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學校,以學科課程為主導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知識型教學的弊病。在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以傳遞科學知識的方式向?qū)W生介紹“知識點”,只要掌握了標準答案,就等于“知道”,“知道”就等于“樂道”。這種灌輸式反理性的教學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學校中的尷尬處境始終未得到有效改善。如何能構建一種以激發(fā)學生自我精神塑造為主旨的信仰型教學模式是力求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知識型教學; 信仰型教學; 轉(zhuǎn)變
中圖分類號: 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08)04-0057-03
在我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歷來得到廣泛關注。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若干文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有效途徑等方面都做過有力的探索。然而,不管宏觀如何引導,各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信度仍在喪失,效力繼續(xù)缺損,地位不斷下降。其中一點重要原因就是以提升學生思想觀念、道德水平、政治信仰或心理素質(zhì)為目的的各門課程在教學中簡單套用知識型教學的模式,無論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還是教學效果評價上看,基本上與數(shù)、理、化等理科教育無質(zhì)的差別,教育者所應該做的似乎就是不斷地向?qū)W生準確地講授“知識點”,而后通過考試等手段了解學生是否已“知道”教育者教授給他們的道德觀念、政治信仰,“知道”就等于“樂道”,完全忽視“知識”與“信仰”的本質(zhì)區(qū)別。知識是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成果,是可以通過學習間接獲得的。信仰是人們對社會價值體系、對某種信念、主張堅信不移并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tài),是知、情、意的統(tǒng)一體,它的塑造遠遠難于知識水平的提高。獲得對某一價值體系的認知不等于就已養(yǎng)成某一信仰。
信仰型教學是這樣一個過程:教育者通過各種方式激發(fā)學生自主自愿地對教育內(nèi)容從認識與理解到認同與接受,然后升華為理想與信念,最后轉(zhuǎn)化為精神動力和行為指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自我意識分化與統(tǒng)一的主宰(能夠用主體的我去分析、評價、統(tǒng)一客體的我,用理想的我去分析、評價、統(tǒng)一現(xiàn)實的我)。教育者對學生所進行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達到對自身狀態(tài)的一種精神超越。因此,信仰型教學不是簡單的理論傳授,不是說要把既定的信仰強加給學生,而是一個復雜的人格塑造過程,是把進行信仰選擇的基本規(guī)則、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教給學生,讓他們以理智的態(tài)度,自由地選擇他們所認同的價值信仰。
在我國,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想重獲發(fā)展的活力,必須徹底由知識型育人向信仰型育人轉(zhuǎn)變。
一、變革教育理念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教材設定的目的并不是以“教材”的方式向受教育者灌輸“絕對的真理”,而是圍繞教材啟發(fā)受教育者思考本門課程所包含的各種思想觀點、政治觀念和道德理想,激發(fā)其思想產(chǎn)生碰撞以實現(xiàn)自我意識的分化與統(tǒng)一,即用理想的自我統(tǒng)一現(xiàn)實的自我。也就是說道德認知只是第一步。道德信仰的養(yǎng)成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信仰型教學的基本理念是:
1.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
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了健康的信仰,人才有生活的方向和行為的動力,生命才會有豐富的意義和更高的價值。教育者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信仰,用堅定的信仰去指導人生的道路,用信仰凈化心靈、提升境界。一個擁有健康信仰的人可以是一個誠懇、寬厚、值得信賴的人;可以是一個從容、堅定、有使命感的人;也可以是一個內(nèi)心淡定、生命豐富、有崇高感的人。
以往一提到信仰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想到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對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這種對更高層次信仰的硬性灌輸方式是無法觸及學生心靈感應的,只會適得其反。人們對“真”的執(zhí)著追求是一種信仰,對“善”的追求是一種信仰,對“美”的追求也是一種信仰。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應注意的是從學生的信仰狀況出發(fā)不斷激發(fā)他們新的更高的信仰需要,提高人們進行信仰選擇的能力。
2.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實現(xiàn)由工具性價值向目的性價值的轉(zhuǎn)變
長期以來,我國只是一味開發(f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忽視其對個人的個體價值;重服從特定社會規(guī)范和要求的工具性價值,輕促進個體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目的性價值。思想政治教育長期扮演消防隊、救護車的角色,這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性質(zhì)、功能、地位的扭曲。今天,應該明確教育既是引導,更是一種服務。理論研究者和教育者們必須開始嘗試確立一種以人為目的的教育價值觀和方法論。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也說明要把滿足每個受教育者的精神性需要當作現(xiàn)實的任務和目標,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受教育者的主體人格培養(yǎng)當作日常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而把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當作最終追求的目標。
3.科學審視思想政治工作目標和內(nèi)容的邏輯起點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nèi)容的實現(xiàn)是一個合理有序的過程,它是一個有客觀內(nèi)在邏輯的教育行為。邏輯起點的確立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nèi)容是某一教育過程所要完成的任務和要達到的結果。思想政治工作目標和內(nèi)容的邏輯起點,指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nèi)容的起始點。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都應從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品德的現(xiàn)有水平、實際狀況入手,而不是以目標和內(nèi)容本身為起點。因此,必須充分考慮教育的層次性和特殊性。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首先考慮學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的現(xiàn)實水平和接受能力,注意教育的兩個層次選擇:社會主義基礎道德要求和社會主義理想道德要求,做到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引導、激發(fā)學生自我意識的分化與統(tǒng)一,使其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素養(yǎng)得以提升。
二、變革教學模式
既然信仰型教學不是要把對“既定的真理”強加給學生,那么,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拋棄傳統(tǒng)的說教灌輸和強迫執(zhí)行等反理性的方法,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成為自身精神塑造的主體。
