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喻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它產(chǎn)生于人類的語言審美活動并時時表現(xiàn)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的信息功能與美學(xué)功能的有機結(jié)合。本文試從語言的美學(xué)角度,分析隱喻在語用現(xiàn)象和修辭作用中的美感因素,探討翻譯中再現(xiàn)隱喻美感的策略。
[關(guān)鍵詞]隱喻 語言美學(xué) 翻譯策略
隱喻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是最富有詩意的語言形式之一。它產(chǎn)生于人類的語言審美活動并時時表現(xiàn)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的信息功能與美學(xué)功能的有機結(jié)合。英國修辭學(xué)家I#8226;A#8226;Richards曾經(jīng)說過:“人們時時刻刻都在運用隱喻,幾乎每三句話中就有可能出現(xiàn)一個隱喻。”此句看似夸張,實則反映了隱喻在言語表達中的重要地位。隱喻的得當(dāng)使用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及感染力。因而,隱喻的使用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它賦予語言美的特色,帶給人們美的享受。本文試從語言的美學(xué)角度,分析隱喻在語用現(xiàn)象和修辭作用中的美感因素,探討翻譯中再現(xiàn)隱喻美感的策略。
一、隱喻的概念及其美感
關(guān)于隱喻,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給出了比較簡明的定義:〝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of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簡言之,隱喻是一種隱含著比喻的修辭格,它的通常和基本的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詞或者詞組被用來比喻另外的一種事物。由于它的比喻是隱藏著的,那么,它的主體與喻體的關(guān)系就顯得十分的緊密。關(guān)于這一點,《辭?!防锝o出了類似的解釋:隱喻是比喻的一種,本體和喻體的關(guān)系,比之明喻更為緊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隱喻在形式上卻是相合的關(guān)系。本體和喻體兩個成分之間一般是用“是”、“也”等比喻詞。如“兒童是祖國的花朵?!痹谶@里,我們并不是為兒童進行分類,我們只是分立出“兒童”在我們心目中與花朵的某些共通的特征,表達對“兒童”的一種形象的、詩意的看法和感受。從某種意義上說,隱喻中的“是”是一種主觀審美式的表達方式,帶有一種藝術(shù)的夸張成分。筆者同意劉永耕先生的看法:“隱喻實質(zhì)上是明喻與夸張的融合,或者說是比喻意義的夸張式表達:夸張?zhí)幱诒韺樱扔魈幱谏顚?。”比如,我們說: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實質(zhì)上是在內(nèi)心對“心臟”與“小鳥”進行一種客觀的比較,側(cè)重與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點,而“My heart is a singing bird”,卻是說話者直接對“心臟”與“小鳥”的關(guān)系作了主觀審美式的表達,將自己的主觀體驗感情強烈地用判斷詞“是”表達了出來。從美學(xué)的角度來看,隱喻是巧妙地融合了比喻、夸張兩種藝術(shù)手段而形成的一種韻味獨具的辭格。
二、從語用現(xiàn)象看隱喻的美感
隱喻是一種比較“奇特”的語言方式。所謂“奇特”,從語用學(xué)上講,指有缺陷的表達方式,為違反會話原則的結(jié)果,它能把表面上看似超出常規(guī)甚至荒唐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因此,只要是在一定的語境中,某一類事物用來談?wù)摿硪活惒煌氖挛锞蜆?gòu)成了隱喻。那么,隱喻就可能在各個語言單位層次上出現(xiàn),包括詞、詞語、句子和話語。根據(jù)語境特點,話語可小至單個詞,大至一個句子,一首詩,一篇文章,一組作品等。
例如,馬丁#8226;路得金(Martin Luther King)在《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的著名演說中大量使用了生動的隱喻,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取得了強烈的修辭效果。如beacon of hope (希望之燈塔),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 (物質(zhì)財富之海洋),solid rock of brotherhood (兄弟情誼之磬石),store of hope (希望之倉)等。
同樣,在莎士比亞戲劇中,人們所熟悉的大海被描述成具有不同性格的人或場所,the deep-mouthed sea (發(fā)出深沉吼聲的大海),the pretty vaulting sea (跳躍的大海),the imperious sea (傲慢的大海),the vexed sea (狂怒的大海),the wayward sea (倔強的大海)等。
再看一句英國散文家培根(Bacon)《論學(xué)習(xí)》(Of Studies)中的一個句子: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一些書淺嘗即可,另一些書卻要囫圇吞下,只有少數(shù)的書才值得咀嚼和消化。)此句中,主體是book,喻體無疑應(yīng)是food,因為唯有事物才能被淺嘗或吞下或咀嚼或被消化……但句中作喻體的food一詞卻沒有出現(xiàn),只出現(xiàn)了主體book,喻體之意則折射暗含在有關(guān)進食的幾個動詞之中。
