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誤差與遺漏”項作為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最后的平衡項目,其設置目的是人為地軋平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最終余額。筆者結合當前我國人民幣升值的強硬走勢、國際游資大幅流入的實際狀況,探析了誤差與遺漏與國際游資的相關性。實證結果表明,我們可以從誤差與遺漏的波動窺視出國際游資在我國境內的規(guī)模狀況。由此,必須警惕國際游資給我國金融體系帶來的潛在風險,針對此筆者提出一系列應對措施。
[關鍵詞] 誤差與遺漏 國際游資 實證分析
國際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中的“誤差與遺漏”(Errors Omissions)項是人為地軋平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借、貸兩方發(fā)生額而產生的軋差。其本身并沒有什么實際含義,但實際上此項目卻反映了一國在國際收支監(jiān)管方面的漏洞,因此該項目的變動對經濟具有很強的預警功能。
一、文獻回顧
1997年~1999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沖擊引發(fā)了人民幣的貶值預期,引致國內資本的大量流出,因此學者多從資本外逃角度上分析其與誤差與遺漏之間的關系。針對在此期間我國誤差與遺漏數(shù)據(jù)占進出口貿易總額比重過大,管于華(1999)從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兩個方面來闡述產生誤差與遺漏的原因;張海兵(2001)則利用在此期間的誤差與遺漏數(shù)據(jù)與楊海珍、陳金賢對資本外逃的測算結果進行了回歸,結果表明二者相關性很顯著,于是得出結論誤差與遺漏的波動反映資本外逃的規(guī)模的變動。但筆者認為此實證研究過程值得商榷,我們首先應從楊海珍、陳金賢的資本外逃的測算方法談起,楊海珍、陳金賢(2000)在測算資本外逃規(guī)模時采用的是凱特的“游資法”,考慮到我國的實際狀況,二位學者對“游資法”的計算方法進行了修正,其公式如下:①游資1=-[其他部門的其他項目+誤差與遺漏];②游資2=-[其他部門的其他短期資本項目+誤差與遺漏];③游資3=-[“游資2”+債券和股權方面的組合投資]。張海兵直接利用誤差與遺漏與游資3進行回歸,顯然是缺乏科學性的,因為游資3就是在誤差與遺漏的基礎上計算出來的,回歸結果自然有很強的相關性。肖鷂飛(2004)系統(tǒng)地分析了我國誤差與遺漏的歷年波動狀況,認為我國的誤差與遺漏呈現(xiàn)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并認為此特點反映了我國在外貿、資本外逃和游資存在的問題,但此分析僅從理論角度上加以闡述,缺乏實證研究。余文建、于宏凱(2004)結合各個不同時期我國國際收支統(tǒng)計制度完善的進展程度以及其他經濟方面的原因對誤差與遺漏的變動進行了解釋,并認為將誤差與遺漏等同于資本外逃或“熱錢”流入的觀點有些偏頗。針對一些學者認為我國的誤差遺漏的變動可以反映我國資本外逃的波動狀況的觀點,管濤(2003,2006)對我國的誤差與遺漏占貿易比重的變化與發(fā)達國家和部分新型市場國家的誤差與遺漏占貿易比重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結論二者之間沒有直接關系,誤差與遺漏僅反映了國際收支的統(tǒng)計質量問題。
綜上所述,有關誤差與遺漏與資本外逃之間的關系基本上分為三派:第一種觀點認為二者沒有直接關系,即誤差與遺漏的波動說明不了資本外逃規(guī)模的變動;第二種觀點則直接將二者視為等同。此部分學者認為:由1990年~2001年誤差與遺漏項則均出現(xiàn)在借方說明在此期間我國存在著嚴重的資本外逃;2002年我國誤差與遺漏出現(xiàn)在貸方,此部分學者便認為資本外逃規(guī)模有所下降;2005年~2006年度再次出現(xiàn)在借方,資本外逃再次出現(xiàn);第三種則為一種比較折中的觀點,該觀點認為誤差與遺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外逃的狀況,但不能將二者簡單等同。自2003年以來,迫于國際政治和國內市場的壓力,人民幣升值壓力愈來愈大,有關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開始不斷升溫。自實施人民幣匯率改革后,人民幣幣值一路“攀升”,國際資本大幅涌入。有關國際游資涌入中國境內已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焦點,筆者力圖在以上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從實證角度來分析誤差與遺漏與國際游資之間的關系。
二、從國際游資角度上分析產生“誤差與遺漏”項的原因
在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過程中,“誤差與遺漏”(Errors Omissions)項是由于資料不完整、統(tǒng)計時間和計價標準不一致以及不同貨幣間換算差額而使得國際收支的借貸兩方總額往往不相等,為了遵循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復式簿記原則人為設置的項目。因此誤差與遺漏是由諸多不確定的因素而產生的,本文僅從國際游資角度來論述產生“誤差與遺漏”的原因。
國際游資(Hot Money)又稱為“國際熱錢”,是指在世界范圍內尋找盈利機會的國際短期資本的一部分,其最大特點是短期性、套利性和投機性。國際游資的流入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經常項目 國際游資往往利用我國經常項目可自由兌換,采取各種方式流入我國境內。在人民幣升值的穩(wěn)固預期下,一些企業(yè)通過增大預收款、加快出口而放慢進口,高報出口價或低報進口價、轉移定價、母子公司之間代墊工資等方式使“假資本”進駐我國境內;(2)資本和金融項目 在此項目下,主要通過直接投資、借貸資本、貨幣互換等方式進入我國境內。隨著我國資本項目的逐步開放,此項目會逐步成為國際游資進出我國境內的主要渠道;(3)地下錢莊 地下錢莊由于其高保密、無記錄及匿名性的特點,常被走私、腐敗、毒品犯罪分子作為洗錢的最重要途徑。通過以上三個途徑的資本流動通常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中不能得到反映,其結果往往會體現(xiàn)在誤差與遺漏項中。
