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改革開放既雄辯地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根本原則的顛撲不破,更為科學社會主義根本原則不斷充實著豐富的時代內容。深刻研究《共產黨宣言》發(fā)表以來的歷史進程,堅持一脈相傳和與時俱進的辯證統(tǒng)一,更好地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實現(xiàn)方式的探求,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多的貢獻,是我們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最好的實際行動。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規(guī)律;歷史方位;選擇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6-0009-04
How Does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Contribute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WANG Zhao-zheng
(Party School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not only prove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but also enriched these basic principles. We should deeply study the historical process since the delivery of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y Karl Marx, dialectically follow the strain of socialism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ay of building socialism. Only in this case can we make better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 civilization, which is the best way to celebrate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Key words: scientific socialism;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inciples; historical position; choice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fā)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痹诩o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刻,針對新的實際,回顧和研究《共產黨宣言》發(fā)表以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史,不斷從對歷史認識的反思中獲取啟迪,增長智慧,更有助于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高揚科學社會主義旗幟,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好十七大精神,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局面。
一、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是對社會主義事業(yè)必然成功的最有力的證明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既目睹中國前所未有的、日新月異的快速發(fā)展,也感受到了在社會進步的同時所出現(xiàn)的前所未有的諸多問題和弊端,人們對這兩個方面的“前所未有”,有著不同的議論和不同的思考。說到底,是思考“中國向何處去”?也就是改革開放的路走得到底對不對的問題。
遵循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回顧、審視從1848年到2008年的160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滄桑,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這樣的根本點:那就是《共產黨宣言》所揭示的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大趨勢的的確確是顛撲不破的。但是,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路很長。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第一部綱領性文獻的《共產黨宣言》的劃時代的意義,就在于以徹底的辯證法闡明了共產黨人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同其他政治力量的根本不同的時候指出:共產黨人“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因而既有遠大目標,也不陷于空談,而是腳踏實地地去認識為實現(xiàn)遠大目標而必須先行解決的“最近目的”。[1 ]285所以,針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以來人們的各種議論,鄧小平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fā)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fā)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 [2 ]382-383。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人必須也必然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堅定信仰者。這就從根本上闡明了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一脈相承性。中國共產黨人是《共產黨宣言》根本原則的忠誠實踐者,不僅堅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腳踏實地地為之不懈奮斗。
從我們今天正在干的改革開放事業(yè)到建成共產主義將是需要很多代人不懈奮斗的進程。但正如鄧小平生前反復闡明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定認識到“我們干的是社會主義事業(yè),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我們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為了將來實現(xiàn)共產主義。”[2 ]110、112這樣堅定的信念,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宗教式的頂禮膜拜,而是尊重科學,是共產黨人高揚唯物史觀旗幟與時俱進地不斷再認識。人們不僅從《共產黨宣言》這個鴻篇巨制中了解了作者當時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分析,而且學習把握他們的方法論,對《共產黨宣言》發(fā)表以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史進行不懈追蹤研究。共產黨人透過資本主義歷史和現(xiàn)實的不可解決的根本矛盾看到社會主義的必然性,我們不僅從20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的不斷改良中看到他們?yōu)樽叱隼Ь扯蛏鐣髁x的學習借鑒,更從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進程中看到,盡管資本主義在不斷改良中還在發(fā)展著,而且具有對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科技軍事等等方面的優(yōu)勢,“如果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資本主義制度,它們的經濟文化肯定還會有更大的進步”,這僅從“資本主義國家中一切要求社會進步的政治力量也在努力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努力為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不公道、不合理現(xiàn)象直至實現(xiàn)社會主義革命而斗爭” [3 ]168,也就可以看出端倪。《共產黨宣言》發(fā)表以來特別是十月革命以后的社會主義已經有過的優(yōu)于資本主義的成功實踐,以及社會主義實踐歷史中違背歷史發(fā)展總趨勢因而不成功的實踐的反面教訓,都證明了“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 [3]313。
