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運用教學實驗法,對125名杭州市4~6歲兒童進行校外音樂教育實驗,采用《3~7歲兒童社會適應行為評定量表》測查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兒童社會適應能力隨其自然成長都得到了發(fā)展;實驗組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優(yōu)于對照組,其差異原因是教育實驗的效果,表明校外音樂教育對促進4~6歲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具有積極影響。
[關鍵詞]校外音樂教育 兒童 社會適應能力
一、前言
社會適應能力(又稱社會適應行為)主要指個體對其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需要的適從與對應的能力,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國際上公認的診斷和評估兒童精神發(fā)育遲滯的重要輔助手段。隨著“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不斷深入,兒童社會適應素質和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迫切需求一種實質性的教育的介入。音樂教育是兒童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但音樂教育能否對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產(chǎn)生良好的效能方面的研究較少。因此,加強音樂教育對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對更客觀、更精確地研究校外音樂教育的效能,為素質教育改革和為教育部門制定相應對策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參考建議,最終為促進我國校外教育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被試及其取樣
被試來源于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和杭州市新華路幼兒園的4~6歲兒童。分組詳見表1:
2.實驗設計
本研究采用3×2二因素實驗設計,因素一為教學內容,包括三個水平。因素二為年齡,包括二個水平,水平一為4~5歲兒童,相當于幼兒園常規(guī)分班中的中班,水平二為5~6歲兒童,相當于常規(guī)分班中的大班。
3.實驗變量
(1)自變量的界定。本研究的自變量包括三個水平:水平1,小歌手組;水平2,鋼琴組;水平3,對照組(幼兒園常規(guī)教學)。
(2)因變量及其測量。本研究主要考察的因變量是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測量工具采用杭州大學心理系汪文鋆編制的《3~7歲兒童社會適應行為評定量表》(城市問卷)。
該量表分為六個大項:生活自理(SH),內有26個小項;運動(L),內有14個小項;作業(yè)(O),內有15個小項;交往(C),內有17個小項;社會化(S),內有16個小項;自我管理(SD)。
(3)無關變量的控制。實驗前,對實驗教師進行了教學內容、實施要點和兒童社會適應能力觀察方法的集中培訓,以確保所有教師能準確把握教學和測查方法。
4.實驗過程
教育實驗持續(xù)6個月,實驗組每周上一次課,每次1小時,按照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小歌手班課程計劃”、“鋼琴班課程計劃”進行,在實驗前后測查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5.數(shù)據(jù)整理與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分析全部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 5統(tǒng)計軟件包統(tǒng)計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1.社會適應能力前測結果的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前測時只有年齡的主效應是顯著的(p﹤0.01),班級和班級*年齡的交互效應均不明顯(p﹥0.05),年齡的主效應顯著主要是由自然成長帶來的結果。
從表3可看出,前測時,各組兒童之間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故可認為:前測時,各組兒童之間的社會適應能力都是同質的。如果后測時,三組出現(xiàn)差異則可認為是音樂教育實驗帶來的效應。
2.社會適應能力后測結果的分析
從表4可看出,后測時,班級和年齡的主效應顯著(p<0.01),但其交互效應均不顯著(p >0.05)。班級的主效應顯著是校外音樂教育介入帶來的。年齡的主效應顯著,一方面,可能是成長帶來的,一方面,可能是音樂教育的效應,具體情況尚需進一步分析。
從表5可看出,后測時,實驗組兒童社會適應能力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均具有顯著性,兩實驗組之間無差異性。由于前測時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社會適應能力上是同質的,故可以認為后測時這種差異的產(chǎn)生主要是校外音樂教育實驗所帶來的效應。
3.實驗組與對照組社會適應能力前后測的比較
同時可以看出,實驗組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后測得分均高于前測,且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兒童后測得分均高于前測,且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這種差異可能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由校外音樂教育實驗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成長的效應。由于前測顯示各組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因此后測由自然成長引起的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幅度也應該是沒有差異的。究竟校外音樂教育對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影響的效果如何,還要進一步進行分析。
表64~5歲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前測與后測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結果
表75~6歲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前測與后測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結果
4.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社會適應能力后測比較
從表6可看出,實驗后,實驗組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得分提高幅度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5),這說明本次校外教育實驗的效應是顯著的。
四、討論
1.關于音樂教學對兒童適應能力的影響效果
前測時,各組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同質的。而后測時,實驗組兒童與對照組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差異具有顯著性,表明這是教育實驗帶來的效果。
經(jīng)進一步的前后測差異比較,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前后測差異具有顯著性,對照組的差異也具有顯著性,這就說明這種差異除了教學實驗帶來的效應外,還存在個體自然成長帶來的效應,又因前測結果表明兩組被試在社會適應能力上是同質的。因此,本研究可以假定后測時各組被試由個體自然成長帶來的效應也是同質的。經(jīng)進一步的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后測差異比較的結果顯示,兩個實驗組的前后測差異程度要大于對照組的前后測差異程度,并有顯著性。
以上推論比較充分地表明,在促進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上,本次校外教育實驗對促進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具有較好的效應。
2.本研究的不足與反思
本研究的樣本較小,沒有分析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性別差異;教育實驗時間較短,在以后的研究中,應適當延長教育實驗的時間。
應加強音樂教育與其它教育內容對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橫向比較研究。
五、結論
前測時,實驗組與對照組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同質的。后測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差異具有顯著性,表明隨著兒童的自然成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
后測時,實驗組與對照組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差異具有顯著性,這是音樂教育實驗帶來的效果,表明校外音樂教育對促進4~6歲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王亞萍.628名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調查研究.中國兒童保健,2004,(2):84-85.
[2]周凱,葉廣俊.學校生活技能教育(綜述).中國心理衛(wèi)生,2002,16(2):127-129.
[3]雪榮.現(xiàn)代兒童精神醫(yī)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26-127.
[4]文昭映.中韓四至五歲兒童社會適應行為比較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01.
[5]鄭梅珍.蒙臺梭利教育模式對兒童社會適應行為發(fā)展影響的實驗研究.湖南師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01.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青少年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