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聲是音響的自然屬性,音是人為而有序組織起來的聲,樂則是人為選擇并包含特定思想涵義的聲音,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樂。從思想層面看,中國古代的聲、音、樂具有高下優(yōu)劣的分野,而樂則是其中的最高境界。古人心中理想的音樂是所謂“德音”。從技術層面看,聲、音、樂各自具備音樂理論的內涵,但同時也被賦予一定的思想意義。
關鍵詞:聲;音;樂;思想;技術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3-0019-03
中國古代典籍之中,包含有不少聲、音、樂方面的論說,對于我們認識和理解古代音樂思想頗有幫助。關于聲、音、樂三者的具體概念和內涵,已經(jīng)引起學者的注意和研究,如蔡仲德先生撰作的《中國音樂美學史》一書,即有古代聲、音、樂關系的討論[1];王小盾先生對此也有專論,并稱其為中國音樂學史上的樂、音、聲三分[2]。今在學者論述基礎上,繹讀有關文獻,對古代聲、音、樂的思想和技術涵義試做探討,向大家請教。
一
古代文獻對音樂的起源有所論述,如《呂氏春秋》的《大樂》云:
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兩儀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f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萌芽始震,凝 以形。形體有處,莫不有聲,聲出于和,和出于適,先王定樂,由此而生。
說明音樂的本源出自太一(即“道”),再由太一、兩儀、陰陽并經(jīng)度量遞次產生和形成?!奥暢鲇诤?,和出于適”,先王所定的“樂”即由此而來。
古代的“樂”,大體相當于我們今天意義上的“音樂”。有關聲、音、樂的關系及區(qū)別,當以《樂記》所論最為詳贍,后世樂論多所承襲。因此,了解古代聲、音、樂問題,不能脫離《樂記》的論說。
在我看來,中國古代的聲、音、樂,應該包括思想和技術兩個層面,其涵義自應有所不同。從思想層面看,聲、音、樂是互有關聯(lián)的事物,但內涵有別。這在《樂記》中闡述得尤為清楚,如《樂本》開首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
可見聲、音、樂是依次產生的3個層級。聲是第一層級,聲的有組織結合(聲成文),才構成第二層級的音,音與舞蹈的結合,形成第三層級的樂即樂舞。
聲、音、樂三者,在古代具有高下優(yōu)劣的分野,而樂則是三者之中的最高境界?!稑繁尽吩疲?/p>
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惟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
這里道出了樂的本質,即樂是通倫理的,與倫理屬于同一層面。因此,如果僅懂得聲,就如同聆聽自然界的聲響,一切動物皆可感覺。繼而由聲及音,但如果僅懂得音,那就是一般的平民。最后由音及樂,只有君子這樣高尚的人,才懂得樂。聲、音、樂三者,由淺入深,逐級遞進,達到樂的至高境界時,便與禮相通了。
由上可知,聲是自然層面的聲響,是音響的物理屬性。音是人為之聲,是樂的表象,即“聲者,樂之象也”。只有人們感知了聲的倫理內涵,才稱得上是“知樂”,也才能與禮這樣一種以宗法血緣關系為紐帶而形成的政治等級制度相通。
《老子》曰:“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边@里,“音聲”非單一概念,而是音和聲兩個概念,它與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后等一樣,為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兩種事物。蔡仲德先生認為,此處的音是指經(jīng)過加工的藝術之聲,聲則指未經(jīng)加工的自然之聲[3]。這是很有見地的看法。
據(jù)《樂記#8226;魏文侯》所載,魏文侯向子夏問樂,述說自己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困倦昏睡,但是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疲倦。他對此甚有疑惑,因而請子夏解釋其因。子夏經(jīng)過一番論述,道出其中緣由。他說:
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之與音,相近而不同。
