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和英語中都有大量的代用語被用于掩飾“死”這個人類最基本的客觀事實。本文從宗教信仰方面探討中英文化的生死觀,解讀漢英死亡代用語的生成。
關(guān)鍵詞:死亡 宗教 代用語生成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對“死亡”這個概念和詞本身進行喬裝、隱晦。對“死”的避諱,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首推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用ceased to think和gone to sleep but forever將馬克思的去世比作“停止思想”和“永遠安詳?shù)厮恕?。林肯總統(tǒng)在葛底斯堡所做的著名演講中用final resting place婉指“墓地”,用gave their lives婉指“犧牲、戰(zhàn)死、陣亡”。莎士比亞在《愷撒大帝》中說愷撒是被put to death;在《麥克白》一劇中把死亡說成是surcease、taking-off;在《哈姆雷特》中將die說成是sleep和shuffle off the mortal coil(擺脫人生的羈絆,大解脫)。
從人們的社會心理上來講,認為談及死是不吉利的。在漢、英語言中都有大量的代用語來掩飾死亡這個最基本的客觀事實。因為死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生理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而死亡又是一種不幸,因此,人們在死亡面前感到一種不可解釋的超人的力量。由此,對死亡產(chǎn)生了恐懼和禁忌,進而導(dǎo)致代表死亡的語言符號成為禁忌語。在不得不提及死亡的場合,為了避諱,人們便使用另一種語言符號來代替被禁忌的語言符號,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各種語言中都大量存在與死亡有關(guān)的代用語。但無論什么代用語都一定要確實和死這種現(xiàn)象有某種意義上的相似性(盡管這些聯(lián)系看上去是人們加上去的)。代用語就是隱喻中的相似概念之間的映射,只不過是一種反向映射。本文從宗教信仰方面探討中英文化的生死觀,解讀漢英死亡代用語的生成。
對“死亡”的禁忌,與宗教的關(guān)系極為密切。人們不理解這種神秘而令人恐懼的自然現(xiàn)象,便從宗教里尋找解脫。為了消除人類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各種宗教都對死亡做了解釋,對死后的世界進行了描述,以及對來世表達了不同看法,這一切都在語言中得到了反映。與西方民族相比,中華民族沒有一個共同的、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雖有道教、佛教以及伊斯蘭教等,但信仰者在全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宗教禁忌未能對全民語言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不過,中國的宗教也產(chǎn)生了一些“死亡”委婉語,宗教信仰的多樣性必然導(dǎo)致言語禁忌的多樣性,委婉語也因不同的宗教背景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宗教色彩。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它把先秦道家的理論概念——“道”加以神秘化,作為根本的信仰,把得道成仙作為追求的最高境界。道家否認世間萬事萬物的差別,認為“生”與“死”也沒有極端差別,所謂“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莊子·刻意》),于是人死便婉稱“物化”,以及“隱化”“遁化”等。由道家思想發(fā)展而來的道教則進一步追求生命不死、肉體成仙(成仙便乘白鶴而去),稱人死為“仙逝”或“仙游”。
道教認為,經(jīng)過一定的“修煉”,世人是可以脫胎換骨、超凡成仙的,沒有必要等到死后才來超度靈魂,因此,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語大都與成仙有關(guān)。道教認為人死猶蟬之脫殼,稱“蟬蛻”或“蛻化”;或如鳥生雙翼飛升,稱“羽化”;或傳說得道成仙便乘白鶴而去,于是,稱“騎鶴”或“化鶴”。道教有關(guān)“死”的典型委婉語有:羽化、仙游、仙逝、成仙、歸西、騎鶴歸西、駕返瑤池。
中國自遠古以來便有鬼神之說,道教追求長生不死的神仙構(gòu)想,更是吸引了帝王及眾多達官顯貴。道教的神仙方術(shù)為秦漢帝王們所鐘情,秦始皇興師動眾,讓人入海求仙;漢武帝被神仙方士所鼓吹的得道成仙之術(shù)搞得神魂顛倒,深信不疑;唐代自唐太宗李世民始,至以后數(shù)代,都篤信神仙方術(shù)。道教把神仙分為“三品”:能乘云御氣升天入天堂的天仙;可任意逍遙遨游于名山大川的地仙;再下一品是由尸骸蛻化成仙的尸解仙。得道成仙者不是升入方外的天堂就是去往蓬萊仙島等處。道教對中國人的影響很深,道教中的許多傳說和神仙形象至今仍為中國老百姓所津津樂道??傊从诘澜痰乃劳鑫裾Z反映了人們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愿望,以及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去超越死亡,尋找生命寄托這的進取心態(tài)。
佛教的最高境界,稱之為“涅槃”,意為進入一種永恒寂滅的精神狀態(tài),而其根本宗旨,則是為人指點迷津,滅絕苦源,使人能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生活。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經(jīng)過長期地流傳、滲透,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佛典的翻譯不斷為漢語輸入新的詞匯,今天漢語中的許多詞匯就是源自佛教詞語。但是,源于佛教的死亡委婉語卻大都未能跨出佛門,如:圓寂、歸寂、順化等等?!澳鶚劇本褪窃醋砸糇g的梵語“virvana”。佛教提倡修行,其最高境界為“諸德圓滿俱足,諸惡寂滅凈盡”,所以也virvana意譯為“滅度”“圓寂”“示寂”“入寂”“入滅”。佛教有關(guān)“死”的典型委婉語有:坐化、入寂、圓寂、物化、升天、歸西、滅安、轉(zhuǎn)世、歸真、滅度、遷化、順世、歸寂。
