之意是說,國事一誤再誤,已經(jīng)很危急了)我珍惜春光,老是擔(dān)心花兒開得太早,何況現(xiàn)在已是落花滿地呢!春天啊,你暫且留下吧,聽說天邊長滿了芳草,你回去的道路早已遮斷。春天走了,不再和我攀談。(國事日壞,熱心北伐的人量力微薄,不可能挽回大局)詩人采用“芳草”的比興手法,通過暮春的愁思,來暗示對國事深重的憂慮、遭受排擠打擊的憤慨和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憤懣。詩人的這番心事不便明說,又因詩貴形象,所以用芳草來寄托。
“芳草”還用來懷人盼歸。其源出于一個文學(xué)典故——《楚辭》所收淮南小山的《招隱士》。這首詩中寫山中環(huán)境險惡,不可久留,盼望隱士(即詩中的“王孫”)早日歸來,其中有這幾句:“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贝笠馐钦f,王孫游歷山中還沒回來,從春草生到秋蟲鳴,將近一年了,我們盼望得好聊賴啊。詩的結(jié)尾是:“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后來的一些詩歌中,“春草”、“芳草”、“青草”以及“萋萋”就成了懷人盼歸的意象。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薄巴鯇O”指朋友,“遠(yuǎn)芳”、“晴翠”、“萋萋”都是形容草木茂盛,又暗寓作者心中充滿懷念的情意。杜牧《長安送友人游湖南》中“山密夕陽多,人稀芳草遠(yuǎn)”,是暗中用典,“芳草遠(yuǎn)”,是說朋友到遠(yuǎn)方去了,很是想念。又如羅隱《孟先生墓》:“數(shù)步荒榛接舊蹊,寒江漠漠草萋萋?!北憩F(xiàn)懷念之情。
“芳草”還可表示思鄉(xiāng)之情。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烘托出了詩人思鄉(xiāng)之情。
江蘇省東??h橫溝中學(xué)(22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