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學困生,也就是后進生。他們會不同程度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冷落、歧視。課堂上教師與學困生的交流,不妨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一個貼心的傾聽者
傾聽的目的是為了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根據(jù)學生的話語、表情、手勢等,了解學生的觀點和意圖。教師能把學困生當作朋友一樣專注而耐心地聽取他們的見解,學生又怎么會不向老師說心理話呢?
二、做一個默契的配合者
不少教師一堂課下來,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時,就抱怨:都是學困生惹的禍。其實在教學上,應該是教師配合學生,而不是學生配合教師。首先,教師的配合作用應體現(xiàn)在啟發(fā)、點撥上。尤其對學困生,更要給他們提供一點線索。透露出一點端倪。鼓勵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其次,教師的配合作用更應體現(xiàn)在耐心與和藹上。一位美國學者說過:“教1遍不會,教10遍,教10遍不會,教100遍,教100遍不會,別忘了還有101遍……”這句話的核心講的就是兩個字:耐心!
三、做一個引航的好舵手
大海航行靠舵手,教師猶如知識海洋中的引航舵手,如何讓學困生和其他的學生在同一艘船上欣賞到同樣秀麗的風景呢?
1 競賽法激勵學困生。創(chuàng)造讓學困生成功的競賽活動,成功就會成為他們轉化的契機。怎樣妙用競賽法激勵學困生呢?我的做法是,廣泛開展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通過這些競賽活動讓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在多種嘗試中尋求到自己的“對應點”,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現(xiàn)突出,因此而被別人尊重,便產(chǎn)生了上進心,以這種上進心而契機,就可以破開那包裹周身的外殼,使多方面優(yōu)點顯露出來,使他們的信心倍增。
2 觸摸底線法激勵學困生。學生的潛能往往不是課堂上的幾個科目、幾次考試所能涵蓋的,每個學生都有某方面的天賦才能,因此在要求上得降低標準,讓學困生認為他的達標線可以觸摸,時時處處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嘗到學習的甜頭,感受成功的愉悅,只有這樣學困生才會覺得天空是如此的蔚藍。班主任教師應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特別是這些“問題學生”。在他們的心田播下“自信與自尊”“善良與寬厚”的種子,讓他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享受生命的美好。只有真正走近學生、了解學生,才會使播撒的愛的種子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