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縣城東門外是柔柔的沱江,江對岸有座小鎮(zhèn),叫東湖鎮(zhèn),因緊鄰東湖而得名。
湖邊多翠竹,竹林中散落著鳥巢似的茅屋,坡地上種滿瓜果蔬菜,淺水處圍了土埂栽水稻、席草或種菱角、茨菇、荷藕,也有用竹籬圍了養(yǎng)群鴨。東湖湖西有一座氣宇不凡的黃家祠堂。青條石砌就的屋基,十幾級石階上去是門廳,門廳進去是前大院,有照壁。再上十幾級石階才是大殿、大院、后廳,兩旁廂房,內(nèi)有十六個天井。院內(nèi)墻上有壁雕,雕飾有龍、鳳、麒麟、蝙蝠、梅蘭竹菊。祠堂由黃大爺黃大娘照料,還有一個黃大娃,是祠堂收:養(yǎng)的黃氏家族中的孤兒。
黃家祠堂有一條小船,春天,黃:大娃用它上小島采桑葉,順便撿些野鴨蛋、鵪鵓蛋回來。黃大娃有很多活要干。湖邊有幾畝水田,坡上有十幾畝旱地,除春種夏耘秋收大忙季節(jié),平日就由黃大娃料理。
與黃家祠堂隔湖相望,有一戶人家,三間泥墻茅屋住著一家三口,主人家姓李,人稱李幺叔,有個女兒叫玉兒。李幺叔年輕時是沱江上的水手,一次事故中摔斷了一條腿,在此擺渡為生。
烏篷船不大,容坐十來人。船頭船尾兩把長槳,李幺娘劃前槳李幺叔操后槳,后槳負責(zé)把舵搬艄。玉兒就在家管管菜園子,看好湖邊棚欄里的鴨群、門前壩子里的下蛋雞,同時在屋前一棵大樹下打草鞋、編草帽,放在船上賣給那些挑夫。玉兒手巧,能用小麥稈兒編小籠,送給小孩關(guān)個知了、螳螂、蛐蛐兒、蝴蝶什么的。玉兒還會篾活,編織些小件,如嬰兒床用的小篾席、大人夏天用的枕席。李幺娘不讓她做篾活,說姑娘家手弄糙了不好看。幺叔幺娘一門心思要給玉兒放個城里的人戶,次一點也要在東湖鎮(zhèn)上尋個殷實婆家。
玉兒長到十七八歲,出落得臉蛋鮮鮮的白白的、鼻梁高高的挺挺的、嘴巴紅紅的巧巧的、牙齒密密的白白的、奶子大大的翹翹的、腰肢細細的柔柔的、腿兒長長的壯壯的,煞是招人羨。一次,城里幾位青年游東湖,看見田田荷葉亭亭荷花旁的玉兒,其中一位禁不住吟道:
“聞道芙蓉勝妾容,故來湖上采芙蓉。
檀郎何事偏無賴,不看芙蓉卻看儂?!?/p>
玉兒先是臉一紅,走回院壩,靠在那棵櫻桃樹下,用山歌唱道:
“沱江日夜喲水東流,東湖荷花嘛笑清風(fēng)。
郎心似水喲不穩(wěn)定,妾顏如花嘛空白喲紅?!?/p>
后來,就有城里青年相約攜了瀘州老窖來游東湖,中午就在玉兒家搭伙食。玉兒叫黃大娃去湖里逮幾條鯉魚,做一道泡椒燒紅鯉;殺一只活鴨,炒一碗仔姜鴨子;取一塊陳年老臘肉,用干豆鼓蒸了,臘肉骨頭則用來煮風(fēng)蘿卜湯:再炒一碗時令鮮萊,拌一盆側(cè)耳根,吃得這些人大呼小叫“美哉”、“快哉”。再不,玉兒就叫黃大娃幫忙推一鍋豆花兒,加一碗干豆鼓蒸老臘肉,也只見這些人狼吞虎咽,風(fēng)卷殘云。
吃完飯,玉兒媽洗碗,那些青年就叫玉兒教他們打草鞋、用小麥稈編鳥籠。臨走,這些人都足足給了飯錢,也“買”走一些玉兒編的小玩意兒。玉兒媽說,這些錢都給玉兒攢起來,置嫁妝。
李幺叔腿腳不方便,家中有重活時,玉兒就站在屋前湖邊脆脆地長聲悠悠地朝黃家祠堂喊:“黃大哥——”每到換季或隔些時日,李幺娘就會領(lǐng)了玉兒到黃家祠堂去,幫黃大爺黃大娘黃大娃漿洗縫補。莊戶人家看重“三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每到“三節(jié)”,玉兒一家和黃家祠堂的都要互贈時令食品賀節(jié)。玉兒則會悄悄送些禮物給黃大娃,端午節(jié)送一個親手做的雄黃香囊或一塊繡了喜鵲鬧梅或并蒂蓮的汗巾,春節(jié)送一件新汗衫或一雙新鞋。黃大娃則只會傻傻地到玉兒家樂顛顛地干活。夏日夜晚,黃大娃也會劃了船到玉兒家,坐在屋前院壩里,搖著蒲扇,熏著苦艾,或聽李幺叔講沱江上水手的故事,或自己照葫蘆畫瓢將冬天夜晚聽來的評書講給玉兒聽。有時,也會在李幺叔李幺娘的視線內(nèi),玉兒和黃大娃跳進湖里游泳、打水仗,玉兒銀鈴般的笑聲在夏夜的東湖上漾得很遠很遠。
一天夜里,狂風(fēng)暴雨,電閃雷鳴,幾個披蓑衣戴竹笠的壯漢扛了一只麻袋,多多給了船錢,乘李幺叔的擺渡船往琵琶鎮(zhèn)方向去了。第二天,就有縣衙門的人來調(diào)查,說是有富商公子被青山嶺的土匪綁了票,李幺叔如實講了那晚的情景。幾天后的夜里,李幺叔被幾個蒙面人打斷了另一條腿。
二話沒說,第二天玉兒就走上烏篷船,站在李幺叔的位置上。幾天后,黃大娃又站在了玉兒的位置上,玉兒則移到了她娘的位置上了。
責(zé)任編輯 張即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