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eaker——本意指球鞋,延伸意義為球鞋癡迷者。
你肯定沒有喬丹那神一般的球技,但你仍然能夠穿上一雙喬丹系列的耐克球鞋,在籃板下體驗做“飛人”的感覺;你也肯定不是美國總統(tǒng),但你仍然可以把“空軍一號(Air Force 1)”穿在腳上。
當“上山下鄉(xiāng)”的一代人已經(jīng)把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追求從毛主席像章轉移到奔馳寶馬上時,那些被賦予了球星氣質和文化符號的球鞋,已經(jīng)在時下的年輕人中越來越熱,并成為他們自我想象的載體和自我意識表達的媒體——我就是喬丹,以及我很酷。
當球鞋被烙上文化符號
Sneaker,本意是指帆布膠底的球鞋,伴隨著籃球運動,這種球鞋越來越流行。球鞋制造商除了提高球鞋的科技含量之外,又不斷地賦予球鞋以球星價值或文化價值。球鞋已不僅僅是保護腳或是幫助人運動的工具,而是作為一種潮流文化的載體或藝術品,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接受和喜愛,甚至就像人們對郵票、古董一樣癡迷地收藏。這就形成了Sneaker文化,即球鞋文化,而Sneaker一詞的意義也從“球鞋”延伸到“著迷于球鞋文化的鞋迷”。
剛從上海某重點高校畢業(yè)的馬小川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Sneaker,2005年耐克推出以上海小籠包為主題的球鞋時,馬小川動用省吃儉用半年攢下來的錢買了一雙,除了剛買的時候為了炫給朋友看穿過一次,這雙“寶貝”還一直被他藏在鞋盒里,至今還愛不釋手。現(xiàn)已在北京工作的他每次看到這雙鞋時,那大學四年在上海的時光就會被它在腦海里洶涌地翻起。
與眾多崇拜喬丹的Sneaker一樣,酷愛籃球的馬小川也是喬丹鞋的忠實粉絲。在學校的時候,他最貴也最喜歡的一雙籃球鞋就是喬丹13代的復刻版,這雙在1997年面世的球鞋,承載了球迷們對“飛人”第一次告別NBA的記憶,英雄悲情,最易動人。區(qū)別于喬丹系列的其它球鞋,馬小川喜歡13代那源于獵豹腳掌的鞋底設計和鞋幫上那個“飛人”的全息鐳射標志,當他穿上這雙鞋打球時,那種自信的感覺就像黃健翔所說,他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馬小川就是這類追求符號化、精神化生活的年輕人的代表。
其實,所謂潮流,不過就是將獨特的文化抽象濃縮成具有藝術氣質的符號,再烙印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球星、城市、卡通、音樂……幾乎每一個跟年輕與時尚有關的元素都可以被球鞋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糅合在鞋子上,并表達成對美的追求和對自我的尋找,這也就是一種藝術。
Sneaker的生意
最近幾年,Sneaker文化在國內發(fā)展迅猛,它的主力軍大多是在校高中生和大學生,不過隨著第一批Sneaker步入社會并有了自己的收入后,他們對球鞋的喜愛與收藏就有了經(jīng)濟基礎。在城市里,一些由Sneaker開的球鞋專營店也就應運而生。
與商場里各大運動品牌的門店不同的是,這些Sneaker球鞋店里,不同品牌的經(jīng)典鞋款被風格新潮的店面裝修展示出來,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球鞋博物館。顧客除了挑選購買,更多的是一飽眼福地鑒賞,店老板也多是懂鞋之人,會就某款鞋子跟顧客侃上一陣。
如今身在北京的馬小川,平時喜歡到海淀區(qū)百朗園的“野驢”運動裝備店淘寶,店里掛滿了街頭風格十足的松垮短褲和T恤,最吸引馬小川的還是各式各樣的球鞋。
“野驢”的老板叫劉代英,從初中起就開始瘋狂喜歡球鞋的他,如今的球鞋收藏已達三、四百雙。經(jīng)過了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吃苦和吃虧,如今的“野驢”已開始逐漸壯大。
而對于追求時尚潮流的年輕人來說,Sneaker文化已經(jīng)從球場深遠地外延到在他們當中流行的街舞、嘻哈或搖滾音樂文化當中,從知名藝人到普通愛好者,一雙具有文化內涵和符號意義的球鞋絕對是他們表達自我、突出個性的必要裝備。
法國學者博德里亞在《消費社會》里說:后現(xiàn)代任何商品化消費(包括文化藝術),都成為消費者社會心理的實現(xiàn),和標示其社會地位或文化品位的符號。人們在消費商品時已不僅僅是消費物品本身具有的內涵,而是在消費物品所代表的符號價值。
被烙上文化符號的球鞋,是個典型。
編輯 白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