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有利于理解、體諒、寬容矛盾的對方,對于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確實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這種作用相當有限,并且與“換位思考”的“位”密切相關(guān)。有篇文章對這個“位”作了這樣的設(shè)定:“比如,把自己當做父母來看待子女,當做老師來看待學生,當做交警來看待路人,當做市長來看待市民,當做上級來看待下級,等等”這樣一來,“換位思考”的“相當有限”的作用,也就蕩然無存。
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就只說“市長”與“市民”吧。
記得好多年前,有些地方的媒體,曾發(fā)起過“假如我是市長”的討論,從激發(fā)廣大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這個層面上說,這種討論是有意義的,也有利于市長集思廣益。作為“換位思考”,則不僅不可能,而且沒必要?!拔乙钱斄嘶实?,就天天吃油條”,是被人們當作笑話的,卻何嘗不是一種“換位思考”?其乖訛與不通情理就在于隔膜。一般的市民沒有當市長的經(jīng)歷,不知道市長的“位”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坐在市長的“位”上,能有什么感覺,會做怎樣的思考。讓市民把自己當做市長來作“換位思考”,難免不出這樣的洋相。兒子沒有當父親的經(jīng)歷,日后卻差不多都要當父親;學生沒有當老師的經(jīng)歷,日后卻會有相當?shù)膸茁嗜ギ斃蠋?,當兒子的當學生的做些“換位思考”,興許是一種心理見習。市民當市長的概率就沒有那么高,一般市民沒有當市長的機遇。與市長去作“換位思考”,豈不自作多情。
那么,讓市民將自己當做市長作“換位思考”有什么意義呢?按照上述文章所說,“換位”之后,市民就能“站在對方的位置,而不是自己的位置來思考問題”,因此“思路就會不一樣,對問題的看法也就不一樣”。比如——這下輪到我來“比如”了——市長要搞“形象工程”,強行拆遷市民住房,“站在對方的位置”去思考,原也事出有因,沒有此類工程就難見政績,你叫人家還要不要進步?市長提干部批項目,總有照顧不完的七大姑、八大姨以及表嫂她親舅之類莫明其妙的關(guān)系,有失公平與公正,“站在對方的位置”去思考,原也不足為怪,“富貴深山有遠親”嘛!市長有幾個明明暗暗的“紅顏知己”(或稱“二奶”),影響極其惡劣,“站在對方的位置”去思考,原也無礙大節(jié),市長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嘛!這樣“換位”一“思考”,無論市長怎么差勁,怎么糟糕,怎么混蛋,也就一概都能被市民“理解”、“體諒”和“寬容”了。然而,市民的權(quán)利是需要有人去維護的,連市民自己都不站在“自己的位置來思考問題”了,還有什么人去維護他們的權(quán)利?市長的權(quán)力是要有人去監(jiān)督的,連市民自己都“站在對方的位置”去思考問題了,還有什么人會去監(jiān)督市長的權(quán)力?
在市長與市民這一對關(guān)系中,要說“換位思考”,我倒認為市長更需要“換位”,把自己當做市民去“思考”。市長“站在對方的位置上,而不是自己的位置來思考問題”,確實“思路就會不一樣,對問題的看法也就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有利于市長做好自己的工作,以不辜負市民的期望。市長是從市民過來的,有當市民的切身感受,他們把自己當做市民“換位思考”,能夠想到與市民切身利益有關(guān)的種種具體問題,并一件一件地去落實解決;市長不會永遠都是市長,最終還會還原成為市民,他們把自己當作市民“換位思考”,即使瞻前顧后,也會鞭策自己不失時機地多為市民辦點實事。當然。人的意識、作風以至于腔調(diào),總是隨著所處地位的變化而變化的。就像乘坐公共汽車,上車前后,只在一兩分鐘之間,說的話就不大一樣,上車前最好車子慢些開,不要把自己落下,上車后多等一會就不耐煩了。市長雖然也由市民而來,一旦成為市長,這“位”起了變化,也就不大喜歡去做這種“換位思考”了。
領(lǐng)導生病群眾吃藥——或曰“頭痛醫(yī)腳”——是較為普遍的思維慣性和社會現(xiàn)象。于是,說到“換位思考”,就想到讓“下位”(相對于父親的兒子、相對于老師的學生、相對于警察的路人、相對于市長的市民,相對于上級的下級)去作“換位思考”了,這大概也是一種“下意識”或“無意識”罷。
[原載2008年6月30日《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