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6個家庭卷入黑洞的疾病
2008年的春節(jié),對于剛結婚的王女士來說是一段混亂的時間。假期結束后,她和丈夫不得不把婆婆再次送到醫(yī)院,這已是婆婆近期第五次住院了。婆婆最初是有點胃痛,接著就出現(xiàn)精神恍惚、焦慮、煩躁,覺得身上哪兒都不舒服。后來婆婆一想到自己的母親就是在77歲去世的,就常常喃喃自語地說:“今年肯定過不了這關?!逼牌潘诘奶粕绞懈鞔筢t(yī)院基本都看過病了,病情卻不見好轉。幾個月前她還興致勃勃地幫兒子寫結婚請柬,現(xiàn)在手抖得厲害,眼睛也看不清字。婆婆17年前開始守寡,但是晚年生活很富裕,兩個子女都很孝順,自己的4個兄弟姐妹也住在附近。春節(jié)期間,親戚們輪流把婆婆接到家里小住,開導她,安慰她。婆婆卻整夜不睡,不是坐在電視機前不停地換臺,就是拉著人念念叨叨,說著說著激動起來,還將盤碟砸得粉碎。各家親友開始是同情,后來是著急,最后都連呼“受不了”,晚輩們一看到婆婆來了,都找借口躲出去。而王女士和丈夫一邊四處聯(lián)系醫(yī)院給婆婆做檢查,一邊到處替婆婆賠禮道歉。最終醫(yī)院診斷婆婆患上抑郁癥,需要住院治療。
家中老人患有抑郁癥,家人就如同陷入一場“絕望”拉鋸戰(zhàn)。更讓子女感到憂慮的是,很多老年人身處抑郁癥狀態(tài)卻不自知,這種“隱性抑郁”,必須引起重視,及早發(fā)現(xiàn)及早治療,也許是拯救家庭的有效辦法。
突如其來的發(fā)作
66歲的退休教師金某,在一個平靜秋日,跟老伴說他出去散散步后來就出門了,這一走就沒回來。他出走后,全家慌成一團,警方、學生、同事四處尋找。5天后,百公里外的一家山村小賣部的店主留住了四處流浪的他,通知了他的家人。他只記得自己打車來到此處,如何在街頭露宿4個晚上,都記不清楚了。
76歲的退休醫(yī)生王某退休后一度情緒不錯,還說要積極找工作,可是近一年后性格全變了。整天把自己關在家里,沉著臉,有時候一個人掉眼淚。在家呆不住時,他就坐上公共汽車,從起點坐到終點,再從終點坐回起點。一次兒子和兒媳吵架,非得找他評理。清官難斷家務事,打那兒以后,他對生活更加灰心,做任何事都沒有興趣,時間長了,他的心境越來越差。一個晚上,他趁老伴睡著后,留下遺書,服下安眠藥。次日一早,老伴發(fā)現(xiàn)他臉色發(fā)青,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搶救之后,醒來的他對家人說的第一句話卻是:“你們干嗎救我,活著真沒意思?!惫唬≡浩陂g,趁家人不注意,他又拔掉身上所有的輸液管,欲爬窗跳樓,幸被兒子及時發(fā)現(xiàn),悲劇才未發(fā)生。
68歲的李女士得了糖尿病,因為發(fā)現(xiàn)得比較早,一直吃中藥治療。但是自患病后,李女士對生活很悲觀,總說自己是快死的人。每天早晨出去鍛煉一會,然后就一整天呆在屋里看電視,也不和家人說話,不看報紙不看書,好像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了興趣,通常一句話講2到3遍她才反應過來。她的性格也變得偏激固執(zhí),別人不同意她做的事情,她會一直堅持做。她認為有營養(yǎng)的東西會在一段時間內連續(xù)不斷、一餐不落地吃。原本精明能干的她思維也變得遲鈍,買回來的蘋果都是爛的,親友打電話來也叫不出對方的名字。
……如此種種,其實都是老年抑郁癥初期發(fā)作。
是“病”為何不認“病”
老年人患抑郁癥并不少見,但相當多的人不承認自己得了抑郁癥。一些人到內科去看病,經先進儀器檢查卻未發(fā)現(xiàn)器質性病變的人,往往被診斷為“神經衰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等。北京安定醫(yī)院老年科一病區(qū)主任鮑楓說,對于患有多種慢性軀體疾病的老年人來說,這種軀體不適感要比年輕人的感覺更加敏感,求治心切,并反復去各綜合醫(yī)院進行身體檢查,許多檢查結果都大致正常,或是僅有輕度的異常,也不能確定是哪種身體疾病,患者卻為此更加焦慮緊張。由于沒有明確的疾病診斷,往往治療效果不佳,這又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對治療也失去信心。這種老年人的情緒障礙很容易被家人所忽視,只有當老年人出現(xiàn)自殺企圖或自殺行為時,才想到去找精神病??漆t(yī)生就診,這時病程估計已在半年以上。抑郁癥病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自知力”,即病人認為自己的心態(tài)和想法是很正常的,不承認自己有病。這也是導致抑郁癥、特別是早期抑郁癥就診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當老年人出現(xiàn)失眠,莫名其妙地變懶,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食欲降低,總是覺得身體不舒服,卻查不出問題時,就得警惕老人是不是得了抑郁癥。最好的辦法是帶老人去看精神科醫(yī)生。
有的老年人對抑郁癥有較強的排斥心理,把抑郁癥誤認為是“精神分裂癥”的前兆,或是癡呆的表現(xiàn),甚至有的人把患抑郁癥看作是自己的道德問題,把抑郁與覺悟低和品行差混為一談,所以極力否認自己患有抑郁癥,生怕聲譽被否認,拒絕醫(yī)學干預和社會支持。因此,讓老年人認識抑郁癥的疾病性質,解除對抑郁癥的種種誤解和顧慮,同意接受治療是第一步。
