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狀況,整體上在不斷推進。但人文關懷缺失的現(xiàn)象仍時有所見。為此,要大力倡導新聞寫作中的人文關懷。只有寫作者筆下充滿人文關懷。新聞才能真正有效地發(fā)揮它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
關鍵詞 新聞寫作;人文關懷;生命權;生存狀態(tài);人格
中圖分類號 G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7408(2008)05-0106-03
人文關懷,即強調(diào)以人為價值核心和社會本位,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于人,一切以人的需求和幸福為本位來考慮,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和追求表現(xiàn)出高度關注,對人的合理需求的滿足、人的價值實現(xiàn)的要求、人的全面發(fā)展愿望等給予全面關懷。簡言之,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命運的關懷,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關注,對人類存在的思考和探索。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重要的轉型階段。社會轉型的過程,也就是利益分化、調(diào)整和重組的過程。經(jīng)濟增長速度加快,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人文精神的危機問題,便日益凸顯出來。競爭、緊張、孤獨、焦慮等,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人們較為普遍的心理困惑,這是不爭的事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構建起了新的價值觀,從國家的各項政策措施的出臺,到各種法律法規(guī)的建設,都特別重視人文關懷,對許多問題的處理,也越來越富于人性化。連境外媒體也評論說,近年來。中國政府在一些事件的處理中,特別注意樹立起重視人的生命的新型形象,以充分體現(xiàn)出人情味濃厚的人本理念。
2007年10月,胡錦濤同志代表黨中央所做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突出體現(xiàn)了“以民為先”、“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報告通篇貫穿著強烈的民本思想。其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边@是我們黨的政治報告中首次出現(xiàn)“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一類字眼。他還特別指出,“科學發(fā)展觀,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十七大報告中這些充滿人本精神的話語,彰顯了我們黨以人為本的明確方針。
新聞報道,作為現(xiàn)代社會及時準確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我國今天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建設中,要求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做好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同時還必須努力成為人文關懷的具體實踐者,毫不動搖地把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作為評判我們新聞宣傳報道優(yōu)劣高下的價值標準,努力用心靈去寫作,用人性去報道,以一己之傾吐,表達出人類的共同情感與思考,從而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和穿透力。這是新聞工作者應該具有的職業(yè)道德,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的政治覺悟。
