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是集譯文、注疏一體,“幫助一般讀者比較容易而正確地讀懂論語”的一部書,《論語集注》是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本文通過對《論語譯注》窮盡性的查檢,歸納總結(jié)出其所引用《集注》的類別和特點,同時又集各家之說,對其進(jìn)行了進(jìn)一步地訓(xùn)釋。
關(guān)鍵詞:《論語譯注》 《論語集注》 訓(xùn)釋
《論語》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歷朝歷代都不乏為其作注加疏者。其中南宋朱熹以義理之學(xué)發(fā)揮闡釋儒經(jīng),所著《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元明以后科舉取士的指定教材?!墩撜Z集注》(以下簡稱《集注》)是《四書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經(jīng)過40多年的用心“理會”,并“逐字稱等”①后,才最終寫定的經(jīng)典之作。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以下簡稱《譯注》)是集譯文、注疏一體的,“幫助一般讀者比較容易而正確地讀懂論語”(《論語譯注·例言》以下所引均同)的一部書。
《譯注》自20世紀(jì)70年代問世以來,以其承前啟后的地位、科學(xué)的譯注方法和淵博的學(xué)識,在學(xué)術(shù)界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至今,《譯注》仍然是學(xué)者們研究儒家文化和學(xué)習(xí)《論語》時所采用的重要版本。在《論語譯注·例言》中,楊伯峻說:“本書雖然不糾纏于考證,但一切結(jié)論都是從細(xì)致深入的考證中提煉出來的。” 楊伯峻在譯解原文時,集各家之說,大量引用前人注疏,以求其訓(xùn)釋的準(zhǔn)確性和精密性,其中不乏引用朱熹的《集注》。本文通過對《論語譯注》窮盡性的查檢,歸納總結(jié)出其所引用《集注》的類別和特點,同時又集各家之說,對其進(jìn)行了進(jìn)一步的訓(xùn)釋。
一、《譯注》所引《集注》的類別
為證明自己的觀點,在引用朱熹的《集注》進(jìn)行訓(xùn)釋時,楊伯峻詳細(xì)考查了其正誤性并對其作出客觀評價。
(一)深表贊同,譯文采納的
楊伯峻在《譯注》中所引用《集注》中的觀點大多是明確表示贊同的,并在其譯文中得以采納。如:
(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保ā独锶省罚?/p>
楊注:“適”“莫”兩字講法很多,有的解為“親疏厚薄”,故“無適無莫”便是“情無親疏厚薄”。有的解為“敵對與羨慕”,故“無適無莫”便是“無所為仇,無所欣羨?!蔽覄t用朱熹《集注》的說法。(楊譯文:沒規(guī)定怎樣干,也沒規(guī)定不要怎樣干。)
朱《集注》:適,專主也?!洞呵飩鳌吩弧拔嵴l適從”是也。莫,不肯也。
(2)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陽貨》)
楊注:正墻面而立——朱熹云:“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無所見,一步不可行?!?/p>
朱《集注》:正墻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無所見,一步不可行。
(二)只作征引,但未采用的
《論語譯注·例言》說:“《論語》的詞句,幾乎每一章節(jié)都有兩三種以至十多種不同的講解……因之,著者的方針是不炫博,不遺美。有些講解雖然和‘譯文’有所不同,卻仍然值得考慮,或者可以兩存,便也在注釋中加以征引。”
(3)子張問崇德辯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保ā额仠Y》)
楊注:“誠不以富,亦祗以異?!背填U說是錯簡,但無證據(jù)。我們姑且依朱熹的解釋而意譯之。(楊譯文:這樣,的確對自己毫無好處,只是使人奇怪罷了。)
朱《集注》:此《詩·小雅·我行其野》之辭也。舊說:夫子引之,以明欲其生死者,不能使之生死,如此詩所言,不足以致富,而適足以取異也。
(4)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楊注:時,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解為“時常”,用后代的詞義解釋古書。
朱《集注》:既學(xué)而又時時習(xí)之,則所學(xué)者熟而中心喜悅。
(三)明確反對,陳列駁正的
《論語譯注·例言》說:“朱熹的《論語集注》,雖然他自己也說,‘至于訓(xùn)詁皆仔細(xì)者’(《朱子語類大全》卷十一),但是,他畢竟是個唯心主義者,也有意利用《論語》的注釋來闡述自己的哲學(xué)思想,因之不少主觀片面的說法;同時,他那時的考據(jù)之學(xué)、訓(xùn)詁之學(xué)的水平還不及后代,所以必須糾正的地方很多?!蛑谀承╆P(guān)節(jié)處,著者對其錯誤說法,不得不稍加駁正?!?/p>
