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2007年《人民教育》教學專欄的年終綜述:《文化,教育的精神家園——對2007年教育的一點觀察》一文,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覺得語文教學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僅要守望、要傳承,而且要肩負一個很重要的使命:營造我們共同精神家園的責任。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傳承著豐厚博大的民族文化,每朝每代都有著優(yōu)秀的文化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教科書,初中段在三個學年的教材中,古詩文占了七分之二,詩歌占了古詩文的六分之一;而六分之一的古代詩歌,涵蓋了從《詩經(jīng)》到近代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等的作品共30首,加上課外古詩詞背誦60首,共計90首。中國古代詩歌在豐厚博大的中華文化史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學習古代詩歌,不僅在于讓學生獲取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激發(fā)樂趣,滋養(yǎng)心靈,拓展思維,提高審美能力和思想上的判斷力,并追尋我們思想的根基。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體會朗讀古詩歌的樂趣
學習古代的詩、詞、歌、賦、曲,要想融入課本,有新感悟,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只要讀過幾年書,從牙牙學語開始,都要教讀幾首到幾十首不等的中國古代詩歌??墒侨雽W后,特別是進入初中后,很多學生對古代詩歌不感興趣,教材安排的重點篇目也背不完整,更不留心課外背誦的60首古詩詞。一有空閑不是讀言情、武俠小說,就是看偵探小說。有條件的學生偷偷瀏覽網(wǎng)絡文學,還自稱是文學愛好者。如何激發(fā)他們學習經(jīng)典文學呢?在教學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五首時,我講了一個親身經(jīng)歷的事實片段作為導讀。那是前年初秋的一天,一位年輕的母親拖著大概三歲的孩子迎著快要落山的太陽散步,邊走邊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走著走著,孩子突然向媽媽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猜猜看,孩子究竟提了個什么問題呢?當然同學們都沒有猜到。這個孩子問的是:“媽媽,太陽怎么是紅的?”學習完這篇詩文后,我給同學們布置的課外作業(yè)中有這樣一道題是“搜集古代詩歌中,描寫夕陽西下的詩句” 。
二、拓展思維空間,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初中階段的古代詩歌(包括課外背誦)近百首,加上小學學過的和從其他渠道學習的已經(jīng)是不算少了。對古代詩歌的教學,根據(jù)初中三個學年段的編排,可以提前點撥、互相滲透,來開闊視野、拓展思維。還以七年級上冊的古代詩歌五首為例。學習曹操的《觀滄?!罚瑫r了解他的作品《龜雖壽》,布置課外作業(yè):討論曹操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提示同學、不要被《三國演義》、或戲說、或評說干擾)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細膩、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杭州西湖盎然的春意、喜人的春光、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觀刈麥》中白居易對貧困婦人的描述,又給人什么感覺呢?學習馬致遠的散曲《天凈沙·秋思》可以給學生朗讀他的《四塊玉·恬退》三首,提前將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朗讀朗讀,使學生了解散曲形式多樣,表達內容豐富。特別是元代散曲,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三、重視審美教育、提高學生思想上的判斷力
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是契機,思想教育才是目的。優(yōu)秀的古代詩歌、文質優(yōu)美,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⒈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是對祖國母親的摯愛。如清風明月、小橋流水;恬靜的田園,幽靜的山林;春光明媚的西湖,大漠落日的邊塞;充分體現(xiàn)了自然的美。
⒉品嘗完美的人物形象、是人們的奢望與企盼?!赌吧仙!肥侨藗儗ε悦利惖耐昝雷非?。《木蘭詩》則是人們對女性英雄的高度贊美。陸游、辛棄疾是同時代的詩人、詞人,有著同樣的理想與追求,都想更好地為國效力:抵御外族入侵,拯救危亡的國家。辛棄疾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企盼,陸游則是“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奢望。充分體現(xiàn)了人物形象的美。
⒊咀嚼美的語言,體會做學問的樂趣。詩歌的語言或高度凝煉,字字推敲;或蘊含哲理,韻味無窮;或清晰明快,揮灑自如。白居易對西湖的描繪用語生動準確,而在《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更是妙不可言,千古留傳。 (作者單位神木縣欄桿堡九年制學校)
責任編輯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