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文解字》中“省聲”觀點的是與非眾說紛紜,本文從古文字的角度入手,考察“省聲”的規(guī)律,揭示其原因,證明“省聲”是古今漢字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字現象。
關鍵詞:省聲 規(guī)律 原因
引言
“省聲”是《說文解字》在分析形聲字時提出的一種觀點。《說文解字》一書說解形聲字常用的體例是“從A,B聲”,如“杜,棠也。從木,土聲。”(《說文·木部》)而說解省聲字的體例多是“從A,B省聲”,如“梳,理發(fā)也。從木,疏省聲。”(《說文·木部》)對于省聲“段玉裁已懷疑許氏的省聲,嚴可均、王筠更認為錯誤,假使不是后人妄改,那就一定是許叔重不得其說,從而為之辭?!蹦敲?,古文字中是否存在著“省聲字”呢?
一、甲骨文中的省聲現象
甲骨文是目前能夠見到的最早的成系統(tǒng)的文字,漢字的幾種形體結構和用字方法,即“六書”,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備了。甲骨文中存在著省聲現象:
(一)“膏”在甲骨文中有、兩種形體。前者從“肉”,“高”聲。后者從“肉”,“高”省聲,省去了聲旁中的“口”。例:
(1)貞,…辛…… 合7926①
(2)戊寅,王狩魚擒… 合10918
(二)“姼”在殷墟甲骨文中寫作“”形,從“女”,“多”聲?!痘|》中寫作“”從“多”省聲。
(3)婦于疾不延? 合22246
(4)丙辰卜:又取,弗死?H3:977
(三)“腹”在殷墟甲骨文中寫作、形,從“身”,“復”聲或從“人”,“復”聲?!痘|》中出現的從“人”,“復”省聲。例:
(5)癸酉卜,爭貞,王不安,無延? 合5373
(6)弜… 合31759
(7)隹之疾子? H3:713
甲骨文字“結構不固定,獨體字的形式固然多變,合體字的各部分結合也不嚴,具體書寫又有相當大的隨意性,或分或合,或正或反相當靈活,往往因時因人而異?!奔坠俏碾m然是一種成體系的文字,但它始終還是處于文字發(fā)展的初期,形體的穩(wěn)定性和規(guī)范性不高,上述幾例可見,甲骨文中存在省聲,規(guī)律是將聲旁的一部分進行省略。
二、商周金文的省聲現象
(一)部分省聲
如《高克尊》將“霸”省作“雨”,存其聲之半。這與甲骨文中的省聲是相同的。
(二)完全省聲,即將聲符完全省去
如《宰辟父敦》“黼”字完全省去聲符“甫”,而作“黹”。
三、戰(zhàn)國文字中的省聲現象
省聲現象在戰(zhàn)國文字中也存在著,特別是在布幣文字中極為常見:
(8) (《文編》第六卷)
“邪”,《說文》“從邑,牙聲。”(《說文·邑部》)后者完全省聲。
(9) (《文編》第八卷)
“屈”,《說文》“從尾,出聲?!保ā墩f文·尾部》)后者完全省聲。
(10) (《文編》第十一卷)
“”,《說文》“從雨,各聲?!保ā墩f文·雨部》)后者完全省聲。
在戰(zhàn)國時期其他類型文字中,省聲現象也時有出現。
(11) (《璽文》6.7)
“師”字從“”得聲,后者完全省聲。
(12) (《侯馬》352)
“”字從“酋”得聲,第二例省去部分省聲,第三例完全省聲。
(13)(《郭店》性自命出66)
(《郭店》老子甲19)
“賓”字從“丏”得聲,后者完全省聲。
戰(zhàn)國時期“分為七國,田疇異畮,車涂異軌,律令異灋,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闭蔚募妬y、地域的限制產生了彼此文字的差異,書寫材料繁多,也對文字形體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省聲現象很常見,戰(zhàn)國文字中多是完全省聲。
可見,省聲是古文字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受趨簡求易心理的支配,處于發(fā)展期未定型的漢字往往會因書寫者力求簡化,而被刪減筆畫甚至偏旁促使了省聲的產生。漢字講求對稱的形體美,有些形聲字的聲旁復雜不便于安排位置,省去聲旁的部分或全部可以平衡漢字結構。另外,書寫材料的限制也是造成省聲的原因,如璽印、布幣文字要求簡明清晰,減省聲旁便是很好的選擇。但古文字中大部分省聲字都沒有保留下來,這是由于漢字的筆畫無論如何省簡,都要堅持其表意特性和別詞功能這一基本原則的限制。
《說文解字》對省聲字的分析雖然存在著一定的錯誤,如:“要”字原為象形字,“事”為會意字等,卻都被分析成省聲字,但“省聲”觀點的提出是對這種文字簡化現象十分恰當的解釋。
不僅對于古文字,在今文字中省聲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地簡化漢字的方法,在六朝唐五代的碑刻中也有兩種省聲情況的存在。如“靈”在《唐張君妻秦祥兒墓志》中寫作“ ”,省去聲旁的一部分?!奥牎痹凇侗蔽和跎心怪尽分袑懽鳌奥棥蓖耆÷?。省聲至今仍在使用,如國務院1956年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滬”簡化為“滬”“標”簡化為“標”“踴”簡化為“踴”等。
注釋:
①本文所引甲骨文辭例的釋文均采用寬式,釋文中用
“……”表示殘缺一字或若干字。本文所引書目簡稱如下:《甲骨文合集》——《合》;《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花東》;《先秦貨幣文編》——《文編》;《古璽文編》——《璽文》;《侯馬盟書》——《侯馬》;《郭店楚墓竹簡》——《郭店》。書目后為片號、頁碼或卷數。
參考文獻:
[1]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
[2]姚孝遂 肖 丁.殷墟甲骨刻辭類纂[M].北京:中華書局,
1989.
[3]商承祚 王貴忱 譚棣華.先秦貨幣文編[M].北京:書目文
獻出版社,1983.
[4]羅福熙.古璽文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5]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侯馬盟書[M].北京:文物出版
社,1976.
[6]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7]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M].濟南:齊魯書社,1981.
[8]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9]何琳儀.戰(zhàn)國文字通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10]唐 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49.
[11]陳煒湛.甲骨文簡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2]許 慎.說文解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13]歐昌俊 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M].成都:巴
蜀書社,2004.
(宋 微,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