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喜耕田的故事》是一部集政治性,觀賞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三農”影視作品,它在藝術表達手法上做了許多積極的探索。但是,從藝術的角度來講,它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寫作和拍攝更多更好的“三農”作品,不但是時代的需要,更應是作家和藝術家們的自覺追求。
關鍵詞 三農影視 敘述視角 農民作家 精品意識
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yè)稅和農業(yè)特產稅,終結了延續(xù)2600多年的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十九級電視連續(xù)劇《喜耕田的故事》以中國農業(yè)史上這一重大社會改革為背景,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拔恼潞蠟槭露?,歌詩合為時而作”,從一定意義上說,《喜》劇是一種即時性、新聞性的作品,是在中央免征農業(yè)稅等一系列惠農政策鼓舞下,為宣傳中央精神所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作品,其直接目的就是歌頌惠農政策和探索新農村建設的科學道路。也就是說它有明確的和直接的文化和政治目的,是政治性、政策性抑或思想性非常鮮明的作品。
同時,它又是一部觀賞性、藝術性較強的作品。2007年9月25日《人民日報》報道,《喜耕田的故事》平均收視率達到6.73,最高達9.59,在今年央視已播電視劇中排行第二。由此可以看出,《喜》劇用自己的藝術性證明了為明確的政治目的而創(chuàng)作的電視劇也可以成為一種很好的藝術品,同樣可以得到廣大受眾的贊賞和肯定。
一、《喜》劇的特色
為了表現(xiàn)正在廣大的農村所發(fā)生的史無前例的深刻變革,《喜耕田的故事》在藝術表達手法上可以說做了許多積極的探索。
(一)獨特的第一人稱敘事視角。第一人稱敘述是指敘述者同時又是故事中一個人物,從故事的參與者角度進行的敘述?!皵⑹稣咭暯且蛞迫胱髌穬炔慷蔀閮仍谑浇裹c敘述?!痹陔娨晞≈校哺锟梢哉f是“從一而終”,作為敘述者兼角色,他不僅可以參與事件過程,又可以離開作品環(huán)境面向受眾進行描述和評價。這雙重身份使這個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的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為了能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喜》劇采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這是其他影視作品并不多見的。內心獨自(innermonologue),本是戲劇中塑造人物的一種主要方式,是通過對人物“自言自語”或默想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活動《喜》劇移植獨白這一技法來揭示喜耕田內心感受、內心活動,把觀眾直接引入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面對面地感受人物思想情感的細微波動,與之同呼吸共憂樂。這種具有比較明顯的“紀實性”風格的敘述,讓觀眾覺得更真實、可信。
(二)鮮明的地域、時代特色和濃郁的生活風味。喜家莊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山區(qū)農村,沒有企業(yè),也不靠近城市。生活在那里的村民們靠著土地和勤勞也過上了談不上富足卻已經解決了溫飽的日子,相當一部分勞動力離開了農村或階段性地離開了農村,成為城市勞動力的補充。那里的生產結構正在發(fā)生著明顯的變化,生產手段也發(fā)生了改變,科學技術在農村的積極作用非常突出地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喜》劇不在意表現(xiàn)發(fā)生在農村的“重大”事件,而是嚴格地把敘述的焦點對準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對準了以喜耕田為代表的農民的每天都要經歷、在農村每天都要發(fā)生的瑣碎的生活。喜耕田雖是正面形象,但他決沒有那種超現(xiàn)實的全知全能的英雄,也沒有超凡脫俗的智勇。他的所作所為并非全都正確,有時可能是農民式的“小聰明”。影片表現(xiàn)的正是這樣的一個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他有一般人的吃喝拉撒睡,他要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奔波。正是由于這些,觀眾才覺得沒有距離感,才會認同這一角色。正是由于這些,才會使這部電視劇回避了從概念到生活的傾向,具有了從生活到生活的藝術魅力。
(三)幽默風趣的輕喜劇風格。在市場化時代,作為大眾藝術的影視劇怎樣才能好看、吸引人、令人感到輕松快樂,顯然已成為一個最起碼的藝術尺度?!断病穭榱烁玫剡m應這一要求,使自己更加市場化,盡可能讓人喜歡看,特意采取了輕喜劇的幽默風格,這主要表現(xiàn)在人物語言以及富有喜劇性內涵的生動細節(jié)上。細節(jié)的生動和鮮活增強了作品的吸引力和可視性,在相當?shù)某潭壬舷擞捎谌鄙俅笃鸫舐淇廴诵南业那楣?jié)而可能出現(xiàn)的節(jié)奏緩慢、沒有看點等問題。特別是作品從人物性格出發(fā)、從農民的文化特質和生活狀況出發(fā)所采用的細節(jié)具有突出的喜劇色彩,使作品的可視性大大增強,它們緊緊地抓住了觀眾的心,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正在發(fā)生變化的世界里,讓我們隨著劇中的人物一起領略發(fā)生在中國農村的新氣象。為了達到幽默風趣的效果,空政文工團的喜劇“丑”星林永建的擔綱主演,客觀地看,使喜劇效果得到了保證。
二、《喜》劇帶來的思考
(一)《喜》劇的成功,折射出農民對表現(xiàn)“三農”影視的渴望。生活是各種藝術之母,表現(xiàn)農村和農民生活一直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光榮傳統(tǒng)。眾所周知,只有好劇本才能拍出好的電視劇,而好劇本需要長期耕耘于農村題材的作家才能寫出。而近些年,真正關注農村、關注農民、關注農業(yè)的作家越來越少。
