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是表意文字,筆畫復雜,漢字的正確書寫是外國學生進行漢字習得的難點。本文基于留學生書面語料文本,總結(jié)出留學生漢字書寫偏誤的10種主要類型,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糾正和避免偏誤的教學建議。
關(guān)鍵詞:漢字 偏誤 類型 圖像 造字 同化
一、漢字的基礎性和中介性
漢字是漢語書寫系統(tǒng)的基本單位,也是理解句段篇章的基礎。但是,對于非母語的初學者來說,漢字卻是漢語閱讀和書面表達的障礙。因此,漢字教學就顯得極為迫切和重要,而對漢字教學的研究,在當今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具體來說,留學生的漢字書寫偏誤是母語遷移變形的結(jié)果,即由母語字體的筆畫或字母為原型所產(chǎn)生的類推同化現(xiàn)象,這也體現(xiàn)為母語字形向目的語字形遷移過程中的中介性。
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文本語料,包括學生自主發(fā)出的文本,如作文、造句練習;按要求發(fā)出的文本,如抄寫、聽寫、選擇填空等。本文以這些語料為基礎,對漢字教學過程中留學生出現(xiàn)的書寫偏誤進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學建議。
二、留學生漢字書寫偏誤類型
(一)以圖像為基礎的字形改造
留學生(尤其是剛剛來華的學生)常將漢字視為隨意書寫的圖形,由此產(chǎn)生的書寫偏誤集中表現(xiàn)在:
1.無筆順
不按照筆順書寫,隨心所欲,左右開弓,如不觀察其書寫過程則無從了解。
2.筆畫拈連
受某些字母文字的母語影響,加之對漢字筆畫的不甚了解,留學生會有筆畫拈連的錯誤,集中表現(xiàn)在對筆畫數(shù)的誤讀,如“中”字,應為4畫,分別為“丨”“┐”“一”和“丨”,有學生卻認為是2畫,即“○”和“丨”;再如“如”字,應為6畫,有學生卻寫成3畫,即“”。另外,還有“”“”“”等。
3.對筆畫“美化改造”
由于將漢字視為無意義的圖形,于是便對其進行主觀性的美化改造,如把“必”寫成“※”,“”中的“米”被改寫成“*”等,有意追求圖形對稱、美觀的書寫效果。這樣的偏誤比較少,多產(chǎn)生于學習初期。
4.作對稱性或旋轉(zhuǎn)性位置改換
由于缺乏正字文本對照,在測試過程中,這樣的偏誤比較多見。如(甜)① (加) (多) (齡) (嚴) (飛) (騎) (觀) (努)”等。
5.對部件結(jié)構(gòu)的不規(guī)則改換
漢字結(jié)構(gòu)的復雜性常常會讓留學生摸不著頭腦,他們往往會對部件結(jié)構(gòu)做不規(guī)則變換,如“(藥)”“ (逛)”“大(犬)”等。
從以上五類基于圖形書寫的偏誤情況來看,前三種的圖形化程度偏重一些,而后兩種則有了一些漢字部件的初步意識。
(二)以部件為基礎的字形改造
漢字部件的書寫在漢字整字書寫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jù)部件的書寫偏誤情況,我們試將其分為以下幾類:
1.部件缺失與增添
隨著學生漢字習得數(shù)量的增多,容易在形態(tài)識別之間產(chǎn)生影響,這樣就出現(xiàn)了部件缺失與增添現(xiàn)象。偏誤原因主要是識記問題。
缺失:(為) (伺) (鏈) (福) (息) (疆) (瘦) (鬧) (我)(德)等。
增添:(贏) (買) (宿) 隹(?。?(找) (由) (繼)等。
2.部件混搭
漢字之間的相似形態(tài)也會使留學生在識記過程中產(chǎn)生偏差,從而造成不同漢字部件之間的混搭現(xiàn)象。由部件混搭而產(chǎn)生的偏誤又有兩種:
(1)偏誤為有效字
正字與偏誤字之間存在一部分相同的部件,而且偏誤仍為有效字,如:擅(顫)抖、淮(準)等。
(2)偏誤為無效字②
由于部件混搭而產(chǎn)生一些無效字,這一種所占比重較大,如:(南) (賞) (甜) (算) (物) (庭) (題) (離) (高) (衷) (教) (平)等。
3.自行造字
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漢字學習后,學生知道漢字是表意文字,從部件的組合中大致可以看出其讀音和意義。在授課中,對漢語水平較高的學生,老師一般會適當講解漢字的造字或構(gòu)字方法,包括形符、義符等。但在考試或者聽寫等無法查字的情況下,不知道某字的正確寫法的學生往往會自我想象,造出新字。這可分為以下兩類:
(1)形聲造字
形聲造字法是漢字最常用的造字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形聲字,這樣采用形聲法進行造字的情況就比較多。這其中又包括“造義符”和“造聲符”兩種:
1)造義符
如“七手八(腳)”:在已知“腳”的同義詞是“足”的情況下,卻忘記了“腳”的右半邊是聲符,而以表義的“足”充當,構(gòu)成無效字“”。
2)造聲符
如“環(huán)(境)”,以聲符“京”代替原聲符“竟”,此例是音近替代;再如“?。ㄋ┯X”,以聲符“隹”代替原聲符“垂”;“回(憶)”,以聲符“己”代替原聲符“乙”,這兩例是形近替代。
義符的聯(lián)想難度明顯要大于聲符,所以造聲符的情況要多于造義符。
(2)會意造字