可見喜好音與喜好樂確有不同。
子夏進一步說明,“德音之謂樂”,即樂是有其意義的,而魏文侯所好,是“溺音”而非“德音”。子夏認為,鄭、宋、衛(wèi)、齊之音,皆非德音。“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而是體味其中的意義。只有明了其中的意義,才可稱得上懂得了樂。因此,歷代稱“鄭衛(wèi)之音”或“鄭聲”,而不是“鄭衛(wèi)之樂”。正因“鄭聲”,“鄭衛(wèi)之音”非“德音”,故又被斥為“亡國之音”。這類音樂沒有達到儒家“樂”的理想境界,故被稱為“聲”或“音”?!稑酚洝匪f的“桑間濮上之音”,情形也是如此。
由此足見,樂在古代是至高無尚的,它本身有特定的內涵,需要具備一定的修養(yǎng),方能達到“樂”的境界,這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二
以上所述,是聲、音、樂在思想層面的涵義。從技術層面看,聲、音、樂也有特定的內涵。
我們知道,古代所謂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云云,其中前三項皆屬音樂技術理論。五聲、七音均指音階。五聲即宮、商、角、徵、羽,七音即在五聲之外另加變徵和變宮,即所謂“二變”。十二律包括陽六律和陰六呂,六律乃十二律的一半?!抖Y記#8226;禮運》:“五聲、六律、十二管,旋相為宮也?!彼约礊楣糯龑m轉調的音樂理論。
“樂”也有技術層面的內容,如“金石之樂”指編鐘編磬所奏音樂,“六樂”指“六代樂舞”,“女樂二八”指女性樂工等,可見“樂”能夠指代具體的音樂事物。
《周禮#8226;春官#8226;大司樂》云:
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太蔟為徵,姑洗為羽,靁鼓靁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門》之舞……
也是對“樂”的技術內涵所進行的具體描述。
五聲、五音,在技術理論含義上等同。聲、音指音階,或音階中的某一音級;律則指音律,如十二律。但是,技術層面的聲、音、樂,同時也被賦予了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樂記#8226;樂本》云:
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之音……五聲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五聲次第對應為君、臣、民、事、物,各有其思想方面的特殊規(guī)定性,它們之間不能混亂,否則將導致國家的滅亡。今天看來,這雖然顯得有些荒誕,但從中可知音樂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不僅五聲如此,而且十二律也復如是。據(jù)《國語#8226;周語下》記載,周朝著名樂官伶州鳩曾對十二律名稱加以釋義,他說:
故名之曰黃鐘,所以宣養(yǎng)六氣、九德也。由是第之: 二曰太簇,所以金奏贊陽出滯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潔百物,考神納賓也。四曰蕤賓,所以安靖神人,獻酬交酢也。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貳也。六曰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軌儀也。為之六間,以揚沈伏,而黜散越也。元間大呂,助宣物也。二間夾鐘,出四隙之細也。三間仲呂,宣中氣也。四間林鐘,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肅純恪也。五間南呂,贊陽秀也。六間應鐘,均利器用,俾應復也。
所謂六氣、九德云云,都是十二律各律命名之所由及其涵義?,F(xiàn)在看來,雖然感到牽強附會,但由此可見古人是如何看待具體的音樂構成元素及其社會思想內涵的。
“八音”是古人以樂器制造材料為據(jù),對樂器品種進行的分類。這種分類方法,是技術層面的理論歸納,但同時也揭示了其中的思想內涵,如《樂記#8226;魏文侯》云: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君子聽“八音”之中的不同樂器品種,都會有所思有所想,而不是只“聽其鏗鏘而已”。
對于聲、音、樂的思想闡釋,多出于統(tǒng)治階級或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而音樂技術理論問題,則主要為樂師和樂工所掌握,并主要通過口耳相傳,故爾難以載入史冊。曾侯乙編鐘樂律銘文,是難得的這方面的例證,它不但提供了當時曾國的樂律體系以及曾國與周、楚、晉、齊、申等五國(地)的樂律對應關系,而且以同出樂器所構成的鐘鼓樂隊,顯示了當時“樂”的技術構成。由此還可獲知,聲、音、樂三者,在技術上需要“律”的支撐。