又如,A photographer is the cod, which produces a million eggs in order that one may reach maturity. (Bernard Shaw)(攝影師是豆莢,豆莢里蹦出百萬個期望,其中有一個能夠成熟。)本句中,蕭伯納把攝影師喻為豆莢,不僅十分風(fēng)趣與新穎,而且巧妙地道出了攝影師成功的艱辛,若想要有一張好的攝影作品,不知攝出多少張照片。
不難看出,以上諸例中的隱喻都是建立在言語主體的獨創(chuàng)性上的,它以新鮮生動的意象形態(tài)和反常合道的語意聯(lián)系,喚醒和激勵著人的感受力,肯定和召喚著人的創(chuàng)造力,可謂是“審美意義上的隱喻”。
三、從修辭作用看隱喻的美感
隱喻是形成語言美的重要修辭手段。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要實現(xiàn)語言的美感,隱喻的作用功不可沒。與其他的修辭手段一樣,隱喻的使用是為增加語言表達的效果。它能將本體與喻體這兩種表面上沒有什么聯(lián)系的對象進行比較,從而引起審美主體的思索和體味。其中,隱喻所具有的精練、形象、詩意化等特征為其增加語言修辭的審美效果提供了可能。
1.簡練與生動
隱喻的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精練,短短的一個詞或詞語往往能表達一系列的含義,引起聽話者對整個相關(guān)事件和語境的聯(lián)想。比如,Mary is sweet.可理解為:Mary is kind, gentle, pleasant, and go on.再如,Tom is a pig.又可理解為:Tom is filthy, gluttonous, and sloppy, etc.由于隱喻中的喻體一般都比話題更為具體,更為聽話者熟悉,所以經(jīng)常給人一種生動的感覺。此外,大多作為隱喻使用的諺語、寓言等也都非常精練,形象而生動,充分顯示了人們在語言使用中的機智和幽默。例如,(1)Early birds catch the worm.(2)Love me,love my dog.
2.精確與形象
語言使用過程中,若已有的一些詞用來表達某些概念或現(xiàn)象不夠精確,人們便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某些特殊的構(gòu)詞方式來彌補這種缺憾,其結(jié)果往往就產(chǎn)生了隱喻。如He put his face in the water and half-gulped and half-ate it.(他把臉埋進水中,半吞半吃起來。)有時,人們還會巧妙地借用某一熟悉或直接的經(jīng)驗領(lǐng)域的感覺來更精確、形象地表達另一種經(jīng)驗領(lǐng)域的感覺,從而達到增加修辭效果的目的。例如,My cry for help was the cry of the rat when a terrier shakes it.
3.詩意化
詩歌與隱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詩歌,反映著詩人、作家對世界的獨特看法,體現(xiàn)著形象的思維,而隱喻是與對世界的詩意的看法有機地聯(lián)系著的。詩人們那些擺脫對世界的常俗的觀點,不是用通常的詞語來思維,而是善用隱喻的結(jié)果。詩歌中的隱喻往往把兩個相遠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這種聯(lián)系越是讓人感到意外,奇特,供人想象的余地就越大,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和領(lǐng)悟其中所蘊含的喻義,回味無窮。路易斯(C#8226;Lewis)說過:隱喻是詩歌的生命原則,是詩人的主要文本和榮耀。巴克拉德(G#8226;Bacheland)也說,詩人的大腦完全是一套隱喻的句法。
試看下面的例子:
Beauty is but a vain and doubtful good;
A shining gloss that vadeth suddenly;
A flower that dies when first it begins to bud;
A brittle glass that’s broken present…(Shakespeare)
譯文:
美只不過是難以確定的浮光掠影,
華彩耀目卻會突然失去光明,
花兒剛剛綻放轉(zhuǎn)瞬即已枯萎,
玻璃一經(jīng)敲碎眼前頓失晶瑩……
上例中,整首詩就是一個隱喻。美是主體,喻體是“a shining gloss”,“a flower”, “a brittle glass”.三個喻體排比都在敘說:美,只是易逝的浮光掠影。詩中,作者將自己對美的主觀感覺融于事物,用隱喻創(chuàng)造一連串的意象,使讀者從眼前的事物中產(chǎn)生聯(lián)想,體會到比喻事物所寓示的“意境”,獲得一種“意境”美。
四、隱喻的美感在翻譯過程中的再現(xiàn)
語言美是語言形式美與內(nèi)容美的和諧統(tǒng)一。隱喻的美是內(nèi)在的,屬于語言內(nèi)蘊美,但這種美又是通過語用修辭實現(xiàn)的。因此,我們在翻譯隱喻時,要解決好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英語隱喻美感的再現(xiàn)應(yīng)以內(nèi)容為基礎(chǔ),找出隱喻美的真諦,同時致力于形式的表現(xiàn),盡可能用“神形兼?zhèn)洹钡姆g來傳神達意。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隱喻翻譯再現(xiàn)美感的策略。
1.對等翻譯策略——直譯法
英漢兩種語言中,許多隱喻詞語具有相似的喻義,我們很容易在譯語中找到對等的隱喻用法,這時可采用直譯。
(1)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 for the festival.譯文:孩子們準(zhǔn)備過節(jié)忙得像蜜蜂一樣。
本例中譯語中和原語中的相似點是對等的,即在于孩子們的忙碌與蜜蜂的忙碌相似。
(2)Life is a journey.譯文:人生是一種旅途。
本例中,把人生比作是有始有終的一種旅行,喻指人生像旅行一樣要經(jīng)歷一切風(fēng)風(fēng)雨雨,讀者稍加聯(lián)想即可理解其意。