整體上看,當今我國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狀況,與我國當前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總體水平基本同步,并且在不斷推進。進入新的世紀以來,這方面的步伐更大也更快。出現(xiàn)了許多可喜的變化。寫作內(nèi)容上,更多地關注民生、關注百姓、關注弱勢人群;寫作風格上,更務實、更親和、更生動。但我們在不斷取得這方面進步的同時,也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人文關懷缺失的現(xiàn)象時有所見。對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關注。
1.對生命權的漠視。生命權是人的最基本權利,是人的一切權利的前提。生命的神圣性,自當成為全社會、全人類的共識。任何人都應該尊重生命、愛護生命、敬畏生命。在我們的一些新聞報道中,卻還存在輕視生命、漠視生命的現(xiàn)象。比如,一些突發(fā)性和災難性事件的報道,過多地運用“不顧安?!?、“沖鋒在前”、“舍生忘死”一類的戰(zhàn)爭用語。報道醫(yī)務人員面對嚴重傳染病的威脅,往往不適當?shù)匦麚P他們?nèi)绾尾慌卤桓腥尽⑷绾尾慌滤乐?。這類報道基調(diào)中隱含的,就是一種對生命的不尊重和不珍視。有關人士指出,一方面,我們大力呼吁保護中青年知識分子和干部的健康。另一方面,我們卻又總是歌頌他們有病不治,忘我工作。這種宣傳是有矛盾的,我們不能為了突出一個人的精神,而漠視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權利。
有些新聞報道中,漠視人生命的情況更是令人吃驚。2005年底,內(nèi)蒙古一輛客車不幸墜入黃河,發(fā)生惡性交通事故,36名乘客,僅9人生還。有記者在這一事件的報道中,寫到一對戀人相互幫助脫險的經(jīng)歷時,竟然采用“和你一起上演《泰坦尼克號》”這樣輕松浪漫的小標題。一家報紙曾在同一天的要聞版和地方版分別刊登兩則新聞,內(nèi)容都是突發(fā)意外事件,題目分別是:《哦嗬 第9根斷指忘在XX了》和《10米高空腳打滑 哦嗬》。前一篇,報道一位青年工人工作中不幸被機器切掉9根手指,緊急送往醫(yī)院進行再植手術時,才發(fā)現(xiàn)還有一根手指竟忘在了事發(fā)地點。后一篇,報道一位打工者因為一時不慎。不幸從高空失足喪命。對于這樣兩件極為慘痛的事件,寫作者竟然用如此兩聲幸災樂禍似的“哦嗬”來形容,讓人讀來真不是滋味。又如,一位騎車人被汽車撞得頭破血流后不幸身亡,一家報紙竟然以《騎車人“中頭彩”慘死》為題,來報道這一慘禍。東北某報在報道一起跳樓自殺事件時,采用的標題竟然是《昨晚上演高空飛人》。一些報紙的社會新聞欄目里,也常常出現(xiàn)諸如“一家庭煤氣泄露,三口子命歸西天”一類的輕佻標題。
像這樣的一些報道,顯然讓人很難感受到寫作者和媒體對遇害者命運的關切之情,報道它,似乎僅僅是因為它稀奇,而并非它事關一個人的生死。我們必須指出,誰也沒有理由,將他人的鮮血和生命當“佐料”,來吸引讀者“眼球”。作為新聞工作者,心存道義,尊重他人生命,尊重他人感情,應是一種基本的職業(yè)素養(yǎng)。
2.對百姓生存狀態(tài)的淡漠。新聞中人文關懷的主要對象。自然應當是“蒼生大眾”。應當設身處地為普通百姓著想,以真正的“平民視角”,表現(xiàn)平常人、平常事、平常心,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tài)。越是平民視角,就越能體現(xiàn)人文關懷,越能拉近與普通讀者心靈的距離。
隨著媒體之間競爭的日益加劇,貼近性、趣味性、通俗化等,已經(jīng)成為當今許多媒體的制勝法寶。也正因為過分講究這些。一些媒體的內(nèi)容和語言,又開始走向低俗化的邊緣,從而導致一些報道缺乏人文關懷。一些新聞在涉及有關城市邊緣人和弱勢群體的內(nèi)容時,不是采用平等、同情、關愛和轉化等態(tài)度。而是偏重于獵奇、刺激等角度。對諸如搶劫、兇殺、心理疾病等社會不良現(xiàn)象,一些新聞寫作者不是站在公正、平等、同情和解決問題的角度,而是采取旁觀甚至欣賞的態(tài)度去寫,還往往把讀者也僅僅當成充滿好奇心的無聊看客,而忽略了他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和價值追求。
