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新會
(鄧州市二高中河南鄧州474150)
新修訂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增添了“發(fā)展個性和特長”的新要求,明確提出了個性教育的問題,這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這無疑會給語文教學增添鮮活的氣息,也給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面向現(xiàn)代化的語文教學,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和發(fā)展學生個性為目標?;诖?,我認為,語文教師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1.加強自身學識修養(yǎng),汲取現(xiàn)代教育的新思想,努力張揚自己的教學個性
作為一門科學,語文教學又總是帶有較強的藝術性,藝術離不開個性。因而,語文教學必須有自己的個性,有了個性,教學才能充滿生機,富有魅力。筆者曾聽過一些教學大家的課,他們或循循善誘,常于辯理;或激情澎湃,常于鼓動……但都獨具個性,別有魅力,用恰當?shù)姆绞揭龑W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領悟道理。
語文教學比起其他學科,教師的參與意識更強烈、更投入。這種主體意識的積極參加,一方面滲透在教材的研讀過程中,另一方面滲透于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的社會認識、性格愛好、知識素養(yǎng)等多種因素的差異,對教材的理解、處理也就一定打上強烈的個性色彩,并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的個性特征通過言語、神情、舉止等表現(xiàn)得更充分。
要張揚教師個性,必須保證有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人愛好發(fā)揮的廣闊天地。教師和學生應擁有解讀課文的自由,不一定非去依“綱”靠“參”。解讀《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的形象,何必一定從正面分析其性格亮麗的一面?換個角度,引導學生分析其性格的弱點,不更能引發(fā)學生去大膽評判歷史人物,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嗎?讀《孔雀東南飛》,作者由于所處的時代不可能有意把批判的鋒芒指向當時的封建禮教制度,那我們分析文章時又何必囿于教參,一定去揭開封建禮教的黑紗,而不從人性的角度去解剖文章的思想內容呢?
語文教師如果鉆進“教參”、“考綱”,不敢越雷池半步,語文教學就只能象一潭死水。
另一方面,語文教師應該有選擇教學方式和手段的自由,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善于朗誦者可以讀促教;擅長作文者可以從寫作入手;分析見長者可進行鞭辟入理的分析……只有這樣,語文教學的個性能得到張揚,創(chuàng)造性才能發(fā)揮,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2.認真探究,盡力挖掘教材特點,充分展現(xiàn)作家作品的個性
中學教材所選的文章大多特點鮮明,魯迅作品的深刻思辯,巴金文章的情感鋪張,老舍對都市文化百科全書式的把握,沈從文對地域文化和原始人性的洞悉,都充分體現(xiàn)了作家不同的創(chuàng)作個性。而作家的個性,無論如何總是在他的作品中保持著,就看我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善不善于挖掘。
當前的語文教學往往在這一點上誤入歧途,教材的個性特色并沒有被多數(shù)教師認識領會。講作家作品,往往只強調藝術性,也只是文體方面講得多而且籠統(tǒng)。比如講記敘文,總離不開“六要素”;講小說,一律“環(huán)境、人物、情節(jié)”;講散文,一律“形散而神不散”。從初中到高中,教師都這樣講,只講共性丟了個性,語文教學鉆進了死胡同。
因而,我覺得,語文教學應首先打破那種僵化的教學思想,教師應充分理解挖掘教材特點,盡力表現(xiàn)作家作品的個性。對一些名家名篇,可以選點突破,突出“個性”美。如教學《綠》,可強調色彩美;教學《我與地壇》,可展示人性美;教學《寬容.序言》,可挖掘哲理美……教學方式上,可以朗讀品味,可以比較賞析,可以鉆幽探微;教師不必用一種模式、一個標準來規(guī)范學生的認識,也不必對所有問題都“講深講透”,來做“終極性”的分析結論,唯其如此,學生的個性思維品質才會茂盛茁壯。
3.拓展思想的空間,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學習中健康成長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機遇和挑戰(zhàn),語文教學必須沖破傳統(tǒng)的羈絆,走向自由的境地,在聽、說、讀、寫諸方面給學生個性以充分自由的發(fā)展空間。
毋庸諱言,我們現(xiàn)在的“讀”,根本不是從學生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出發(fā),而是把一些死板的語言和思想強行塞給學生,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千人一詞,根本談不上“獨到”。比如:講辛棄疾的《詠梅》,非要和毛澤東的《詠梅》放在一起,從思想境界上比個高下;非要用“革命樂觀主義”的尺子去量量它們的“短長”。凡此種種。
事實上,優(yōu)秀文章其豐富的文化思想內涵應該激發(fā)多層次多角度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靈感,如果非要用同樣的框框去評判作家作品而后強迫學生去接受,那不僅是優(yōu)秀作家作品的悲哀,更培養(yǎng)不出具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
因此,語文教師應采取具有個性化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比如:可采用探索型結構,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采用自學型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和習慣;采用開放型結構,拓寬學生知識層面,擴大視野,培養(yǎng)學生具有現(xiàn)代開放意識的思想……
發(fā)展學生個性,還要承認差別,重視差別。教師要允許學生向不同的方向發(fā)展,要打破現(xiàn)行的整齊劃一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真正使學生成為有“個性”、有創(chuàng)造性的新世紀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