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將至,田畈上干干凈凈,稻谷早已被收拾進了谷倉,剩下稻稈扎成了捆,聽憑余溫尚存的秋陽把它烤干,它們齊整的樣子就像出操的士兵。這時候,蚱蜢已經(jīng)蹦跶不到哪去,隨處可見的麻雀或者田鼠,它們倒是忙得不可開交,把田野上遺漏的最后一粒糧食,搬進它們各自的“谷倉”。農(nóng)人是不加阻止的,這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也讓老鼠們存點食糧吧。很多人都心中有愧,多年前,因為缺糧,我們打過麻雀,掏過鼠窩,現(xiàn)在應該是償還它們的時候了。
天氣不冷不熱,人們不等秋陽把最后一絲水汽吸干,就播種下了油菜和紅花草籽。油菜和紅花草,是來年春天的主角,這時候還輪不上它們。此時的田野像一個寧馨的產(chǎn)婦。相對田野的寧靜,村莊卻是熱鬧了許多,有的人家開始架梁做房子了;有的人家吹吹打打,張羅起婚嫁。村莊的上空飄來蕩去的是爆竹硝的味道,木屑和刨花的味道,新米炊飯的味道,酒釀的味道和麻糍的味道。
此時還早,村里的傳統(tǒng)節(jié)目,比如花燈和儺舞在靜待今冬的第一場雪。但城里的節(jié)目卻坐著手扶拖拉機蹦蹦蹦地來了,什么物資交流會,什么馬戲團,什么小百花劇團一古腦兒塞到了村莊的曬谷坪上。實在擺挪不開,還把靠近村莊的田畈當成了劇場。物資交流會,是村婦和待嫁的姑娘最愿意趕的場兒,她們平時要走四五十里山路到鄉(xiāng)里的集鎮(zhèn)上去買那些琳瑯的時鮮貨,去縣城更要起個大早搭上隔天發(fā)一趟車的班車才行,這送到家門口的東西,那還不舍了命似的買啊。至于越劇,那肯定是老太太們的狂歡了,越劇團的車馬還沒到,黏涂海報的米粒還在碗邊散著熱氣,就有年輕的后生整理了木輪的紅車出發(fā)去鄰村接自己的外婆、老姑,甚至是未來的丈母娘來村里看戲了。戲分下午場和晚場兩場,多的是催人淚下的哭戲。那些南奔北突,聞戲則喜,見戲便看的小腳老太哄壓壓聚在臺下,她們手里、襟前別著細花的絹巾,在開鑼之前,就已把劇情演繹得催人淚下。還是多說說馬戲,馬戲是我們這班娃子們的最愛。只要在課間,我們嘴巴沒有空下來的,說的都是馬戲團里自己喜歡的動物明星。有人最愛那鉆火圈的老虎,也有人喜歡能夠識字的小狗,只有猴子的表演是大家公認的,那家伙打扮得小丑樣,騎車、倒立樣樣在行。
秋日懶散地把最后一抹余暉涂灑在村中那口老古井的井沿上,也同樣涂抹在了歸家途中一臉興奮的姑娘、老太和那群小屁孩身上,暖洋洋的,讓人想哭。唯獨單單少了那些一年中出大力、流大汗的大老爺們,他們在哪?他們醉伏在正午架梁喝彩的酒桌旁,早已不成人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