一家報紙曾刊登一則消息:《生子圖省錢險些賠了夫人又失兒》,報道一位外來民工妻子臨產(chǎn),“為了省錢不想去正規(guī)醫(yī)院分娩”,僅僅請了一個無證接生婆接生。因缺乏技術和設備,結果出現(xiàn)危險情況。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送到正規(guī)醫(yī)院做了子宮切除手術,才得以保住母子性命。從這里題目的擬制看,就缺少一種對這類弱勢群體的必要體諒和關懷之情,甚至還透露一種嘲諷揶揄意味。還有些對弱勢群體的報道,多以介紹其生活的不幸、艱辛、坎坷等為主,側重表現(xiàn)其落后的生存狀態(tài)和悲慘境遇,而對其中深層次的緣由以及真、善、美的挖掘,對積極人生觀的褒揚和精神狀態(tài)的表現(xiàn)等,卻明顯不足,甚至被忽略了,表現(xiàn)出一種表面化和淺層次的人文關懷。如:《坐臺小姐搶坐臺小姐》、《嫖客未盡“性”敲碎小姐頭》、《三陪女唆使人“收拾”舊情人》、《13歲幼女8次一夜情》等。這類報道,涉及對象多為女性、少年等弱勢人群。從這些標題看,寫作者主要就是站在一種獵奇和娛樂的角度,側重表現(xiàn)新聞事件的表面現(xiàn)象和簡單過程,將暴力、兇殺、賣淫、嫖娼等社會丑惡現(xiàn)象,作為一種新奇、刺激的噱頭,不惜用一種津津樂道的欣賞口氣寫來。側重迎合一些受眾的低級趣味。滿足其感官刺激,而沒有真正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沒能很好挖掘出新聞事實背后更具價值的背景和值得深層次思考的東西,從而導致報道對百姓生存狀態(tài)造成有意無意的漠視。
因此,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尤其是對普通群眾和弱勢群體的報道中,應當努力避免調(diào)侃、譏諷、揶揄等嫌疑,而投注真正的理解、關懷、支持和幫助,給予他們切切實實的人文關懷。
3.過分展示突發(fā)事件和災難事件。一些媒體和新聞寫作者,在報道突發(fā)事件和災難性事件時,大都比較偏重對現(xiàn)象和場景的描述,卻容易忽視對原因的查找和教訓的總結。為了追求所謂“賣點”,有的甚至還運用一些不適當?shù)拿枥L和渲染手法,使新聞報道流于表面現(xiàn)象的展示,從而導致缺乏人文關懷。
2005年底,江西九江發(fā)生5.7級地震,墻倒屋塌,物損人傷,災民處于驚慌痛苦之中。有新聞報道對此卻表現(xiàn)出一種“超脫”甚至是“輕佻”的態(tài)度,所用標題如:“我被地震撞了一下腰——記者親歷九江地震余災”;“震后第二天東湖笑語喧天”;“武漢輕輕晃了兩晃”;“九江街邊房屋前仰后合”;“地震掀翻婚宴酒席新婚夜田野搭棚過”等等。這些標題運用擬人、描摹等手法,如果僅僅從欣賞角度看,自然也稱得上具有一定藝術性??蓪φ馐軣o妄之災同胞的痛苦,竟然表現(xiàn)出如此超脫和漠然的態(tài)度,豈不令人難以理解?又如,一家都市報曾刊登報道:《玻璃插進肚肝臟成兩半》,報道一位民工搬運玻璃時,因玻璃突然斷裂而插進他的腹部,肝臟不幸被劃成兩半。光是標題這種赤裸裸的措辭,就讓人深感刺痛,不忍卒讀,從中很難讓人感受到寫作者的痛惜關愛之情。
在報道一些災難和突發(fā)事件時,記者設法搶新聞、做獨家報道,力求將事件真相客觀、準確而快速傳遞出去,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媒體對社會的責任和社會對媒體的要求。但寫作者需要把握和注意的是,搶到的和報道的,并不是越血腥、越悲痛、越刺激就越具有沖擊力。寫作者必須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妥善整合有關新聞內(nèi)容,積極引導人們對災難進行反思,努力表現(xiàn)出對人的尊敬、對生命的敬畏、對弱者命運的同情,讓人感受到溫暖、勇氣、希望和力量。即使西方媒體的記者,在描寫災難時,也十分注意人文關懷,而不是僅僅從追求刺激的角度去表現(xiàn)。在9·11事件的報道中,各國媒體的報道重點,就大都對準逃生者、焦慮的家人和勇敢的救生人員等,而對死難者慘狀一類刺激性的內(nèi)容,則很少涉及。這就是一種媒體的保留,就是一種媒體社會責任感的表現(xiàn)。
4.侵害當事人隱私和人格尊嚴。人的隱私,通常都是受眾感興趣的內(nèi)容。近年來,爭相關注個人隱私,尤其關注“名人”隱私的報道,呈現(xiàn)出愈來愈熱之勢。為了滿足一些人不健康的“窺私欲”,一些記者和媒體甚至不惜千方百計挖掘他人隱私當作賣點,進行惡意炒作,卻往往很少顧及他人尤其是弱者的人格和尊嚴。還有人甚至不惜披露未成年人隱私和已故者隱私。如某報曾以“14歲少女身染五種性病”為題,報道一名尚未滿14歲的女孩,外出務工誤人淫窟,被解救出來時,查出身染五種性病。雖然文中使用了化名,配發(fā)的照片也做了技術處理,但其中流露出來的地點、時間等相關信息,有關者仍然不難推斷出受害人的情況。一家報紙曾設置一個“傾訴”專欄,所登內(nèi)容基本上就是關于個人隱私內(nèi)容的報道,而且反映的大多是社會底層婦女的不幸遭遇。其中有一篇《帶著身孕嫁人的打工女孩》,“記者手記”中寫道:“她傾訴了和自己喜歡的男友同居三年后,帶著四個月的身孕嫁給了患有性功能障礙的丈夫的故事?!蔽闹行祟}如“十七歲那年我和男友住在了一起”,“帶著身孕嫁給了一個性無能的男人”。文中還較詳細地描述了她與性無能丈夫的夫妻生活,并刊登了她經(jīng)過處理的三幅照片??赐赀@樣的報道,一般人恐怕都很難說清楚寫作者的真正意圖:想通過對她坎坷遭遇的陳述,來喚起人們的同情呢,還是想利用她的隱私當賣點,來爭奪人們眼球?