從上可見,聲是音響的自然屬性,音是人為而有序組織起來的聲,樂則是人為選擇并包含特定思想內涵的聲音,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樂。相對于聲、音、樂的技術內涵而言,古代更為重視聲、音、樂的思想內涵。聲、音、樂三者既相對獨立,又互有聯(lián)系,不可分割。聲、音是樂的基本構成要素,樂則依賴聲、音而存在,但必須有其思想內涵,且需要有思想的人即君子去感知和理解。
三
在中國古代教育內容方面,禮、樂、射、御、書、數(shù)是必學的“六藝”,樂即包含其中并占居重要地位??鬃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8226;泰伯》),詩、禮、樂三者,音樂是集大成者。
既然中國古代更強調和看重思想層面的樂,樂又是古人所追求的高于聲、音的理想境界,那它就應該包有具體的內涵。在我看來,古人心目中的樂具有兩層基本含義。其一,樂具有一般意義上的音樂性質;其二,樂超乎一般意義上的音樂,而屬于古代哲學思想的范疇。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樂生成于人類“感于物而動”的性情,如《樂記#8226;樂本》所言,“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薄氨纫舳鴺分案善萦痨?,謂之樂?!币虼耍瑯房梢员磉_人類“快樂”的基本情感。《樂記#8226;樂化》說過,“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避髯印稑氛摗芬灿型瑯拥恼撌?,都指出了樂的娛樂功能,也是樂的十分顯豁的特點。
然而,在樂與人類情感的關系方面,古代思想家并未展開深論,而更看重情感之外的哲學涵義,以及樂與自然和人類社會具有的普遍聯(lián)系。
在中國古代,人們將音樂的起源歸于“太一”即“道”,而具體音樂作品或樂器、樂律的產生,則往往歸于古代帝王或某一傳說中的圣賢,并且皆取法于自然。如黃帝命伶?zhèn)愖髀桑畫z作笙簧等,便為其例。由此可見,樂的物化形態(tài)是人創(chuàng)造的,但源于自然之道?!巴跽吖Τ勺鳂贰?,樂是王權的產物。古代帝王稱為“天子”,天子秉承和傳達天的旨意,是天的代言人,故能作樂于人間。
在古人心中,奏樂所用的樂器則是道的載體?!蹲髠鳌烦晒晁^“器以藏禮”,說明樂器不只是形而上的器,更重要的是包蘊著禮。如孔子所言,“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8226;陽貨》)由此可見,音樂并非就是人們耳目所及的樂器及其音響,而是超乎于形而上的禮樂。
古代的樂,指的是所謂“德音”?!稑酚?8226;樂象》說:“聲者,樂之象也?!庇终f:“樂者,德之華也?!薄稑肥氛f:“樂者,所以象德也?!薄对娊?jīng)#8226;豳風#8226;狼跋》:“德音不瑕”。戰(zhàn)國末年道家作品《鹖冠子#8226;博選》也說:“德音者,所謂聲也,未聞音出而響過其聲者也。”由此可見,“德音”就是古人追求的理想之樂。魏文侯喜好的鄭衛(wèi)之音,是“溺音”而非“德音”,故不能稱其為“樂”。
《樂記#8226;樂本》云: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說明古代音樂與禮、刑、政等相通,即“禮、樂、刑、政,其極一也?!币魳芬呀?jīng)成為與政治相通的治國方略。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的音樂,并不是純指具有審美功能的藝術音樂,也并不局限于對音樂的解釋,而是包有諸多思想涵義的事物復合體。古代的音樂思想,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李姝
參考文獻:
[1]蔡仲德. 中國音樂美學史[M].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5, 第340~342.
[2] 王小盾. 中國音樂學史上的“樂”“音”“聲”三分[J]. 中國學術, 2001(7), 第55~73頁.
[3] 蔡仲德. 中國音樂美學史[M].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5, 第1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