(5)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先進(jìn)》)
楊注:朱熹《四書集注》說這十人即當(dāng)在陳、蔡之時隨行的人,是錯誤的。同時,楊列舉了大量的例證證明極其合理。
朱《集注》:弟子因孔子之言,記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長,分為四科?!套釉唬骸八目颇藦姆蜃佑陉惒陶郀枴iT人之賢者,故不止此?!?/p>
(6)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保ā额仠Y》)
楊注:朱熹《集注》把它作為兩句讀:“惜乎!君子之說,君子也。”便應(yīng)該這樣翻譯:“先生的話,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是說錯了?!蔽覄t以為,“夫子之說君子也”為主語,“惜乎”為謂語,此為倒裝句。
朱《集注》:言子成之言,乃君子之意。然言出于舌,則駟馬不能追之,又惜其失言也。
二、《譯注》引用《集注》的特點
(一)訓(xùn)釋精細(xì),結(jié)論得當(dāng)
《譯注》在引用朱之觀點時,總是恰到好處,每引用一處,總是做精細(xì)地講解,以得出最精密的結(jié)論。如:
(7)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保ā秾W(xué)而》)
楊注:朱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wù)以悅?cè)恕彼宰g文以“花言巧語”譯巧言,“偽善的面貌”譯令色。
朱《集注》: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wù)以悅?cè)?,則人欲肆,而本性之德亡矣。
楊此句所訓(xùn),各家之說基本相同。清·劉寶楠《論語正義》:“【注】(何晏《論語集解》之注,以下同)包曰:‘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悅之,少能有仁也。’”邢昺《論語注疏》:“正義曰:‘此章論仁者必直言正色,其若巧好其言語,令善其顏色,欲令人說愛之者,少能有仁也’”可以看出,何、邢都停留在字的表面意思的理解上。朱熹不但講求了本句的字面意思,而且用“致飾于外”進(jìn)一步修飾,使釋義更加確切。
(二)內(nèi)容廣泛,形式多樣
《譯注》在引用《集注》時,內(nèi)容廣泛,有釋單字之例、釋雙字之例,也有釋句意之例、釋概念內(nèi)涵之例、釋斷句之例、釋語法之例等。
1.釋單字。如:
(8)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理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
楊注:歸仁,“稱仁”的意思,說見毛奇齡《論語稽求篇》。朱熹《集注》謂“歸猶與也”,也是此義。
朱《集注》:歸,猶與也。
劉《正義》:“按:〈漢書·王莽傳·贊〉:‘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后漢書·郎覷傳〉:‘昔顏子十八,天下歸仁’并以‘歸仁’為稱仁”《漢語大字典》“歸”下一義項曰:“歸,稱贊。三國魏曹植〈名都賦〉:‘觀者皆稱善,眾工歸我妍?!瘏吽涡翖壖病疵狼凼摗担骸浯蠓蚪豢跉w之曰:“此宰相之賢也”?!惫蚀颂帯皻w仁”為“稱仁”。
2.釋雙字。如:
(9)子曰:“求也退,故進(jìn)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断冗M(jìn)》)
楊注:兼人,孔安國和朱熹都把“兼人”解作“勝人”,但子路雖勇,未必“務(wù)在勝尚人”;反不如張敬夫把“兼人”解為“勇為”適當(dāng)。
朱《集注》:兼人,謂勝人也。
楊氏之說甚洽,劉《正義》:“至冉有固自言說子之道,而以‘力不足’自諉者,不患其不稟命,但慮其逡巡退縮,而為之不勇耳,夫子所以進(jìn)之。”孔子慮冉有 “退縮”“不勇”,則子路之“兼人”即為“勇”。
3.釋句意。如:
(10)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先進(jìn)》)
楊注:漢唐舊解“不及門”為“不及仕進(jìn)之門”或“不仕于卿大夫之門”,劉寶楠因而傳會《孟子》的“無上下文之交”,解為“孔子弟子無仕陳蔡者”,我則終嫌與文意不甚密合,故不取,而用朱熹之說。
朱《集注》:孔子嘗厄于陳蔡之間,弟子多從之者,此時皆不在門,故孔子思之,蓋不忘其相從于患難之中也。
“不及門”,何晏《集結(jié)》:“不及仕進(jìn)之門”邢《疏》從之。劉《正義》:“其仕于卿大夫之門,謂之及門也?!睏畛兄煺f,甚是恰切。在《論語》中,孔子憐愛弟子,常為他們的生老病死及生活瑣事而悲嘆,如“顏淵死,子哭之慟?!钡?。這種悲嘆包含著孔子對弟子父愛般的情感;對于弟子們的仕途,孔子則只是指導(dǎo)匡正,如《公冶長·顏淵子路侍》。因此,此處“不及門”為不在門,也即“不在我身邊”,表達(dá)了孔子對“從于陳、蔡者”的無限思念之情。這也符合孔子的心境和生活常理。
4.釋概念內(nèi)涵。如:
(11)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雍也》)
楊注:朱熹以為“簡”之所以“可”,在于“事不煩而民不擾”,頗有道理。