人格是一個人價值、尊嚴和道德品質(zhì)的總和,是人在一定社會中地位和作用的統(tǒng)一。有關資助貧困、反映青少年犯罪和婦女維權等方面的報道,最容易出現(xiàn)有損被報道對象人格尊嚴的情況。一位新聞工作者談到,他采訪中曾遇到兩件感觸很深的事。一位貧困生家長,得知某報開展新聞扶貧的消息后,滿懷希望地趕到報道組接受采訪??僧斔弥仨氃趫笊峡且黄从乘彝ゼ昂⒆忧闆r的文章后,便斷然謝絕了采訪和資助,并說自己再困難,也不敢要這種盡人皆知的救助款。另一位接受過采訪和資助的貧困學生,當看到報上發(fā)表了有關他貧困情況的文章后,他在路上偶然遇到采訪過他的作者時,竟像躲避仇人一樣地急忙避開,更別說打招呼和道謝了。事后了解得知,有關他貧困情況的文章發(fā)表后,給他帶來幫助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尷尬和很大壓力。讓他感到自己身上似乎貼了一個貧困的標簽,使他感到自卑,感到在人前抬不起頭??梢?,一些報道貧困家庭和貧困學生的新聞,對于姓名、住址、單位、家庭背景、學校、年級等相關信息的披露,需要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愿,做出慎重妥善的處理,自覺樹立起尊重他人隱私和人格尊嚴的意識,防止傷害他人和侵害他人權益。否則,很可能給當事人造成難以彌補的另一種傷害。
5.抬高和虛夸英雄模范。由于受我們傳統(tǒng)典型人物宣傳模式的影響,一些寫作者和媒體,一宣傳報道英雄模范人物,便容易陷入“高大全”的窠臼,寫出來的似乎都是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諸如有病不去治,有情不敢表,有家也不回等。寫科學家,就是撞樹的書呆子;寫大夫,就是帶病為病人看病,或是冒著被傳染、被感染的危險為病人治療;寫教師,就累倒在講臺上等等。一篇人物新聞這樣描述主人公道:“這個連母親去世都沒掉淚的硬漢,這回卻掉淚了?!庇捎谛愿窕蚰承﹦e的原因,一些人面對母親去世也不掉淚,這種人和情況在現(xiàn)實中并不排除,但以此來作為突出某個英雄模范的優(yōu)秀思想或品質(zhì),恐怕并不太妥當,也很難為多數(shù)人所接受??傊?,這類情節(jié)即使一些人確有其事,宣傳報道時也需要妥善處理。需要把握好度。而不宜簡單片面和大張旗鼓地做過分強調(diào)宣傳,更何況許多時候,這類情節(jié)其實都存在耍筆桿子的人夸大甚至編造的情況。脫離客觀實際,憑空編造新聞細節(jié)。這種情況,在英雄模范人物的報道中不乏其例?!爸袊s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次在武漢與一所中學的師生面對面交流時,一名學生問道,他曾從一篇報道中了解到,袁院士有一回累倒在稻田里,仍不放棄研究工作。袁隆平院士誠懇地回答說:“累倒了還工作不值得提倡,身體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從來沒有累倒在稻田里,那是耍筆桿子的人杜撰的?!?/p>
作為英雄模范人物,他們自然有許多值得宣傳和贊美的地方,媒體和記者也有責任努力宣傳報道好他們。但這種宣傳報道必須是真實的和富于人性化的。唯其如此,他們才更顯得真實可信又可敬,也才是對他們以及對廣大受眾的真正的人性化關懷。
6.媒體呈現(xiàn)話語霸權。在新聞采訪和報道過程中。記者和媒體都是主動者和支配者,采訪報道對象則總是處于被動支配的地位。尤其在一些策劃新聞和突發(fā)事件中,被采訪報道對象有時幾乎成了媒體和記者的某種道具和符號。雙方的這樣一種關系。很容易導致媒體記者的“話語霸權”,而造成被采訪報道對象主體意識的缺失。如媒體記者隨意調(diào)整報道角度;隨意增刪報道內(nèi)容,特別是增刪一些重要的、關鍵性的內(nèi)容;根據(jù)自己需要設置提問,并引導采訪對象按要求回答;問一些采訪對象感到為難的、甚至不情愿回答的問題;有時還出現(xiàn)居高臨下的提問,或者“審問”式的提問等等。某市曾發(fā)生一起兒童不慎落水身亡事件。面對這樣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報道時。