三、誤差與遺漏與國際游資相關性實證分析
由于國際游資的高流動性、低透明性和吸附效應,想要對其準確計量是很困難的,只能借助一些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其進行大致估計。在此筆者采用如下公式對我國境內的國際游資進行測算:國際游資估量值=外匯儲備增量-海關統(tǒng)計貿易順差-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從圖示中可以看出二者走勢具有一定趨同性,1990年~2001年我國的誤差與遺漏均出現(xiàn)在借方,相對應境內的國際游資大幅流出,即此階段存在著嚴重的資本外逃;2002年~2004年誤差與遺漏出現(xiàn)在借方,圖示中顯示出國際游資的大幅流入。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誤差與遺漏的波動幅度遠遠小于國際游資的變動幅度,二者之間的變動并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的時滯性。因此,不能將二者簡單等同,但誤差與遺漏的波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游資的規(guī)模及流向的變化。
筆者以1985年~2006年誤差與遺漏為因變量Y、國際游資為自變量X進行實證分析,以測算誤差與遺漏反映國際游資變動的程度。
1.平穩(wěn)性檢驗
從圖示中可以看出二者的走勢具有一定的平穩(wěn)性,在此借助Eviews3.1軟件,利用ADF單位根檢驗對二變量再次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其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由檢驗結果可見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自變量與因變量均是平穩(wěn)的,由此可以直接對自變量與因變量建立回歸模型。
2.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由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對滯后期比較敏感,因此滯后期的選擇寧多勿少。在檢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隨著滯后期的增加,越來越明晰地體現(xiàn)出國際游資的變動是引起誤差與遺漏變動的原因(見表)。由此可見,將國際游資作為自變量、誤差與遺漏作為因變量是合理的。
3.回歸模型
借助Eviews3.1軟件,建立回歸模型為:從回歸結果來加以分析,誤差與遺漏受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筆者使用上述指標進行回歸結果的可決系數(shù)為,從整體角度上講此擬合程度已經是比較高的,即可以解釋為誤差與遺漏的變動中有61%是由國際游資的變動引起的。
四、結論及對策
由實證分析可見,國際游資變動是引起誤差與遺漏波動的一個重要因素。自2000年以來,誤差與遺漏在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已大大降低,說明我國國際收支統(tǒng)計制度的日趨完善和國際收支監(jiān)管方面的巨大進步。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以前諸多通過“黑道”而流入或流出的國際游資開始浮出水面,誤差與遺漏在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會進一步降低,但并不能說明我國國際游資規(guī)模變動就減少。結合當前實際情況,2005年~2006年誤差與遺漏在進出口總額中占比比較低,但人民幣強硬的升值預期和我國穩(wěn)定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吸引國際資本的大幅流入,國家貨幣當局不斷地出臺緊縮性措施,但股市、房地產市場依然極為火爆。眾所周知,規(guī)模龐大的國際游資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其會導致一國的貨幣政策失靈,誘發(fā)經濟泡沫,增大國內通脹壓力,增大一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因此,金融當局應當采取謹慎態(tài)度和有力措施應對國際游資對金融體系的沖擊。
應對國際游資潛在風險的根本出路是保持國內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穩(wěn)健推進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消除其潛在的不穩(wěn)定因素,采取疏堵結合策略。其主要措施如下:首先,應當使人民幣匯率波動更具有彈性和靈活性,進一步擴大匯率浮動區(qū)間,使人民幣匯率波動切實具有雙向波動性,以改變投機者對人民幣單邊強硬升值的預期;其次,金融當局應對資本賬戶開放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做好各項配套完善措施,循序漸進地推進資本項目的可兌換性;再次,應強化對貿易和投資的監(jiān)管,嚴厲打擊地下錢莊的非法交易,加強對各類外匯流入的真實性審查。海關、稅務等各部門應加強合作,時時監(jiān)控短期外資的流向,堅決打擊其炒作、投機套利行為,以確保金融環(huán)境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
參考文獻:
[1]張海兵:中國國際收支誤差與遺漏項目分析[J].華南金融研究,2001,(6)
[2]肖鷂飛:對我國“誤差與遺漏”項目的分析.國際金融研究[J].2004(5)
[3]余文建于宏凱:我國國際收支誤差與遺漏項目變化探究[J].福建金融.2004,(7)
[4]管濤:凈誤差與遺漏的負值是否意味著資金流向發(fā)生變化[J].中國外匯,2006,(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