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赟
經(jīng)濟學界和管理學界常會提到“木桶原理”:一個木桶由許多塊木板組成,如果這些木板長短不一,那么這個木桶的最大容量將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就“木桶原理”的本義來看,在一定的條件下,顯然有其合理性。一個企業(yè)能否持續(xù)發(fā)展,往往會受到短板效應的影響,某一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會使一切努力付之東流,這在現(xiàn)實中并不少見。但“木桶原理”是不是也適用于我們的教育呢?是不是每個學生的發(fā)展也都決定于他自身“最短的那塊木板”——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呢?是不是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應該緊緊盯住學生的“最短的那塊木板”,并千方百計使它加長呢?
筆者曾經(jīng)閱讀過一篇題為《珍珠上的小黑點》的文章。有個漁夫從海里撈到一顆大珍珠,晶瑩圓潤,愛不釋手,美中不足的是上面有一個小黑點。漁夫想,如能將小黑點去掉,珍珠將變成無價之寶。可是剝掉一層,黑點仍在,漁夫不斷剝下去,等到黑點沒有了,珍珠也不復存在了。一顆價值不菲的珍珠就這樣沒有了,究其原因,就是這位漁夫的眼中只盯著這顆珍珠身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多可惜呀!其實那一個小黑點并不妨礙這顆珍珠成為珍品,因為它有其他一些珍珠所不具備的“長板”——大而且晶瑩圓潤。試問,這樣的珍珠難道不是珍品嗎?為了一塊“短板”(小黑點)而毀了一顆大珍珠,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鋵嵨覀兤綍r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又何嘗不是扮演著這位漁夫的角色呢?例如在學生參加興趣小組活動的問題上,我們常常不尊重學生的興趣和自主性,強迫他們按我們的要求選課:作文水平差的非得參加習作小組,英語暫時落后的必須參加英語小組,數(shù)學成績不理想的必須參加數(shù)學強化小組……為了冷冰冰的分數(shù),我們?yōu)閷W生制定了整齊劃一的要求,我們的雙眼總是盯著學生的不足,抓住不放,卻看不到學生身上的長處;我們總是一味地設法加長學生的“短板”,卻沒能發(fā)現(xiàn)他們的“長板”,當然也就談不上將學生的“長板”變得更長了。
筆者認為,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應該遵循“木桶原理”,只不過此“木桶原理”并非上面經(jīng)濟學界和管理學界的“木桶原理”,恰恰相反,我們不能只盯緊“短板”,而是應該發(fā)現(xiàn)“長板”,并積極創(chuàng)設條件因材施教,使其“加長”——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即“木桶長板原理”。筆者并不反對幫學生去補“短板”,但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千方百計地去補“短板”,而是首先要研究學生的長處,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使他們更好地發(fā)展。錢鐘書先生在考清華大學時數(shù)學成績不夠理想,學校沒有苛求,他自己也沒有刻意去補這塊短板,而是將自己的強項發(fā)揮到了極致,成為一代國學大師;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手工制作是全班最差的,但他從小就對科學充滿了興趣,并努力將自己的“長板”加長,最終因在理論物理學方面的貢獻而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每個人的特長、興趣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沒有認真分析學生的優(yōu)勢和特長所在就去盲目補短,那和漁夫剝珍珠又有什么區(qū)別呢?要知道,不顧具體情況和客觀條件去刻意追求完美,則難以避免最終的平庸。
(責任編輯馮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