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依賴終端”到“自建終端”的轉型,是“餡餅”,還是“陷阱”?建立渠道競爭優(yōu)勢,是控制終端,還是擁有終端?這是眾多廠家在終端布局與渠道創(chuàng)新中一個難解的疙瘩。
近年來,酒類產(chǎn)品的市場表現(xiàn)可謂是“狼煙四起”,只要有一種產(chǎn)品抬頭,效仿者、競爭者即蜂擁而至,群雄逐鹿。其中,以白酒品類的競爭最為慘烈,傳統(tǒng)霸主“茅五劍”也頻遇叫板和挑戰(zhàn),從“酒鬼酒”“紅花郎”到“水井坊”“國窖1573”等一大批“冒險者”,不論是在品牌造勢還是產(chǎn)品價位上都屢創(chuàng)國酒新高,可謂是盡領風騷。究其原因,一方面,品質的相對同質化使得品牌成了酒類產(chǎn)品高溢價、高利潤回報的直接基因。隨著現(xiàn)代媒介傳播技術的日臻發(fā)達,消費者接受信息資訊日益快捷、直接,眾廠商心理紛紛締結了“做得好不如賣得響”的功利情結,于是乎,孤注一擲者有之,傾囊投入者有之,大家紛紛將企業(yè)有限的資源傾注于品牌傳播和營銷工作中;另一方面,隨著現(xiàn)代營銷科學的發(fā)展及營銷實戰(zhàn)的不斷歷練,眾廠商在形形色色的“外腦”及職業(yè)經(jīng)理人的助陣下,對酒類營銷的修煉雖然一直無法達“道”,但是在營銷的“法、術、器”層面卻也是風生水起、新招頻出,從廣告營銷、名人營銷、文化營銷、賄賂營銷、關系營銷、事件營銷等,到“渠道為王”,再到“終端為王”,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其中,尤以“終端爆破”來啟動市場的“盤中盤”理論盛極一時,還有了“得終端者得天下”的說法。
但是,“終端”神話繁榮的背后已是危機深藏,各廠商頻頻深陷終端困局:越來越高的進店費、層層加碼的客情維護,促而不銷、不促等死的悖論;惡性竄貨屢禁不止,結賬難、呆賬多、跑單頻繁、鋪貨成本日益攀升,等等?!敖K端燒錢”成了各廠商心頭永遠的痛, 2007年,更成了“終端營銷”遭遇有史以來首個寒冬的一年。在打擊商業(yè)賄賂政策出臺后,靠終端賄賂建立競爭門檻的終端營銷愈發(fā)變得灰暗和隱蔽。
隨著白酒市場競爭的加劇,“白酒專賣店”概念開始落地,成了酒類營銷在渠道上跨越傳統(tǒng)競爭的革命性舉措。其中,茅臺、五糧液等傳統(tǒng)名酒專賣店可以說是一個片頭曲。記得在2006年的全國經(jīng)銷商大會上,茅臺就曾公開披露2007年要建200家標準化國酒茅臺專賣店、200家標準化酒店、賣場店中店;與此同時,五糧液也宣布將投巨資建立“五糧液專賣店”。不僅如此,愈來愈多酒廠,包括啤酒業(yè)、葡萄酒業(yè)、黃酒業(yè)也同樣躍躍欲試,整個業(yè)界自建終端正呈山雨欲來之勢。然而,市場表現(xiàn)的殘酷現(xiàn)實是:一方面,自建終端從資本、管理、團隊、品牌等一系列方面對有志于斯的酒廠提出了極大挑戰(zhàn);另一方面,茅臺、五糧液等一些已建立自有終端體系的品牌專賣店贏利甚微,現(xiàn)狀也不容樂觀。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從依賴終端到自建終端的轉型,是“餡餅”,還是“陷阱”?建立渠道競爭優(yōu)勢,是控制終端,還是擁有終端?這成了眾多廠家在終端布局與渠道創(chuàng)新策略進程中一個難解的疙瘩。
“盤中盤”理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短平快”模式日漸勢微,眾酒廠面對終端營銷的轉型,不論是自建擁有還是依賴控制,都是騎虎難下!酒類營銷市場角力的“終端”神話何以延續(xù)?