其次,老年人對于接受治療的認識往往也有許多曲解。有的人顧慮抗抑郁藥物的副作用會把身體搞糟;有的人怕對藥物產生依賴性;有的人認為抗抑郁治療與已患軀體疾病的治療會有沖突;還有的人不相信心理治療有療效,以為心理治療就是規(guī)勸和聊天,不管用。還有許多人都認為住院治療抑郁癥會加重病人的心理負擔,使病人的病情加重,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只有經過住院系統(tǒng)治療,才能緩解病情加快痊愈。
老年抑郁癥需要專業(yè)治療
抑郁癥的發(fā)病機理至今未能明確。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周東豐教授認為,抑郁癥的發(fā)病不僅僅是患者受了精神刺激,還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礎,有可能是體質和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很多老人在情緒剛剛開始低落的時候,他們總是首先選擇休假、旅游、改變環(huán)境或者自我激勵這些方式來解決問題。但這些舉措能解決的都不是抑郁癥,而真正的抑郁癥必須依靠專業(yè)人士的救助。輕度的抑郁癥可以咨詢心理醫(yī)生,但如果伴有軀體癥狀的抑郁就需要服用藥物消除來了,更嚴重的甚至需要電抽搐治療。抑郁癥的藥物治療大多在1個月后才能見效,首發(fā)抑郁癥患者服藥總的時間一般需要9個月至1年,一般服藥4個月左右抑郁癥狀就會緩解或消失,臨床痊愈。但老年患者復發(fā)的情況很多,需要特別照顧。
老年抑郁可以預防
北京西苑醫(yī)院老年病科的醫(yī)生介紹說,盡管誘發(fā)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如果能夠及時有效地對老人予以心理疏導,將會最大限度地減少患病的幾率。因此,子女、親友、組織的關愛顯得特別重要。
作為老年抑郁癥患者,首先要告訴自己只不過也是生病,且大部分患者都能好轉;要告訴別人自己的感受,特別是當有想結束生命的想法時;要安排好飲食,抑郁癥老人會日漸消瘦,因此要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要求助于心理醫(yī)生,堅持服藥,由于抗抑郁藥的起效一般較慢,因此不要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要多求助他人,外出走走,轉移注意力。
老年人患上抑郁癥通常是由親友發(fā)現(xiàn)的,親友應鼓勵病人接受正規(guī)的抗抑郁治療?;加幸钟舭Y的老年人大多比較封閉,他們常要求親友作出某些保證,或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自己的情況或基于恐懼。親友應不斷增強病人的信心。
做兒女的,不妨用兒女特有的青春氣息感染父親的情緒,幫助他緩解心中的抑郁情緒。兒女要成為老人的傾聽者,不要與老人爭辯,要將自己身邊發(fā)生的新鮮事多講給老人聽,并多鼓勵老人。另外還要讓老人多接受新事物,多鍛煉自己,比如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什么的。
鏈接
老年抑郁癥并非老年癡呆、更年期綜合征
疾病也有假象和交叉,需要人們仔細區(qū)分和對癥治療。
■老年抑郁和老年癡呆
臨床上有不少老年人逐漸出現(xiàn)情緒低落、行動緩慢、思維遲鈍,終日懶言少語,臥床不起癥狀,給人以癡癡呆呆的印象。這時有的家屬甚至醫(yī)生易將其看作是老年性癡呆,然后給予護腦、改善腦循環(huán)等治療。其實,隨著老年人身體技能退化和由于老年人社會活動、經濟來源的減少,可支配的資源越來越少,當其突然面臨重大精神刺激或慢性病時,就容易罹患抑郁癥。當病情發(fā)展到嚴重階段,病人的思維和動作都會受到抑制,此時就會出現(xiàn)類似老年性癡呆癥的臨床表現(xiàn)。那么如何區(qū)分老年抑郁和老年性癡呆呢?
1、抑郁所致“癡呆”:發(fā)病快;顯示強烈的痛苦感;遠事和近事記憶喪失同樣嚴重;注意力保持完好。老年癡呆:發(fā)病慢;沒有痛苦厭世的感覺;近期的事情記得不清楚。
2、抑郁癥患者腦CT檢查也無陽性發(fā)現(xiàn);老年性癡呆病人腦CT檢查可發(fā)現(xiàn)有不同程度的腦萎縮或腦梗塞的表現(xiàn)。
3、用了抗抑郁藥物后,老年期抑郁癥病人恢復病前談笑風生、談吐自如的神態(tài);而對于老年性癡呆癥患者來講,抗抑郁藥物就不起任何作用了。
當然,有部分老年性癡呆癥患者,在病程的早期,也可出現(xiàn)抑郁癥狀,頗像“老年期抑郁癥”,到了病程的中、晚期,才露出老年性癡呆的“廬山真面目”。對此尤需警惕。
■老年抑郁和更年期綜合征
更年期綜合征和抑郁癥是兩種不同的病癥,但在情緒癥狀方面又存在著相似的表現(xiàn)。但最近的一項醫(yī)學研究表明,抑郁并不是更年期特有的病癥,而是與個體潛在的抑郁心理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一名婦女本來就有抑郁素質,當她進入更年期時,由于體內的激素和內環(huán)境的變化便容易促發(fā)抑郁的發(fā)生,這樣就構成了抑郁癥與更年期綜合征并存的病理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