1.雙主體互動式教學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主動的施教行為與受教育者能動的接受教育行為雙向互動的過程”[1]。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必須要有受教育者一方的主動參與。所謂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主體,教師是設計者、組織者,是教的主體;學生是自我身心發(fā)展的參與者、積極學習的探索者和創(chuàng)造者,也是主體。雙主體互動式教學要求教育者要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問題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分析、討論、策劃、組織活動等激發(fā)其思想產(chǎn)生碰撞、引發(fā)新的思想火花和理性的頓悟,教師適時給以點撥達到思想觀念、道德人格的升華。確切的說,“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一種引導受教育者對思想道德必然認識、遵從、把握、與超越,從而達到真正的思想自由的過程。”[2]因此,師生之間應是一種 “臺上良師,臺下益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雙主體互動關系。
2.情感體驗型教學
情感是受教育者對教育者教育活動是否符合自己精神需要所作出的態(tài)度反應,這種態(tài)度反應又是通過受教育者的體驗表現(xiàn)出來的。因此,在引導學生自我精神塑造的過程中,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情感體驗,是在學生自主參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產(chǎn)生與教育目標相適應的多種內(nèi)心情緒體驗,以達到情感共鳴的效果。情感體驗的主要形式有與道德形象、道德情境相聯(lián)系的直覺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內(nèi)在價值碰撞的深層的情感體驗。情感體驗型教學要求教育者要把握好情感的力量,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情緒和反應,關心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個人所好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精心選擇體驗點,要善于營造恰當?shù)那榫撤諊?。教育者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向?qū)W生展現(xiàn)大量的道德事實使理想人格和價值觀念在學生心中激起真切、豐富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深刻感受到什么樣的品格是為社會所尊重所推崇的?!罢鎿吹陌l(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是接受教育觀念的前題”[3]。
3.熱點問題重點談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效,必須與當前整個社會現(xiàn)實相結合。目前,我國市場經(jīng)濟體制還不完善,多種經(jīng)濟成分、多種利益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傳統(tǒng)道德觀念被打破、腐敗現(xiàn)象滋生。這都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大現(xiàn)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面對的“大現(xiàn)實”。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必須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思想禁區(qū),拋棄不承認、不許提的“鴕鳥”政策,對社會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要熱衷談、重點談,給學生以正面積極的引導。平時教學過程中所回避的這些問題也正是困擾學生價值取向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的困惑得以解答,學生的思想觀念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正視市場經(jīng)濟的求利性?!啊枷搿坏╇x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人的物質(zhì)需要原理幫助學生分析各層次需要、目標的價值和實現(xiàn)途徑,激勵引導學生將更高層次的物質(zhì)需要和精神需要內(nèi)化為奮斗的目標并轉(zhuǎn)化為積極的行為。
4.日常生活的價值建構
人是完整的社會人說明人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取向與日常生活具有一體性,離開事實生活的價值建構是空中樓閣、形同虛設?!暗赖峦嬖诘氖聦嵭悦芮邢嚓P,而不是同脫離實際的理想、目的和責任相關。作為道德基礎的事實,來源于人們在愿望、信仰、滿足和不滿的生活中相互關聯(lián)的活動結果?!保?]關注對學生日常生活的價值建構是擺脫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xiàn)象的源頭活水。教育者的基本任務是以學生日常生活中遭遇和體驗的社會性、經(jīng)濟性、道德性、政治性問題為切入點,指導學生怎樣過合理的生活、健康的生活、道德的生活、高尚的生活。教育源自生活又回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fā)便會永不枯竭。
三、提升教育者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以人培養(yǎng)人、以人塑造人的特殊教育事業(yè)??梢哉f,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信仰型教學模式建構的靈魂。觀念認同——情感體驗——信仰構建——意志支持——行為實踐,這是學生自我提升的整個過程。這些過程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受教育者人格狀況的影響。教育者高尚的言行潛移默化的就會凝聚成一股精神的引力,學生在“親其師,信其道”的積極情感體驗中由被動的接受者變?yōu)橹鲃拥淖晕宜茉煺撸瓿涩F(xiàn)實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轉(zhuǎn)化。在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教育者的高尚人格應該是在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反省力量等各方面達到一個真、善、勇、美的境界。這樣才會產(chǎn)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是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
鄧小平曾經(jīng)說過:“過去我們黨的威力為什么那么大?……就是黨員打仗沖鋒在前,退卻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這樣他們就成了群眾的模范、群眾的核心。就是這么個簡單的道理?!保?]教育者在教學和日常生活中,要用模范的身教來印證平日的言教,要用廣博的知識、正直的言行吸引感染學生,要有反思慎獨的精神,常常思考教學過程中和日常言行中可能存在的缺點和錯誤,和學生共同進步。
信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建構是一個龐大復雜的工程,而在這一構建過程中,教育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要教育者能夠徹底拋棄傳統(tǒng)的知識型教學方式,確立一種以主體人格塑造為目的的教育價值觀和方法論,把滿足每個受教育者的精神性需要當作現(xiàn)實的任務和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本身所應具有的理論魅力和現(xiàn)實影響力就會彰顯出來。
參考文獻
[1]陳秉公.21世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96.
[2]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5.
[3]陳永明.淺議思品課的情感體驗與主題教育[J].湖北教育(教學版),1998(6):1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5]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林寶山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105.
[6]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8.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