朱《集注》:可者,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簡者,不煩之謂。厖如是而行簡以臨民,則事不煩而民不擾,所以為可。
此處是訓(xùn)“簡”概念的內(nèi)涵。劉寶楠《論語正義》:“正義曰:〈爾雅·釋詁〉:‘簡,大也。’寬大之治,有似疏略?!疵姟し孙L(fēng)傳〉:‘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疅c‘簡’相反?!眲⒄f和朱說一致,也證明了楊之正確性。
5.釋斷句、語法
如(6),楊訂正朱之觀點,明通語法,指出此句朱斷句之誤且強調(diào)此為主謂倒裝句。
(三)訓(xùn)釋方法靈活多樣
楊伯峻在引用朱熹的觀點時,靈活運用了多種訓(xùn)詁方法,以達(dá)到自己釋義的目的。
1.據(jù)古訓(xùn)。引用朱注本身就是此方法的運用。
2.舉例證。也即引用朱注時列舉古書相關(guān)材料。如:
(12)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yuǎn)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保ā秾W(xué)而》)
楊注:《左傳·僖公九年》荀息曰:“吾與先君言矣,不可以貳,能欲復(fù)言而愛身乎?”又《哀公十六年》葉公曰:“吾聞勝也好復(fù)言,……復(fù)言非信也?!边@“復(fù)言”都是實踐諾言之義?!墩撜Z》此義當(dāng)同于此。朱熹《集注》云:“復(fù),踐言也?!钡磁e論證,因之后代訓(xùn)詁家多有疑之者。童第德先生為我舉出《左傳》為證,足補古今書之所未及。
朱《集注》:復(fù),踐言也……言約信而合其宜,則言必可踐矣。
此處楊引用《左傳·僖公九年》和《哀公十六年》之例證,說明“復(fù)”為“踐言”之義。
3.通語法
如(6),楊訂正朱之觀點,明通語法,指出次句為主謂倒裝句。
4.明修辭。如:
(13)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為政》)
楊注:退而省其私——朱熹《集注》以為孔子退而省顏回的私,“則見其日用動靜,語默之間皆足以發(fā)明父子之道”用顏回的實踐來證明他能發(fā)揮孔子之道,說也可通。
朱《集注》:私,謂燕居獨處,非進(jìn)見請問之時……
此處是對“退而省其私”動作的發(fā)出者(主語)的省略,也叫“承上省”。應(yīng)為“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吾)退而省其私……”楊伯峻在此處雖未陳述,但其明確承認(rèn)朱之觀點,也是對“承上省”這種修辭格的肯定。
5.審文例。即在訓(xùn)釋時,考慮上下文和整部書用詞。如(1)對“適”“莫”的解釋,(11)對“簡”內(nèi)涵的界定等。
(四)楊氏引用朱注之不足
除以上所列特點外,楊引用朱說也有不足之處,如:
(14)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陽貨》)
楊注:愚,朱熹《集注》云:“愚若可陷可罔之類?!弊g文取之。(楊譯文:那種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
朱《集注》:愚,若可陷可罔之類。
“愚”,有解為愚蠢的,有解為愚人的。唐·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十二:“愚,無所知也,亦鈍也。”《新書·道術(shù)》“深知福禍謂之知,反知謂愚?!惫蚀颂帯坝蕖睘橹鲃樱膊槐匕阉g為被動。
(15)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保ā妒龆罚?/p>
楊注:莫,朱熹《集注》亦云,“莫,疑詞?!被驗閰钦f所本。
朱《集注》:莫,疑詞。
對此句,各家斷句不一,關(guān)鍵是對“文、莫”二字的理解上。劉《正義》:“‘文莫吾猶人也。’按:《說文》:‘忞,強也。慔,勉也。文莫即忞慔,假借字也?!卞X穆《論語新解》:“忞讀若旻,旻雙聲,猶言黽勉,乃努力也?!g為:努力,我是能及人的。”故“文莫”即為“黽勉”,楊之說非也。
除此二條之外,《譯注》因為著重于譯文的通順,引用《集注》只是片言只語之引;因為要考慮上下文語義邏輯之通,引用《集注》時往往斷章取義。但這并不能抹煞其在訓(xùn)詁學(xué)上的成就。
注釋:
①《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
655頁。
參考文獻(xiàn):
[1]楊伯俊.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3]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8.
[4]錢 穆.論語新譯[M].成都:巴蜀書社,1985.
[5]郭在貽.訓(xùn)詁學(xué)[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陸宗達(dá) 王 寧.訓(xùn)詁與訓(xùn)詁學(xué)[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丁桃源,甘肅省合作師專漢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