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此舉的本意,是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卻引來紛紛議論。究其原因,恐怕是事先缺乏充分論證、集思廣益,沒有進行小規(guī)模試驗,吸收師生反映的結果。比如,在唱段選擇上,大可以公布一批可供挑選的唱段讓學校的老師自己選擇,這樣推廣的空間也會更大些。而現(xiàn)在的硬性規(guī)定,依然是“一聲令下,照此辦理”的老式思維。據(jù)新華社引國家京劇院院長的話說,這15首唱段是經(jīng)過教師和專家們遴選出來的,至于到底是按什么標準選的,則沒有說明。不過,從選出大量現(xiàn)代京劇來推測,大約是因為這些唱詞明白易懂,小學生易于接受。這無可厚非。
然而,循著這條標準來看被選中的傳統(tǒng)劇目唱段,似乎又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我就教育部所選的《包龍圖》唱段,向一名六年級學生作了解釋。他問:“包龍圖就是包公,他名叫龍圖嗎?”我答:“那是官名?!彼麊枺骸笆莻€什么官?”我于是就把龍圖閣直學士兼理開封府尹講了一遍。他又問:“陳世美不知道他是這個官?”我答:“知道?!彼麊枺骸澳撬陕镆约赫f出官名,還要說我已坐在這里了,這不是白說嗎?”于是我把京劇唱詞的一些常識對他講了一遍,又舉了些例子,他才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當說到“提起了招贅事你神色不定”時,他又不明白了,我又費了好大的勁,勉強把“招贅”說成是借用這個詞說陳世美與公主結了婚。這位學生又問:“為什么不干脆用‘結婚’這個詞呢?”我無言以對,只好接下去解說“我料你在原郡定有前妻”。他忽然叫起來:“??!陳世美和秦香蓮己經(jīng)離婚了!”無奈之下,我只得將古代用詞與現(xiàn)代用詞的不同解釋了一通。他聽完連說:“京劇好難懂,沒勁!”
這次的對話,令我擔憂——在課堂上,老師要說明這段唱詞的內(nèi)容很可能面臨尷尬。當然,我既非專家,又非教師,不諳正確的教學、解說之法,或許是杞人憂天吧。
其實,在京劇傳統(tǒng)唱段中,通俗易懂的唱段絕非少數(shù)。以凈角而言,張飛、李逵等孩子們熟悉的故事、通俗的唱詞并不少,為何棄之不用,而去選一段無論故事內(nèi)容還是唱段詞語都遠離孩子理解范圍的曲目呢?我們的選擇標準究竟何在?
上世紀60年代時,上海也曾把戲曲列入音樂課,一段《星星之火》中的《家住揚州楊家村》的滬劇唱段被普遍傳唱。再追溯到20年代,《好一個聰明小韓信》也曾成為市民流行唱段。戲曲的普及,并不是用硬性的規(guī)定就能達成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是大好事,卻也應給廣大師生以選擇權,唱段須以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為前提。推廣的戲曲唱段也不應僅限于京劇,而應包括地方戲曲,因為地方戲曲同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我認為,戲曲音樂課可以京劇為主、地方戲為輔,教育部可以推出若干京劇唱段供師生挑選,而非硬性規(guī)定、指定曲目。這畢竟不是考試課程,須有統(tǒng)一的標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