佛家功德圓滿,達到“四大皆空”,死時心平氣定,盤膝端坐如生,曰“坐化”;而此后必“登蓮界”——這就是佛教對“死亡”的最高贊譽?!爸T德圓滿俱足,諸惡寂滅凈盡”是佛教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也是凡人所不能達到的境界。因此,上述佛教所用的“死亡”委婉詞語至今只用于指僧尼之死。一個佛教徒若能達到“涅槃”的境地,也就意味著他能超脫紅塵,出世成佛,死亡對于他便是一件大好事。許多高僧在行將辭世之時,沐浴更衣,盤坐合什,用意念控制肉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安詳?shù)厮廊?,這就是“坐化”?!白币簿统闪肆硪粋€指僧人之死的委婉詞。佛教以業(yè)報輪回來解釋人的生死,實際上同以靈魂肉體來解釋人的生死一樣,最終是認為達到不朽而超越死亡的境界。佛教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人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達到不生不死沒有輪回的“涅槃”境界,即成佛。
在宗教信仰問題上,中華民族素持寬容的心態(tài),多為多神論信仰。從各自的宗教視角出發(fā),對死這一自然現(xiàn)象,不同的宗教自然有不同的說法。當然,不同宗教對“死亡”的解釋也有一些相通之處,例如道家認為人死即歸于自然,返歸本原,故稱“返真(元)”或“登真”;佛家也認為人死后靈魂則回歸本真,故稱“歸真”;同時,回教也稱“死”為“歸真”。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比起英語來,漢語這方面的委婉語少得多;而且,由于宗教的多元化,漢語中這類來源于宗教的“死亡”委婉語,絕大多數(shù)未能作為全民共同語進入《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進入者除了道教的“仙逝”“物化”和佛教的“歸西”等少數(shù)幾個外,多數(shù)也保留著鮮明的語域特征,如“歸真”是“佛教、伊斯蘭教指人死”;“羽化”是“道教徒稱人死”;“圓寂”則是“佛教用語”等等,這些語域標記式的附加注釋,說明它們一般僅在宗教圈內(nèi)使用,在無神論思想占主導(dǎo)的現(xiàn)代中國,很難被接受而沿用。
在原始宗教觀念的支配下,人類普遍把語言看成是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東西,“說兇即兇,說禍即禍”的思想意識在漢、英民族的民俗傳承中都有著很深遠的影響。因此,漢、英民族中存在著相同的禁忌。但由于漢、英民族社會歷史土壤的差異,由相同的禁忌發(fā)展而來的委婉語卻不盡相同。英、美等講英語的國家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國家?;浇讨匾晛硎赖恼龋凇妒ソ?jīng)》及眾多的布道文、贊美詩和頌歌詞中,涉及死亡之處很多。因此,在英語中存在著大量源于宗教的死亡委婉語。
眾所周知,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一統(tǒng)天下,《圣經(jīng)》是惟一的、至高無上的真理。按照《圣經(jīng)》的教義,人生在世是救贖的過程,只有經(jīng)過種種磨難,死后才能得救,升入天堂,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英語中“死亡”委婉語源自《圣經(jīng)》的有很多,就體現(xiàn)了基督教的人生觀及其對死亡的宗教解釋。如上帝用泥土造人,于是人死之后就return to dust(歸于塵土)。《圣經(jīng)-舊約》中就講上帝用泥土制造了人類始祖亞當,并對亞當說:Thou come from dust,and shalt return to dust.人生來就是有罪的,必須贖罪,故死去猶如pay the debt of nature(償還欠負大自然的債務(wù));上帝乃萬物之主,人死后就得be called to God/answer the final summons(應(yīng)召到上帝身邊)?!八劳觥本褪莋o the way of all flesh(走眾生之路)。人在世時必須積德行善,方能go to Heaven/Paradise(進入天國),然后就能be with God(與上帝同在),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in Jesus /lie in Abraham’s bosom(安睡在上帝或者耶穌或者亞伯拉罕的懷抱里),而后be at peace(心安神泰)。這樣,人生就go to one’s final reward(得到了最后的報償)。人死只是yield up the ghost(魂出軀殼),而靈魂卻是launch into eternity(永生的),have one’s name inscribed in the Book of Life(名字留在永生簿里)。
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都是上帝的兒女,上帝愛自己的兒女,人類也要愛上帝。人類本來有罪,因此要虔誠地信仰和服從上帝,才能贖清原罪,得到赦免,在來世獲得拯救,進入天堂。所以,在英語中,源于宗教的死亡委婉語的本義大都是“應(yīng)上帝之召”“安睡在上帝懷中”“上天堂”“與天使同在”之類。如:answer the final summons;be called to God;depart to God;be with God;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join the Heavenly Host;join the angels;join the angelic choirs;be called to the Great Beyond;be taken to paradise;go to heaven.從這些“死亡”委婉語可以看出,基督教把各種美好的向往和憧憬都攝入了死后的世界里,讓生者有精神情感的寄托,安心生活,讓死者有靈魂的歸宿,愉快平靜地離世。
參考文獻:
[1]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2]戴衛(wèi)平.漢英“死亡”代用語文化解讀[J].外語論壇,2005,(1).
[3]丁暉 戴衛(wèi)平.英語“死”喻義研究[J].外語教學(xué)與 翻譯,2007,(1).
[4]辜同清.委婉語的符號學(xué)分析[J].外語教學(xué),1999,(1).
(袁曉紅,華北電力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英語系;戴衛(wèi)平,中國石油大學(xué)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