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禮通考》對(duì)《漢書》中《紀(jì)》《志》《傳》都有大量的引用,因此,研究《五禮通考》引用《漢書》的考異問題,不僅可以開啟《五禮通考》研究的大門,而且對(duì)于《漢書》的研究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現(xiàn)將《五禮通考》引《漢書》的考異情況進(jìn)行淺析。
關(guān)鍵詞:四庫本《五禮通考》 中華本《漢書》 考異
一、補(bǔ)中華本之缺
1.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下《郊祀志》1265頁
于是元鼎四年十一月甲子,始立后土祠于汾陰……五年十一月癸未,始立泰一祠于甘泉,二歲一郊。
案:“二”,《五禮通考》卷六135~245頁 作“三”。浙古本《文獻(xiàn)通考》卷六九《郊社》626頁、廣陵書社本《玉海》卷九二1685頁作“三”,中華本《冊(cè)府元龜》卷五七三《掌禮部》6890頁作“二”。
2.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下《郊祀志》1265頁
建平三年,懼孝哀皇帝之疾未瘳……等六十七人議,皆曰宜如建始時(shí)丞相衡等議,復(fù)長安南北郊如故。
案:《五禮通考》卷六135~245頁有“如故”二字,浙古本《文獻(xiàn)通考》卷六九《郊社》627頁、《冊(cè)府元龜》卷五七三《掌禮部》6890頁與《五禮通考》同。
3.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上《郊祀志》1210頁
《漢書·郊祀志》:趙人新垣平……張晏曰:“神明,日也。日出東北,舍謂陽谷。日沒于西,故曰墓。墓,蒙谷也。”師古曰:“此說非也。靈總言……”
案:《五禮通考》卷三一135~809頁作“趙人新垣平……張晏曰:‘神明,日也。日出東方,舍謂陽谷。日沒于西,墓謂北谷也?!瘞煿旁唬骸苏f非也??傃浴?/p>
《史記》卷二八《封禪書》1382頁、浙古本《文獻(xiàn)通考》卷七八《郊社》716頁與《五禮通考》同。
4.中華本《漢書》卷十《成帝紀(jì)》322頁
永始二年十一月,行行幸雍,祠五畤。三年冬十月庚辰,皇太后詔有司復(fù)甘泉泰畤、汾陰后土、雍五畤、陳倉陳寶祠。
案:《五禮通考》卷三一135~811頁“陳寶祠”上無“陳倉”二字,浙古本《文獻(xiàn)通考》卷六九《郊社》626頁與《五禮通考》同。
5.中華本《漢書》卷八上《地理志》1585頁
《地理志》:東萊郡不夜有成山日祠。師古曰:“齊地記云古有日夜出,見于東萊,故萊子立城,以不夜為名?!?/p>
案:“有成山日祠”,《五禮通考》卷三三135~855頁為《漢書》正文。廣陵書社本《玉?!肪砭啪?805頁與《五禮通考》同。
6.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上《郊祀志》1221頁
因巫為主人,關(guān)飲食,所欲言,行下。李奇曰:“神所欲言,上輒為之下也。”晉灼曰:“神君所言行下于巫。”
案:《五禮通考》卷三六135~914頁作“李奇曰:‘神所欲言,下之于巫?!闭愎疟尽段墨I(xiàn)通考》卷八〇《郊社》728頁與《五禮通考》同。
二、可考證《五禮通考》之不足
(一)脫
1.《五禮通考》卷六135~234頁引《漢書》
《漢書·武帝本紀(jì)》:五年冬,南廵狩,至于盛唐。
案:中華本《漢書》卷六《武帝本紀(jì)》196頁于“南”之前有“行”字,漢代荀悅《前漢紀(jì)》卷一四、宋代王益之《兩漢年紀(jì)》卷一六與《漢書》同,據(jù)補(bǔ)。
2.《五禮通考》卷六135~234頁引《漢書》
《禮樂志》:武帝定郊祀之禮,祠泰一甘泉。
案:中華本《漢書》卷二二《禮樂志》1045頁作“泰一”下有“于”字,宋代徐天麟《兩漢會(huì)要》卷二一以及《玉?!肪硪哗柫c《漢書》同,據(jù)補(bǔ)。
3.《五禮通考》卷六135~243頁引《漢書》
永始三年冬十月……賜云陽吏民爵,女子百戶牛酒,高年帛。
案:中華本《漢書》卷十《成帝紀(jì)》324頁“高”字上有“鰥寡孤獨(dú)”四字,中華本《冊(cè)府元龜》卷七九《帝王部》908頁與《五禮通考》同。
4.《五禮通考》卷六135~243頁引《漢書》
《郊祀志》:后成都侯王商為大司馬輔政……是故每舉……
案: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下《郊祀志》1262頁“輔”字上有“衛(wèi)將軍”三字。浙古本《文獻(xiàn)通考》卷六九《郊社》626頁與《五禮通考》同。
