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描寫了重慶方言中的助詞“來”的語法特征,并將其分為兩類分別標注為來1、來2。文中分別探討了來1、來2的意義和用法,并對二者作了詳細的比較,說明了二者的區(qū)別。
關鍵詞:重慶方言 助詞 來
在重慶方言中,“來”除了可以用作動詞以外,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末用作助詞?!皝怼痹谥貞c話中作助詞的一些意義和用法是“來”在普通話中作助詞時沒有的。試看下面兩個例子:
(1)喝水莫喝恁個這么快,嗆倒了來。
(2)莫忙答應,先想下兒一會兒了來。
上面兩個例子中的“來”意義和用法都是不相同的,可分別標記為來1、來2 。
一、來1
來1一般出現(xiàn)在句末,它前面通常是一個動補和動賓結構,并且在這個動補或動賓結構與“來”之間必須有一個表示動作完成狀態(tài)的“了”。例如:
(3)不要去江湖醫(yī)生那里醫(yī)病,等下兒一會兒把人醫(yī)死了來。
(4)莫喝生水,得了病了來。
(5)不要挨了,下兒一會兒挨倒天黑了來。
重慶話中這種“動補/動賓+了+來1”結構所表達的語義大致相當于普通話中“萬一+動補/動賓+了+怎么辦”。表示說話人認為,如果實施前面一個分句的動作、行為,很可能導致后面一個分句所描述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說話人或說話人、聽話人雙方不希望的、消極的結果。雖然這些句子都是陳述句,但含有明顯的反問意味,起到提醒聽話人預防的作用。
“來1”所在的分句一共表達了三層含義:第一,提示一個說話人認為可能的結果;第二,這個結果通常是不期望的、消極的;第三,含有反問語氣,表面上是問出現(xiàn)了所描述的消極結果怎么辦,實際上就是說那種消極結果出現(xiàn)之后不好辦、沒辦法,以達到阻止前一個分句的動作、行為的目的。
根據(jù)上述分析,來1句的前一個分句通常用一個否定的祈使句來禁止某種動作、行為,如例(4)中的“莫喝生水”,緊接著用帶有“來1”的分句提出的一個消極后果,從而解釋禁止該行為的原因。在重慶人的日常交際中,也可用“動詞+嘛”代替前一分句中的否定祈使句,達到相同的表達效果,例如:
(6)喝嘛,得了病了來
(7)挨嘛,下兒挨倒天黑了來。
這里的“喝嘛”、“挨嘛”并不是說話人真的希望聽話人做出該動作、行為,而是用了一種反語的修辭手法,想要達到的同樣是禁止該動作、行為的目的。
與來1共現(xiàn)的動補結構的補語必須是一個結果補語,例如“醫(yī)死”、“挨倒天黑”①。如果與來1共現(xiàn)的是動賓結構(這種情況較少),賓語也是表示動作產生的結果,例如“得了病”。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結果補語也好,表結果的賓語也好,都必須表示一種消極的情況,積極的情況不能與來1共現(xiàn)。例如:
(8)醫(yī)不好就不要醫(yī),醫(yī)死了來。
(9)修不好就不要修,修爛了來。
從來不說:
*(10)醫(yī)好了來。
*(11)修好了來。
除非這個積極的意義是說話人或說話人、聽話人雙方不期望的,也就是說站在說話人的角度,這種一般意義上的積極結果仍然是消極的,例如:
(12)不要給這個賊娃子小偷醫(yī)病,把他醫(yī)好了來。
在本例中,說話人顯然是不希望把小偷的病醫(yī)好,所以“好”在這里被視為一種消極的結果,可以進入來1結構中。
從語言表達的角度,來1句的作用是對消極結果的提醒和預防。說話人使用“來1”句總是想讓聽話人知道實施前一個分句的動作、行為可能導致的消極結果,這個消極結果就是說話人要強調的部分,也就是說這個消極結果就是句子的焦點②。所以,句子的重音往往落在表結果的補語和賓語上。例如:
(13)不要經(jīng)常扯你大衣上的扣子,扯落了來。
(14)她膽子小,你莫嚇她,嚇病了來。
在口語中,經(jīng)常省略動賓結構或動補結構前面的動詞,直接讓表結果的補語或賓語與來1共現(xiàn),例如:
(15)不要挨了,下兒(挨倒)天黑了來。
(16)莫逗她,(逗)哭了來。
這兩個例句中就分別省去了動詞“挨”和“逗”,只出現(xiàn)了結果補語“天黑”和“哭”。
二、來2
來2通常也出現(xiàn)在句末,前面通常是一個動補結構,也可以是動賓或主謂結構,表示動作完成的“了”也必不可少,例如:
(17)莫點恁個這么多菜,吃完了來。
(18)不要再去惹她了,等她氣消了來。
(19)甲:去哪兒吃飯?