從“終端導向”轉向“消費者導向”
終端依然是那個終端,但隨著終端所處市場環(huán)境的日漸復雜及消費者從消費心理到消費行為的日趨理性,上游酒廠如何經(jīng)營好這個終端,思路和出發(fā)點早已不同于過去。
不論是企業(yè)競爭策略從“產(chǎn)品導向”轉向“市場導向”,還是營銷“4P”時代向“4C”時代的邁進,一切都在昭示“消費者時代”的到來,“賣方市場”一去不再,市場已不是終端說了算,而是消費者說了算?!胺铡薄皞€性化”“客戶體驗”“價值感受”“顧客利益導向”“需求滿足與潛在需求激發(fā)”,等等,這一系列關鍵詞構成了“消費者時代”終端營銷取勝的重要支點。故此,上游企業(yè)要在營銷實戰(zhàn)中成功施行終端戰(zhàn)略,繼續(xù)創(chuàng)新演繹“終端進入”“終端布局”“終端資源配置”“終端銷量井噴”等一系列終端新神話,就不能隔離了消費者分析—從消費者立場出發(fā),以消費者為導向,動態(tài)把脈消費者需求,追求服務價值創(chuàng)新,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體驗,不斷提升消費者的價值感受等。這些是“消費者時代”企業(yè)營銷策劃的創(chuàng)意原點,也是終端突圍的現(xiàn)實基點。
消費者購買動因研究
一句話,消費者為什么要購買該酒產(chǎn)品?對產(chǎn)品線中的某一類主銷產(chǎn)品而言,消費者購買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自己消費還是禮品用酒?如果是自己消費,那么,具體是用于自己家庭內部日常性消費,還是親朋聚會、婚喪嫁娶抑或是社交往來之用?可以說,消費者購買動因的不同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上到酒廠的產(chǎn)品定位、品牌訴求、價盤設計等,下到終端的產(chǎn)品陳列、促銷推介、營銷管理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的工作。
其實,消費者購買酒產(chǎn)品,通常是生理動因、心理動因和社會動因交互作用的結果。生理動因,如同吸煙一樣,部分消費者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日常飲酒習慣,品酒、飲酒、嗜酒……任一消費習慣都可以成為他們生活方式中的重要一環(huán);心理動因,部分消費者在飲用一段時間的酒后,認識到適當飲酒可以產(chǎn)生適度興奮和松弛作用,緩解自己焦急、憂慮等不良情緒,一貫堅持之后,酒中所含的芳香酒味,更可以給自己帶來身心享受;社會動因,不論是親朋聚會、婚喪嫁娶還是社交往來、商務慶典,飲酒、敬酒已經(jīng)成了一種約定俗成,酒更是成了人與人之間傾訴衷腸、增進感情的催化劑與寄托物,所以,盡管現(xiàn)在保健品盛行,“送禮送健康”的廣告訴求也是鋪天蓋地,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在送禮的時候,首選“酒”這一傳統(tǒng)送禮佳品。
只有當我們全面了解了目標消費者的購買動因的時候,我們的產(chǎn)品定位與品牌訴求才可以有的放矢,我們所提煉的“賣點”才會轉為消費者的購買理由,我們的營銷主張和終端策略才不會盲目施行。茅臺、五糧液部分專賣店為什么盈利甚微,個中原因其實很淺顯,一方面,自建終端體系,不論是硬性的“人、財、物”的投入還是軟性的運營管理成本都常常是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茅五劍”之類的高端名酒價格高昂,平時消費者購買用于個人日常消費的比率是非常小的,大部分都是禮品用酒,如此一來,此類名酒并沒有因為自建終端體系而使自己的整體銷量提升多少。而自建終端系統(tǒng)又使得這些名酒廠家用于營銷的邊際成本不斷攀升,在銷量增長乏力的前提下,既有的利潤被自建終端的各項居高不下的成本不斷地稀釋,直接導致了這類終端盈利甚微,市場表現(xiàn)與品牌地位格格不入。
所以說,不論是依靠傳統(tǒng)終端渠道還是自建終端體系,“終端”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于我們將“市場”的立足點放錯了位,錯誤地認為“終端”就是市場,擁有了“終端”就等于擁有了市場!殊不知,“終端”某種層面而言只不過是消費者對消費者購買動因的消費的場所而已,真正的市場永遠存在于消費者之中。但由于銷售者對消費者購買動因的洞察與研究不夠,把握不到位,直接使得我們在“終端營銷”策略中出現(xiàn)了偏差。