5.《五禮通考》卷三一135~809頁引《漢書》
明年夏四月,帝親拜霸渭之會(huì),以郊見渭陽五帝。
案:中華本《漢書》卷六《武帝紀(jì)》第1214頁“帝”上有一“文”字,據(jù)浙古本《文獻(xiàn)通考》卷七八《郊社》第716頁補(bǔ)。
(二)誤
1.《五禮通考》卷六135~235頁引《漢書》
《西顥》五,鄒子樂。西顥沆碭,西方少吳也。
案:“少吳”,中華本《漢書》卷二二《禮樂志》1056頁作“少昊”。唐代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〇六引《漢書·藝文志》韋昭注文作“少昊”。《史記》卷二四作“秋歌西皡韋昭曰:‘西方少皡也。’”《漢語大詞典》:“少昊”即“少皡”,指西方之神。
2.《五禮通考》卷六135~237頁引《漢書》
《宣帝本紀(jì)》:二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
案:“二年春正月”,中華本《漢書》卷八《宣帝紀(jì)》271頁作“三年春正月”。且承上下文之意,此次“行幸甘泉,郊泰畤”應(yīng)發(fā)生在甘露元年之后,黃龍?jiān)曛?。?69頁載“二年春正月,立皇子囂為定陶王”之事,并未提及“行幸甘泉,郊泰畤”,故《五禮通考》此處誤。
3.《五禮通考》卷六135~241頁引《漢書》
《元帝本紀(jì)》:初元二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賜云陽民爵一級(jí)。五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
案:中華本《漢書》卷九《元帝紀(jì)》第281頁此句作“五年春正月,以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而下文則有“三月,行幸雍,祠五畤”之句。故《五禮通考》此處誤。
4.《五禮通考》卷三一135~810頁引《漢書》
《郊祀志》:亳人謬忌奏祠太乙方,曰:“天神貴者太乙,太乙佐者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乙東南郊,日一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
案:“古者”,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上《郊祀志》1218頁作“古日”,浙古本《文獻(xiàn)通考》卷六九《郊社》624頁與《漢書》同,此處《五禮通考》當(dāng)誤。
5.《五禮通考》卷三一135~811頁引《漢書》
《元帝本紀(jì)》:始元五年三月,行幸雍,祠五畤。
案:“始元”為漢昭帝年號(hào)?!笆荚保稘h書》卷九《元帝紀(jì)》285頁作“初元”,中華本《冊(cè)府元龜》卷一一二《帝王部》1330頁與《漢書》同,《五禮通考》誤。
6.《五禮通考》卷三三135~855頁引《漢書》
元始五年,丞相衡等議復(fù)長安南北郊。
案:此句據(jù)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下冊(cè)四《郊祀志》1265頁作“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馬王莽奏言皆曰:‘……宜如建始時(shí)丞相衡等議,復(fù)長安南北郊如故’”,并非匡衡奏議,據(jù)改。
7.《五禮通考》卷三八135~971頁引《漢書》
綏和元年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
案:中華本《漢書》卷十《成帝紀(jì)》頁328~329未載此年幸河?xùn)|,祠后土事,而載有“綏和二年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保腥A本《冊(cè)府元龜》卷一一二《帝王部》1330頁與《漢書》同。
8.《五禮通考》卷四一135~1048頁引《漢書》
湯放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
案:“放”,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上《郊祀志》1192頁作“伐”?!妒酚洝肪矶恕斗舛U書》1356頁作“伐”。
(三)衍
《五禮通考》卷四三135~243頁引《漢書》
《郊祀志》:高祖初起,禱豐枌榆社,鄭氏曰:“枌榆,鄉(xiāng)名。”晉灼曰:“枌,白榆也。社在豐東北十五里。”師古曰:“以此樹為社神,因立名。”蓋高祖里社也。