多家媒體都把著眼點放在了當時全市各界全力打撈尋找失事孩子和安撫出事家屬上。其中一家媒體卻別出心裁。將報道焦點放在了當時一起在落水事發(fā)現(xiàn)場的另一名兒童身上。因為這位兒童當時沒有在現(xiàn)場及時呼救,而是跑回家里向大人報告,從而錯過了寶貴的救人時間。報道還采用“如果……那么……”的句式,并委婉地透露。這個小孩平時在學校就不怎么太機靈等。言下之意,如果這個小孩機靈一些,如果他能夠在現(xiàn)場及時呼救,甚至能夠自己下水去施救,這個悲劇也許就不會發(fā)生。我們不能說這家媒體分析得毫無道理。對于整個事件來說,也確實應該有值得總結的教訓。但問題的關鍵是。當時在現(xiàn)場的這位同學,也還只是一個少不更事的兒童,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危難事件,自身尚且難保的他,又怎能承受如此重負?他又將怎樣面對今后的現(xiàn)實和生活?
新聞傳播活動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新聞學。從根本上說就是人學,新聞的傳者、受者都是人,其報道的信息,也都是由人的活動所引起的某種變動。因此,新聞的存在和發(fā)展,都離不開對人的關注。重視人文關懷,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主流新聞傳播觀念中的亮點,這是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聞媒體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需要。新聞寫作的人文關懷,要求以人為本。集中體現(xiàn)出對人的關心和尊重。不僅要著眼于對生命的關懷。也要著眼于對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等各方面的全面關懷,把人的生存、作為、發(fā)展等,當作考察一切事物的價值取向。它的主要作用有:第一。能增強新聞的可信性和可親性,融洽讀者與新聞的感情。使新聞真正貼近民心。第二,有利于塑造寫作者與媒體的良好形象,讓讀者覺得寫作者與媒體可親可近,從而更有效地發(fā)揮新聞輿論的宣傳作用。第三,鼓舞和激勵弱勢群體。對于生活貧困的、下崗失業(yè)的、遭受疾病或意外的、身患殘疾的各類弱勢群體,多給他們一些理解、關懷和支持,通過新聞作品真誠而充滿人性的關懷,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從而給他們鼓起生活的勇氣和戰(zhàn)勝困難與挫折的信心。第四,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新聞中的人文關懷。有如給社會這臺大機器注入優(yōu)質(zhì)潤滑劑,可以有效地緩和甚至化解社會矛盾,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安定。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媒體從業(yè)人員之所以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職業(yè),就因為他們承擔著神圣的社會責任。因此,寫作者應當多些腳踏實地的深入采訪,少些不痛不癢的空發(fā)議論;多些社會民生的真情關注,少些雞毛蒜皮的東拉西扯;多些實實在在的解決問題,少些華而不實的無病呻吟;多些心懷天下的責任意識,少些嘩眾取寵的娛樂心態(tài)。在采寫和編發(fā)每一篇稿件時,切不可只顧新聞的轟動效應和經(jīng)濟效益,而應當認真想一想可能產(chǎn)生的社會效果和影響,讓筆下充滿人文關懷意識。唯其如此,新聞才能真正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才能真正有效地發(fā)揮它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
責任編輯 崔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