反觀近百年來中國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文學家和作品,都是以關注農村而著名的。中國自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祝福》等名篇始,就開了農村寫作的先河。上世紀20年代的鄉(xiāng)土文學,其代表人物如葉圣陶、臺靜農等,從各個方面表現(xiàn)了舊中國農村生活,描繪了富有地方色彩的鄉(xiāng)村風俗畫面。可以說。從“五四”發(fā)軔的中國農村題材寫作一開端,便在水準上設定了標桿。差不多所有重要的作家,如茅盾、老舍、沈從文、蕭軍、蕭紅都有農村題材的名作一茅盾先生的《春蠶》,沈從文的《邊城》,蕭紅的《呼蘭河傳》等。
十年“文革”后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復興時期,我國迎來了農村題材創(chuàng)作的一次高潮。以“傷痕”、“反思”形式出現(xiàn)的農村題材寫作,深入人心并引起全社會共鳴。《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芙蓉鎮(zhèn)》、《陳奐生進城》、《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萬家訴訟》、《人生》等作品相繼問世,作家的身份或是“知青作家”,或是本土作家。他們與所表現(xiàn)對象融合無間。創(chuàng)作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近年來,中國的農村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但是,能夠寫農村題材小說的優(yōu)秀作家或者以農村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作家越來越少了。更多的作家似在背離中國文學鄉(xiāng)土敘事的最強線。著名文學評論家陳思和說:“中國一些知識分子,站在比民間高的位置,俯視看民間,這樣寫出來的民間是沒有生氣的?!弊骷乙泵嬷袊斚碌霓r村變革現(xiàn)實,更加關注的還是這個變革時代農民的命運和靈魂。今天的農民英雄與梁生寶、朱老忠、肖長春、陳奐生截然不同了。新農民的新元素在哪里?他們有新的素質、新的觀念和新的壯舉。他們在新的躁動、分化和聚合中,孕育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我們要塑造形形色色的農民眾生相,把最好的精神產品奉獻給九億農民兄弟姐妹。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我國是農業(yè)大國,但是近年來熒屏上農村題材的影視劇太少了。多拍些反映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新風尚的影視劇,對廣大的農村和農民有強烈的引導和示范作用。
(二)“三農”題材影視精品的缺失?!断病穭‰m然取得了很好的收視效果,但冷靜地說,《喜》劇還算不上真正的精品。農村題材的影視劇要運用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表現(xiàn)農民、農村生活,這是受眾的要求,但不能因為追求通俗、娛樂就放棄了審美追求??此破降?、普通的農村生活中,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今日的農民也有自己的審美標準和智慧。客觀地講,《喜》劇看完后,并沒給人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和啟示。從橫向上講,它無法和城市劇中的優(yōu)秀作品如《渴望》、《北京人在紐約》、《咱爸咱媽》、《浦江敘事》相比,也無法和歷史劇中優(yōu)秀作品如《三國演義》、《紅樓夢》、《長征》、《延安頌》等相比。而從縱向看,沒有超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農村三部曲《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和90年代《情滿珠江》這樣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過去多年,但仍然被觀眾所記憶。
對于“主旋律”影視來說,一方面,它的主體功能是傳達國家意識形態(tài),對受眾進行意識形態(tài)塑造:但另一方面,它又必須使這種意圖隱藏起來,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表述來說,就是必須讓傾向從“情節(jié)和場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作者的見解愈隱蔽,對藝術作品來說就愈好”(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并且通過作用于觀影者個人的無意識和意識而潛移默化地完成致對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的加工?!断病穭⑹伦罨镜牟呗裕褪且贡M可能多的觀眾能在無意識中自覺地接受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但是這方面做的并不夠好,有對政策的解讀和“傳聲筒”的嫌疑。
另外,從表現(xiàn)手法上,輕喜劇的風格和以方言為主要語言的敘述方式,沒有突破“東北農村電視劇”的模式和套路。
2007年1月13日,《當代電視》雜志和中國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等聯(lián)合主辦的“振興三農題材電視劇創(chuàng)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許多專家認為,“三農”題材影視劇也應該樹立“品牌”意識,加大扶持扎根農村生活的藝術家,建立一支包括創(chuàng)作者和演員在內的“品牌隊伍”,為深受老百姓喜歡的作家們多出作品以及演員們多在“三農”題材中塑造更多當代農民形象提供條件。與此同時,鼓勵因拍攝農村題材而出名的知名藝術家們回歸農村題材。拍攝出更多融思想性,社會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的三農影視精品。只有這樣的文藝作品,才能更好地武裝人成熟、引導人前進、塑造人高尚、鼓舞人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