乙:等我想下兒一會兒了來。
來2所在的句子要表達的語義是:在說話人看來,必須先進行第二個分句的動作,才能進行第一個分句的動作;或者說第一個分句的動作必須以第二個分句動作的完成作為條件。有的學者把這種情況稱為先行體③。來2就是先行體的標記。從語義上來看,來2所在的句子的前后兩個分句確實是一個時間先后的關系,或者說是由時間先后關系發(fā)展而來條件關系,即說話人認為先有第二個分句的動作、行為,才有第一個分句的動作、行為。從形式上看,“來2”可以與一系列表示時間先后的詞語共現(xiàn),比如“再說”、“先”,例如:
(20)莫點恁個多菜,吃完了來再說。
(21)莫點恁個多菜,先吃完了來。
如果第二分句有主語,也可以在主語前加上表示時間先后的“等”。例如:
(22)莫點恁個多菜,等我吃完了來。
由于說話人只是對前后兩個分句中的動作作出時間先后的安排,并不是禁止某個動作,也不強調某個動作帶來的消極結果,所以對后一個分句動補結構中補語的色彩意義沒有限制,既可以是消極的,也可以是積極的或者中性的。例如:
(23)不要一逛街就買新衣服了,先把舊的穿爛了來。
(24)不要盡批評別個,把各人管好了來。
(25)要想考六級,先把四級考過了來。
從語言表達的角度,說話人總是希望聽話人注意需要先進行的動作、行為,即后一個分句里的動作,所以在來2句中,動作才是句子的焦點,而不是動作的結果。所以,在很多時候可以省略動詞后面的補語,只說動詞。例如:
(26)莫點恁個多菜,吃了來。
三、來1、來2的區(qū)別
從形式上看,來1、來2所在的句子結構非常相似,可能會出現(xiàn)歧義。特別是只有“來”所在的分句,而其中的補語又是中性的時候,例如:
(27)吃完了來。
(28)寫滿了來。
上面例子中的句末助詞“來”(例如在例27中),既可理解成來1,表示萬一(要是)吃完了怎么辦呢?也可以理解成來2,意思是先吃完了再做別的事情。那么,如何分化這種歧義呢?
第一,可以把前一個分句補充完整。在來1句中,兩個分句的作用依次分別是被禁止的動作和動作帶來的消極結果。而在來2句中,兩個分句分別陳述了兩個說話人看來有先后順序的動作。因此,通常情況下在來1句中兩個分句的動詞是相同的,而在來2句中兩個動詞是不同的。只要看看前后兩個分句動詞的異同,就能辨別出是來1還是來2,例如:
(29)不要吃了,吃完了來。
(30)不要點恁個多菜,吃完了來。
(31)不要再往上面亂寫了,寫滿了來。
(32)莫忙給我恁個多紙,等我把手頭那張寫滿了來。
例(29)和例(31)中,前后兩個分句的動詞是一致的,可以判斷該例中的助詞“來”是來1;而例(30)和例(32)中,前后兩個分句的動詞不相同,該例中的助詞來就是來2。
第二,通過說話人對補語的態(tài)度來判斷。在來1句中,說話人希望聽話人通過放棄前一個分句的動作、行為來避免后一個分句中補語所揭示的消極結果,因此其中的結果補語是要求避免的。來2句卻恰恰相反,如果后面一個分句出現(xiàn)動補短語,其中的補語是說話人要求聽話人先于前面一個分句的動作實現(xiàn)的結果。前面提到的兩個例子:
(33)不要去江湖醫(yī)生那里醫(yī)病,等下兒一會兒把人醫(yī)死了來。
(34)不要點恁個多菜,吃完了來。
例(33)中說話人要求避免“死”這個結果,句末助詞“來”是來1;例(34)中說話人是要求聽話人先實現(xiàn)(吃)“完”這個結果,才能做前面一個分句的動作,是要實現(xiàn)而不是避免,句末的助詞“來”是來2。
第三,通過共現(xiàn)的詞語來判斷。經(jīng)常與來1共現(xiàn)的是:“等下兒”、“下兒”,而經(jīng)常與來2共現(xiàn)的詞語有:“先”“再說”等表示時間先后的詞語。例如:
(35)不要吃了,等下兒吃完了來。
(36)不要吃了,下兒吃完了來。
(37)不要點恁個多菜,先吃完了來。
盡管來1,來2都是重慶方言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末的助詞,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卻有很大的差別。來1表勸阻,有反問意味,這種用法在普通話和其他方言中是沒有的;來2表時間的先后,是先行體的標志,這種用法在同是西南官話的成都話中也有所表現(xiàn)。
注釋:
①見喻遂生《重慶方言的“倒”和“起”》,《方言》1990年第3期第218頁:“倒2”在動詞之后表示動作達到了目的或產生了結果。
②見劉月華等著《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增訂本)》,2003年商務印書館,第914頁:在句子中,焦點是新信息的核心,是說話人、作者最想讓聽話人、讀者知道、注意的部分,也是句子中在語義上最突出的部分。
③見張一舟等著《成都方言語法研究》,2001年巴蜀書社,第60頁。
參考文獻:
[1]梁銀峰.漢語事態(tài)助詞“來”的產生時代及其來源[J].中國語文,2004,(4).
[2]劉義青 勞麗蕊.句末助詞“來(來著)”研究綜述[J].陶瓷研究與職業(yè)教育,2004,(1).
[3]張一舟 張清源 鄧英樹.成都方言語法研究[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
(楊洋,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