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聲秦瓊瞎了眼,
把響馬當(dāng)作好賓朋。
拉著店家撒個賴,
如此說我和你兩丟開。
只要懂得京劇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這段唱詞完全不符合京劇的規(guī)律。因為京劇唱詞最通常的要求是一段唱詞須用同一轍韻,只有在較長唱段或?qū)Τ胁拍軗Q轍。而這寥寥4句唱詞,竟用了3個毫不搭界的轍——“眼”是言前轍,“朋”是中東轍,“賴”、“開”則為懷來轍,這怎么唱?
有人要問,像這樣完全背離京劇演唱規(guī)律的唱詞,是否是文字記載有錯?否!這的的確確是“伶界大王”譚鑫培在《秦瓊賣馬》中的唱詞。
有人再問,難道譚鑫培競不懂京劇藝術(shù)的規(guī)律?否!這正是譚鑫培在掌握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自由駕馭規(guī)律的生動事例。
《秦瓊賣馬》的故事,說的是隋朝時秦瓊在歷城縣衙當(dāng)捕快,奉命解犯人至潞州天堂縣投文。由于犯人中途有一人死亡,知縣不發(fā)回文,秦瓊無法回去交差,困居客店。店主向秦瓊索房飯錢,秦瓊被逼無奈,忍痛欲賣黃驃馬時,恰遇當(dāng)?shù)鼐G林好漢單雄信。單雄信識得好馬,就要買下。秦瓊雖然落魄,卻沒有在單面前暴露自己的身分。兩人正在討價還價,單家家人來報單雄信的大哥被人射死了。單雄信急欲趕回,秦瓊便把馬暫借與他,單雄信于是騎馬而去,匆忙中并未給錢。單雄信走后,店主告訴秦瓊此人乃是響馬。這四句唱,就是此事秦瓊對店主的唱詞。
原來唱詞的前兩句,是“往日公堂當(dāng)馬快,而今時敗運又衰”,是懷來轍,雖然合轍押韻,但唱來卻淡乎寡味,也并不甚符秦瓊當(dāng)時的心情。同時,演員也缺乏討俏的腔調(diào),沒什么身段可用。早期的京劇以唱為主,演員須唱得聲音宏亮,一口氣唱他百十句才算本領(lǐng),唱詞要講究轍韻,是為了讓演員唱得順口、聽眾聽得悅耳。光緒年間有一段時期《賣馬》完全是以小花臉為主,光緒中葉就有丑角劉趕三為主貼演的《賣馬》。此時的這四句唱,每句間都有店主的成段說白,每句都成了獨立唱句,演員唱來并不覺拗口。往往是唱完上句后觀眾已忽略了原來的轍口,不覺得有什么別扭之處。這樣的處理,比原來的唱詞更符合戲情戲理與人物身份。
譚鑫培喜改唱詞,眾人皆知,對此評論褒貶皆有。他所改的詞,也是有好有壞。不過,他在掌握規(guī)律的同時力求出奇、出新,這種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顿u馬》這四句唱,改得就比較符合秦瓊的身份——他既是捕快,又與綠林中人暗中往來,因此“罵聲秦瓊瞎了眼,把響馬當(dāng)作好賓朋”這兩句,是秦瓊裝腔作勢說給店主聽的,撇清自己根本不知對方是響馬,唱時在困頓之中仍不失豪氣。但緊跟唱“拉著店家撒個賴,如此說我和你兩丟開”時,卻耍起了無賴,意思是既然你曉得單雄信是響馬,為何不早告訴我?此事該你負責(zé)。這兩句唱詞顯出公門老吏的作風(fēng),令人聯(lián)想到舊社會偵緝隊那類人的嘴臉。
任何藝術(shù)規(guī)律,既有其不可變的內(nèi)在因素,又有著必須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的要求。永遠墨守成規(guī),不敢突破,藝術(shù)就會失去新鮮感,也就停止了發(fā)展前進的步伐。杰出的藝術(shù)家往往能夠在掌握規(guī)律的同時駕馭規(guī)律,有所創(chuàng)新。趙樸初曾說“精于格律而不為格律所拘”,雖說的是詩詞創(chuàng)作,但對于其他藝術(shù)也同樣如此。這也是前輩大師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