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典詩歌浩如煙海,其中不乏反彈琵琶唱心聲的另類佳作。近年高考命題人已開始從它們當(dāng)中選編考題,如:
2005年全國卷(黑、吉、桂)就白居易的詩《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yīng)說著遠行人)設(shè)題,問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答案中說三、四兩句異于常人寫法,不是直接寫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是換一個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轉(zhuǎn)化成對方的思念,極寫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這樣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2007年江蘇卷就辛棄疾的詞《鷓鴣天·送人》(唱徹《陽關(guān)》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谓窆藕?,幾千般,只應(yīng)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fēng)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設(shè)題,問下片寫出了哪兩層新意。一般送別詩上片寫送別,下片抒情以“別恨”為主調(diào),但是本詩作者筆鋒拗轉(zhuǎn),說離別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即存在于人們心中、存在于人事斗爭上的無形的“風(fēng)波”,它有甚于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
在現(xiàn)今這樣一個各行各業(yè)呼喚創(chuàng)新的時代,高考命題人這樣做體現(xiàn)了他們的良苦用心。本文試將另幾類反彈琵琶詩一并選出作簡析,以便廣大考生有備無患。
一、避開意象常義。詩歌中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有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感。如“梅”這一象,由于古代詩人反復(fù)地運用,已經(jīng)固定地帶上了清高芳潔、傲雪凌霜的意趣。王安石《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中的“梅”即是。但陸游在《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fēng)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中將“梅”之義調(diào)整為“寂寞開無主”的無奈以及“黃昏獨自愁”的凄涼、不幸和孤芳自賞。
二、另挖抒情渠道。多數(shù)先寫“景”后抒“情”的詩,在“情”的部分往往是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極少再夾寫景或物寄托情感。但也有一反常態(tài)者,如柳永《甘草子》:“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珍珠雨。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池上憑欄愁無侶,奈此個,單棲情緒!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苯Y(jié)尾二句“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寫法上有新意:不寫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語”,而通過鸚鵡學(xué)念來表現(xiàn),寫出了女主人公在百無聊賴中的自慰自遣,讓人倍感凄涼。
三、重配情景關(guān)系。詩人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但也有詩人以喜景襯哀情,如此更見其哀。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詩的前兩句勾畫了一幅濃麗的春日畫面。眼前景色美不勝收,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從而反襯出鄉(xiāng)思之深、漂泊之悲。另有以哀景寫樂情的詩。如高適《別董大》中“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此凄涼之景,卻反襯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之情。
四、本體喻體換位。比喻手法,以什么比什么,人們有習(xí)慣的固定用法,但一些詩人常常顛倒本體與喻體,將本來的本體改成了喻體,將本來的喻體改成了本體。如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尾攀妓痛簹w,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币运餮鄄ǎ陨接髅挤?,司空見慣:如“眼如秋水”、“眉如青山”;而作者在這里反其道而行之,把水比作人的眼淚橫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緊攢,既以此新奇的比喻描繪山水之貌,又一語雙關(guān)地暗示了對友人的離別之情,可謂一舉兩得。秦觀的《浣溪沙》詞云:“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绷簡⒊鴮⑾麻犞小白栽陲w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贊為“新奇的比喻”。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難以捉摸的事物,但詞人在這里反彈琵琶,不說夢似飛花、愁如絲雨,而說飛花似夢、絲雨如愁,煞是新奇。
[作者單位:江蘇高郵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