可見,這里的直譯法既保留了原隱喻的內(nèi)容形式和文化內(nèi)涵,又豐富了目的語的表達方式;既體現(xiàn)了語言文化的相融性,又達到了神形兼?zhèn)涞男Ч且环N理想的再現(xiàn)美感的譯法。
2.轉(zhuǎn)換翻譯策略——換喻法
由于英漢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也自然受制于東西方兩種文化。不同的思維形式、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因素使得人們在英漢兩種不同的語言中表達同一概念往往會運用不同的喻體。那么,在翻譯時,我們可以適當(dāng)?shù)刈儞Q英語隱喻的喻體,使用漢語讀者所熟悉的比喻形象,以達到“神似”的效果而又不失原語中的美感。在具體翻譯中,換喻的方式很多,包括事物與人之間,動物與人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人與人之間等諸多隱喻形象的轉(zhuǎn)換。
(1)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2)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小事聰明,大事糊涂。
(3)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以上例句中的譯法均是通過將原語中的隱喻轉(zhuǎn)換為譯語中的隱喻,充分表達出其蘊涵的喻義。
3.異化翻譯策略——意譯法
由于一些概念隱喻為某一民族所特有,帶有強烈的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英漢兩種語言對同一隱喻表達方式就不可能完全相同。當(dāng)原語隱喻在譯語中沒有相對應(yīng)的表達時,恰當(dāng)?shù)厥褂靡庾g的翻譯策略,既能形象地保留原文的隱喻意味,又可豐富譯語中的隱喻表達。具體地說,隱喻意譯的方法是通過對原語中詞語表層結(jié)構(gòu)的理解,以譯文的習(xí)慣表達方式把原隱喻的喻義與深層蘊意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從而獲得審美效果上的動態(tài)對等。
例如:
(1)The ship is plowing the sea.船在乘風(fēng)破浪地前進。
(2)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3)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人生有苦有樂。
4.明喻化翻譯策略——明喻法
隱喻是一種隱藏著的比喻,在形式上是一種相合的關(guān)系,在本體與喻體之間用“是”“也”等比喻詞。實際上,它是一種“濃縮了的明喻”。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明喻也是一種隱喻,其差別很小,它們其實是同一回事?!笨梢?,隱喻與明喻有著相同之處,即它們都表示相比的不同類別事物之間具有某種相似性。由此,在翻譯過程中,當(dāng)原文的隱喻在譯語里不太習(xí)用而顯得突兀時,我們可以將其譯為明喻。
例如:
(1)A man is a lion in his own cause.
譯文:人干自己的事業(yè),就會兇猛得像一頭獅子。
(2)Phoebe Anna was thin and black, a very umbrella of a woman.
譯文:菲比#8226;安娜是個又瘦又黑的女人,瘦得簡直像把雨傘。
(3)A word and a ston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
譯文:說出去的話就像丟出去的石頭一樣是收不回的。
美感是形成意境的重要因素,“如果不重視美感,任何形式的文學(xué)翻譯都難以達到認(rèn)識和教育的作用?!弊鳛樾揶o手段的隱喻,本身是極富詩意的一種語言形式,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修辭功效。因而,我們在翻譯時,要力求做到原語與譯語中隱喻美感因素的對等再現(xiàn)。
參考文獻:
[1]I#8226;A#8226;Richards.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2]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Second College Edition[M].New York and Cleveland: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3]劉永耕.隱喻的邏輯語意基礎(chǔ)[J].修辭學(xué)習(xí),1997,(4).
[4]Rogers, R. Metaphor, a Psychoanalytic View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5]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 [M].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54.
[6]范岳.談文學(xué)翻譯中美感的內(nèi)在因素[J].外國語,1987, (6).
[7]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8]束定芳.隱喻學(xu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9]郭著.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 1988.
[10]李鑫華.英語修辭樣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11]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90.
[12]胡曙中.美國新修辭學(xu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作者單位:安徽巢湖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