案: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上《郊祀志》1210頁無“蓋髙祖里社也”。
三、可做為甄別校記之參考
1.《五禮通考》卷六135~237頁引《漢書》
靈寖(平而)鴻,長生豫。
案:此句中華本《漢書》卷二二《禮樂志》1061頁作“靈寖(平而)鴻,長生豫?!薄稘h書》1077頁??庇洠骸办`寖(平而)鴻,長生豫。王先謙說,八字不成句義,‘平而’二字當(dāng)衍。顏?zhàn)⒁辔礊椤健轴屃x,衍文明矣?!?/p>
2.《五禮通考》卷六135~242頁引《漢書》
《太誓》曰:“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p>
案:此句,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下《郊祀志》1255頁作“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比羁瘫尽妒?jīng)注疏·尚書正義·泰誓下》卷一一182頁作“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清朝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十則認(rèn)為,阮刻本中的這句正是魏晉閑人微易其文,強(qiáng)行竄入《泰誓》中篇的?!段宥Y通考》雖將“立功”作“建功”,可以為這一爭(zhēng)議提供一點(diǎn)佐證。
3.《五禮通考》卷六135~243頁引《漢書》
故尚質(zhì)不飾
案: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下《郊祀志》1256頁作“(致)[故]上質(zhì)不飾”,1272頁??庇涊d“(致)[故]上質(zhì)不飾,景佑、殿本都作‘故’朱一新說作‘此’是?!?/p>
4.《五禮通考》卷六135~243頁引《漢書》
《郊祀志》:后成都侯王商為大司馬輔政,……是故每舉……
案: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下《郊祀志》1262頁作“舉”,1272頁原書??庇浽啤熬坝印⒌畋径甲鳌e’。朱一新說作‘舉’是。”
5.《五禮通考》卷四九136~97頁引《漢書》
申公曰:‘漢帝亦當(dāng)上封禪,封禪則能仙登天矣’”。
案:中華本《漢書》卷二五上《郊祀志》1228頁此句作‘漢帝亦當(dāng)上封(禪),〔上〕封(禪)則能仙登天矣,見原書??庇?。
6.《五禮通考》卷二五135~666頁引《漢書》
《兒寬傳》:……癸亥宗祀,日宣重光,上元甲子,肅邕永享。光輝充塞,天文燦然,見象日昭。
案:“見”,《漢書》卷五八《兒寬傳》2632頁“(充)〔見〕”,2636頁原書校勘記“景佑、殿本都作‘見’”。
7.《五禮通考》卷四九136~101頁引《漢書》
光輝充塞,天文粲然,見象日昭,報(bào)降符應(yīng)。臣寬奉觴再拜,上千萬歲壽。
案:甄別校記之參考:“見象日昭”,中華本《漢書》卷五八《兒寬傳》2632頁作“(充)(見)”象日昭。
以上是對(duì)于《五禮通考》引《漢書》考異的初步研究,希望能為研究者增加一點(diǎn)參考價(jià)值。
參考文獻(xiàn):
[1][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清]秦蕙田.五禮通考[M].《四庫全書》第135冊(c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清]四庫館臣.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宋]王若欽.冊(cè)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7][元]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8][宋]王應(yīng)麟.玉海[M].揚(yáng)州:廣陵書社,2003.
[9]漢語大字典編委會(huì).漢語大字典[Z].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
[10]漢語大辭典編委會(huì) 漢語大辭典編纂處.漢語大辭典[Z].上海:漢語大詞出版社,1986.
(顧國,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