文化內涵發(fā)力,品牌“三度”培育—消費者說教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從某種程度而言,燦爛文明傳承的每一頁都飄溢著“酒蘊”的芬芳。人們亙古既有:幸福快樂的時候寓情于酒,憂愁煩惱的時候借酒消愁,知己相逢“千杯”不醉,婚喪嫁娶、祭祀、典慶等更是缺酒不可,酒早已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對酒消費者而言,沒酒的生活就像是缺鹽的美食,淡而無味,而這個中的缺憾,恐怕早已不在于“酒”本身了,由“酒”的文化基因所催生出的情感的體驗與情緒的表達才是永恒的維系。
從這個角度來說,消費者消費的到底是什么?一瓶沒有包裝的白酒,凝聚在其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轉化為交換價值也就少則幾毛多則幾塊而已,但一旦貼上所謂品牌的“標簽”,其交換價值就可以實現(xiàn)幾倍、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的增值!緣何?
酒,從來就是一種情感化產(chǎn)品。消費者購買的其實是“品牌”或者準確地說是某“品牌”下的產(chǎn)品,喝的是酒,而喝進去后給他們帶來的除了生理上的滿足以外,更多的卻是情感的體驗與情緒的表達,即品的是一種文化。也就是說,消費者消費的是“酒文化”:表象是物質層面貼著品牌標簽的“酒”;核心是精神層面由“文化”催生的情感體驗與情緒的表達。
文化是品牌的靈魂,是品牌產(chǎn)品市場銷量的內源性驅動基因。廣告語言等品牌的外延只是品牌的一種“外衣”,靠“外衣”來吸引市場關注,也就是所謂的打造品牌的市場“知名度”;靠個性體驗與情感訴求打動消費者,才能獲得消費者口碑與內心的品牌“美譽度”;靠文化感知、內化與沉淀來留住消費者,方算成功培育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叭取钡呐嘤且粋€從“知名度”到“美譽度”再到“忠誠度”層層遞進的過程。
吸引新消費者嘗試性消費與留住消費者長期、重復消費的營銷機制是截然不同的,這里有一個消費者說教的問題—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瓶“瓊漿玉液”。我們要實施系統(tǒng)的消費者研究,對產(chǎn)品品牌的內涵進行深度挖掘,將品牌的文化基因充分激活,在傳播和營銷層面精準訴求,通過培育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等層層遞進式營銷將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對產(chǎn)品與品牌忠誠度建立在終端之外。
如此,我們心中的“瓊漿玉液”就可以是“茅臺”,可以是“五糧液”,也可以是平民化的“二鍋頭”,等等。甚或,同一品牌的白酒,不同人也可以喝出不同的理解、品出不同的心境。
這里需要提醒的是,眼下的很多廠商在酒類、特別是白酒的文化營銷策略上走偏了路,以至于整天抱怨營銷成本、廣告成本居高不下,卻不見銷量有任何的增長。他們在“酒是陳的香”的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以為“文化的”就是歷史的,一味跟風似的都在歷史的素材上去挖掘和塑造品牌的內核,小到一個古跡、一個人物、一個典故,大到一個事件或一個傳承。殊不知,這些訴求所迎合的只是部分傳統(tǒng)消費者;而年輕消費者,特別是“80后”新成長起來的消費群,他們崇尚的更多是個性的張揚、真性情的共鳴以及“自我”的價值認定等,屬“現(xiàn)代性”消費體驗,而不是回憶、追古。
俗話說,市場的明天永遠在年輕人手中,誰贏得了年輕消費者誰就能立足于市場。我們千萬不能忽視了年輕的潛在主流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與偏好,那些貼近年輕消費群體的世界觀與價值判定的新的、時尚的、潮流的一些元素也是完全可以提煉為品牌的文化因子,而且從某種角度說,這些更接近消費者,更容易成為消費者購買的動因。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