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克服傳統課堂教學的種種弊端,教育工作者先后提出了“情境教學”、“體驗教學”、“愉快教學”、“案例教學”、“問題教學”、“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模式和主張,這些模式和主張的實踐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面對眾多的課堂教學模式和主張,一線教師究竟應該作何選擇呢?答案是整合,即建立“教學模式庫”。然后,根據教學內容、課程目標、學生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課堂教學 教學模式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廣大教育工作者(包括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為此進行了不懈地探索,經過艱苦的努力,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擬結合這些研究成果就思想政治新課程課堂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關于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所指出的,主要表現在過于注重書本知識,過于注重知識傳授,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為克服傳統課堂教學的種種弊端,教育工作者先后提出了“情境教學”、“體驗教學”、“愉快教學”、“案例教學”、“問題教學”、“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模式和主張,這些模式和主張的實踐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面對眾多的課堂教學模式和主張,一線教師究竟應該作何選擇呢?答案是整合,即建立“教學模式庫”,具體分析其指導思想、教學過程、應用范圍及預期效果,然后根據教學內容、課程目標、學生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就思想政治新課程課堂教學而言,我們認為可嘗試建立綜合課堂教學模式。
系統整合的思想是綜合課堂教學模式建立的指導思想。綜合課堂教學模式嘗試以全面達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為宗旨,以成功貫徹新課程理念為主線,將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各種要素(即學生、教師、教學過程及各種資源)有機整合在一起。從綜合課堂教學模式可以看出,它既吸取了其它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同時又克服了其它模式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片面性;既強調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又不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積極意義;既明確了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又突出強調了學生作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發(fā)現學習、探究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和責任。我們相信,在系統整合思想指導下開展新課程課堂教學必將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關于教學過程設計
學習猶如旅行,應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從而使活動的進行在預設的框架內展開。當然,預設目標和框架并不是要限制學生的思維和操作活動,而是為學生的思維和操作活動指明方向。因此,我們認為,新課程課堂教學也應緊緊圍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精心設計和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及教學過程。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標”)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具體目標和要求。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新課標在具體內容目標的呈現上并沒有直接采用習慣的“三維”目標,而是采用了行為目標的表述方式,這給一線教師對內容目標的把握,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帶來了一定難度。下面就如何把握內容目標及圍繞內容目標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進行簡要分析。
關于行為目標的表述問題,人們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實踐,關涉的問題有行為目標表述需要包含的要素、行為目標的優(yōu)缺點以及目標表述的方法等。新課標內容目標的表述包括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學生,常常省略)、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預期表現。課標組負責人曾舉例加以說明,援引如下:例如,描述(行為動詞)幾種消費心理(條件);比較(行為動詞)消費行為的差異(條件);辨析(行為動詞)消費觀念的變化(條件),樹立(行為動詞)正確的消費觀(預期表現)。這一表述方式有什么特點呢?它的主要特點是通過不同的行為動詞(過程性和結果性)的使用對內容目標的實施提出不同的要求。
就內容目標的把握而言,我們首先應意識到它是綜合性的,包含了三個維度,不過每類目標的要求,都是以“個性化的具體行為這種外顯的方式”來表現的。第二是要意識到每一行為目標的表述中都對操作過程提出了特殊要求,對相關內容的把握在方向、程度和范圍上都有所限定。明確上述兩點對于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效果的評價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建議,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應將行為目標分解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再根據三維目標、行為目標及其提示與建議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下面以《經濟生活》的第一個內容“貨幣”為例加以簡要說明。對這部分內容,新課標的要求是“解析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職能;解釋常見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蔽覀兪紫纫龅氖菍⑵浞纸鉃槿S目標(知識:貨幣的含義;貨幣的作用;貨幣的基本職能;常見的信用工具的信用工具的用途;金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能力:分析、歸納、演示、辨析。過程與方法:猜想與假設,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正確對待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然后,根據三維目標、行為目標及其提示與建議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過程是體現課程理念、實現課程目標的一種創(chuàng)造過程。一線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除了考慮上述因素外,還應根據內容要求和學生實際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安排相應的學習活動(可參考本文第一方面內容),以全面貫徹新的課程理念,成功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試教通訊/思想政治專輯(一).
[3]朱明光.我們如何理解和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試教通訊/思想政治專輯(一).
[4]廖哲勛,田慧生.課程新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67-179.
[5]沈偉基.貨幣金融學.北京工業(yè)出版社,2001.1-34.
[6][美]保羅#8226;薩繆爾森,威廉#8226;諾德豪斯.蕭琛等譯.經濟學,華夏出版社,1999.376-385.
[7]余靜.思想政治.經濟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7.
(作者單位:山西臨汾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