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名家戚雅仙不僅給后人留下了音韻流長的戚派唱腔,而且以其寬厚待人、重情重義和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追求,給晚輩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戚雅仙和尹桂芳是一對越劇好姐妹。舞臺上,她們是神形兼?zhèn)涞那锖L暮土_香漪,天造地設(shè)的屈原和嬋娟;舞臺下,她們是彼此關(guān)愛、惺惺相惜的姊妹花。“文革”期間,尹桂芳去往福建,戚雅仙則留在上海,但兩人的關(guān)系并未因距離的遙遠而變得疏遠,而是彼此相扶,共同走過這一段困境。尹桂芳先行得到“解放”,每次回滬,都不避嫌疑,帶著大包小包的土特產(chǎn)看望戚雅仙。對于尹桂芳的關(guān)愛,戚雅仙銘記在心,以后竟養(yǎng)成了每年親為尹桂芳做壽的“習慣”。
尹桂芳八十壽辰那年,上海越劇院已為她舉辦了十分隆重的慶典;但戚雅仙仍執(zhí)意要為尹桂芳再舉辦一次壽宴。戚雅仙的丈夫傅駿也常為尹桂芳執(zhí)筆、編輯尹派藝術(shù)資料,兩家人親如一家。
戚雅仙和傅駿夫婦都十分愛好評彈藝術(shù),與評彈名家徐麗仙、朱雪琴、趙麗芳等交情頗深。1989年,我所在的盧灣評彈促進會為慶祝成立兩周年,在大眾劇場舉行了一場“雙反串”演出(戲曲演員唱評彈、評彈演員唱戲曲),讓戲曲喝評彈演員互相交流。當時,戚雅仙向趙麗芳學唱一曲《木蘭辭》,學得十分認真,為準確把握其中的一個唱腔,她常常要練上幾十遍。演出時,戚雅仙的一曲《木蘭辭》形聲兼?zhèn)?,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都為這位老藝術(shù)家的精神而感動。
戚雅仙對我這個戲曲晚輩也十分關(guān)心。有一次,我在蘭心劇場舉辦“星期評彈書苑”活動,邀請她前來觀摩,戚雅仙如約而至。不巧的是,那天正下大雨,戚雅仙來到劇場時已是渾身濕透。我十分內(nèi)疚,趕緊拿出干毛巾墊在她背上,生怕她受涼感冒。戚雅仙卻毫不在意,拉著我的手說:“你請我,我怎么能不來呢?再說了,我本來就喜歡評彈嘛!”
這是一位執(zhí)著追求的藝術(shù)家,一個重情重義的藝術(sh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