在學生想不出來正字的整字的情況下,可能會選擇會意法造字,如“(騎)”:“騎”本為形聲字,“馬”為義符,“奇”為聲符,但學生認為騎馬就是“人在馬上”,似乎還記得原字是左右結(jié)構(gòu),于是造出無效字“”。再如“ (聊)”:“聊”字中的“耳”為義符,“卯”為聲符,但因“卯”與“聊”同韻不同聲,語音差異較大,且“卯”不易書寫,因而通過義符“耳”聯(lián)想到人體的另一個感官“目”,并對原聲符進行替換,意在凸顯視聽在聊天中的重要性,通過左右組合結(jié)構(gòu)造出了無效字“”。
4.書寫同化
在漢語朗讀過程中,會出現(xiàn)“語音同化”現(xiàn)象,比如“面包”會讀成“miambao”。同樣,在漢語詞語(尤其是雙音節(jié)詞)的書寫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同化”現(xiàn)象,即字與字之間的形體感染。這包括詞內(nèi)同化和詞間同化兩種類型:
(1)詞內(nèi)同化
即詞內(nèi)的一個字受另一個字的影響而改換或增加部件,這一種同化現(xiàn)象比較普遍,如:投搞(稿)、講(述)、眼(鏡) 皮(膚) 喜(歡) (隨)著 (周)圍 誤(解) 原(諒)。
(2)詞間同化
“詞間同化”也可以稱為“聯(lián)想同化”,即由該詞中的一個字聯(lián)想到另外一個詞,再用另一個詞中的某一字將其整體或部分替換,如“(獨)一無二”,其中“獨”字就是因為聯(lián)想到“獨立”一詞,受“立”的同化而進行了部分替換;再如“金爛爛(燦燦)”,則是因為聯(lián)想“燦爛”,受“爛”的同化而進行了整體替換;又如“感(動)”,是因為聯(lián)想到“感到”,受“到”的同化對“動”進行了部分替換;“維保(護)”,則是由“護”聯(lián)想到“保護”,進而用前字將后字整體替換。
5.同音替代
漢語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學生在聽寫或考試時常會用同音字將本字代替,這種偏誤,我們稱其為“同音替代”。如“坐”與“做”、“到”與“道”等。此時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整字概念,在整字之間完成替換。
本文的偏誤分類存在著部分交叉,比如,對于部件的增加與缺失和部件的混搭兩種類型,我們將某字的個別筆畫缺失或者增加,且沒有與其他字共有相同的完整部件的現(xiàn)象歸于“部件的增加與缺失”,如果一個偏誤明顯是兩個字的完整部件組合,我們則將其歸入“部件的混搭”。又如,“大”和“太”二字可以歸為“形近”,也可以歸為“不規(guī)則變換”,但我們認為是后者,因為后者是產(chǎn)生前者的原因。
三、留學生漢字習得的教學對策
為了減少或避免上文所列舉的各種漢字習得的偏誤,結(jié)合教學過程中的體會,筆者有如下幾點教學對策:
(一)重視筆畫教學
筆畫是構(gòu)成漢字的最基本單元,先于部件存在。避免筆畫的冗余和缺損有利于部件的書寫及識記。
(二)拆分整字,提高部件意識
這種方法適用于偏誤類型一,即將漢字認為是一個圖形,將整字拆分,讓學生認識各個部件,認清整體與部件的關(guān)系。
(三)培養(yǎng)對漢字形體拓撲性質(zhì)的認識
漢字字符的拓撲性質(zhì)指的是漢字的書寫單位與結(jié)構(gòu)元素組合在一起的協(xié)調(diào)關(guān)系,是漢字符號所具有的一種自然屬性。通過對漢字形體拓撲性質(zhì)的認識,可以幫助漢字整字的識記。
(四)意義講解,避免同音替代
對于同音字,可以成組形成詞組聚合,講解其意義,以便于區(qū)分。
(五)錯題重復,強化識記效果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每一次作業(yè)、聽寫或者考試中的錯字另抄在一個本子上,加強記憶。教師還可以借鑒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將每次錯得比較多的字定期重復、練習,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注釋:
①前字為偏誤字,括號中的字為正字。下同。
②在現(xiàn)代漢語字庫中存在的字,我們稱為“有效字”,否則,稱為“無效字”。
參考文獻:
[1]肖奚強.外國學生漢字偏誤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1,(2).
[2]朱志平.漢語構(gòu)形學說與對外漢字教學[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4).
[3]原新梅.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偏誤“鏡象錯位”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3,(6).
[4]江 新 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書寫錯誤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4,(1).
[5]施正宇.外國留學生字形書寫偏誤分析[J].漢語學習,2000,(2).
[6]周小兵 李海鷗.對外漢語教學入門[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崔岑岑 侯 博,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