從我們走上改革開放之路以來,一些人由于對歷史知識特別是對唯物史觀的無知和淺薄,被一些實例(也可能是重大的)迷住了視野,由于對社會主義實踐中借鑒資本主義發(fā)展進程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符合社會發(fā)展進步需要的一系列文明成果,由于資本主義還擁有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科技軍事等強勢,由于……而否定、淡忘、懷疑共產黨的最高目標,甚至散布共產主義是虛無縹緲的從而應把共產主義旗幟收起的觀點,這是不足為訓的淺薄。同樣,也有一些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很大的進展的時候,在人民高興、國家興旺、社會進步的時候,只看到現(xiàn)實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把所有出現(xiàn)的問題都歸罪于改革開放,甚至以為改革開放是走錯了路,離開了向共產主義前進的方向,片面地渲染改革開放前模式的“功績”,主張回到改革開放前去,這盡管也是不足為訓的淺薄,但卻是很值得重視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這表明:要強化共產主義堅定理想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中國共產黨人一定要像十七大報告所要求的那樣,“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科學發(fā)展觀的忠實執(zhí)行者、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實踐者、社會和諧的積極促進者?!眻孕殴伯a主義大目標,熱心共產主義事業(yè),就要充分認識共產主義這樣歷史總趨勢的必然實現(xiàn)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脫離實際犯急性病。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從中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踏踏實實地前進。在上個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說過:“到了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fā)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yōu)于資本主義。”這也就“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yōu)于資本主義。”“現(xiàn)在我們正在向這個路上走?!?[2 ]225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理解十七大的一系列正確部署,為筑好共產主義大廈基礎而持續(xù)地努力。
二、關鍵是要理性地認識和對待資本主義文明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1 ]61《共產黨宣言》的開天辟地意義就在于:既揭示和論證了不可逆轉的歷史總趨勢,也教育共產黨人遵循歷史規(guī)律,自覺地能動地推進歷史發(fā)展進程。承認并敬畏規(guī)律,堅定共產主義大目標,決不做同規(guī)律對著干的蠢事;但也決不是要做規(guī)律的奴隸,更不是隨波逐流,而是要努力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來為人民謀利益,特別要從面對的現(xiàn)實做起,做實現(xiàn)大目標在當前最需要而又是可以做到的事情。這就要理性地對待資本主義文明。
真正的共產黨人都是按《共產黨宣言》要求,以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為己任的?!豆伯a黨宣言》闡明了資本主義制度已經不符合時代前進的潮流,從而指明了共產主義事業(yè)的歷史正當性、必然性。但是,《宣言》并不是以純感性的視角來控訴資本主義的罪惡,而是以歷史的眼光高瞻遠矚地看問題,既歷史地闡明資本主義問世的歷史必然,更論述了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歷史進步,為實現(xiàn)社會生產力前所未有地發(fā)展作出的歷史貢獻,也就以唯物史觀來說明了資本主義既應運而生又將必然走到歷史的盡頭而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取代。
《宣言》認定“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而共產黨人所以要用新的非資本主義的制度取代之,則完全是或僅僅是因為資本主義“這種關系已經在阻礙而不是在促進生產了”,在于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率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 [1 ]274、277、278。也正是因為共產黨人干共產主義是“替天行道”,這樣,用鄧小平概括的話來說,就是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yōu)越性的社會主義”[2 ]225,也就是高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主義制度。這樣的社會必然是:使人類文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已達到的將在新制度下更好地發(fā)揮;使人類文明進程中由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約束而產生的弊端減少到盡可能的最低程度。
而在《共產黨宣言》之后,人們對其則有著各種詮釋,從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對《宣言》確定原則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有許多探索。這些詮釋和探索中許多往往是從“優(yōu)于”或“高于”的思維模式出發(fā),而卻走到了“對著干”的窘境,陷入了“凡是資本主義搞過的,我們就要反對,就要掃除”的思維定式。這就不是理性地對待資本主義。中國在這個方面吃的虧就不少。而從理性思維來總結經驗教訓,就不難認識到:出現(xiàn)這樣的情景是在探索中難以完全避免的,因為畢竟是全新的探索、全新的創(chuàng)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以寬廣的世界視野和歷史眼光來總結經驗教訓,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個別人的責任的追究上,而是以清醒分析國情入手,認識到:現(xiàn)實的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形象地說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事實上不夠格”,“就是不發(fā)達的階段” [2 ] 225-252。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擺脫不發(fā)達,實現(xiàn)發(fā)達。而從不發(fā)達到發(fā)達的進程中,根本上就是要在社會主義旗幟下,發(fā)揮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實現(xiàn)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已經走過的建設工業(yè)文明的任務,于是研究和借鑒資本主義時代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明成果就成為重要問題。這本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如同馬克思在《資本論》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所說:“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本身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币虼?,“一個國家應該而且可以向其他國家學習”。由農業(yè)文明走到工業(yè)文明,是迄今歷史材料反復證明“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fā)展階段”,特別是對于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所以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在“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的方面下功夫、做文章。[4 ]101正是這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反思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就深刻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2 ]373改革開放以來的許多成果的取得,都是同這一條分不開的。而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姓‘資’姓‘社’”問題爭論不斷。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此作了小結。他說:“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372
對鄧小平這樣的小結,人們也有著不同的詮釋。有的人說,這就是要把“姓‘資’姓‘社’”問題擱置,好好地做事情就行了;也有的說,決不能回避“姓‘資’姓‘社’”問題,要下決心堵住資本主義的路;更有的說,應該把“姓‘資’姓‘社’”問題一筆勾銷,就是要補資本主義的課……。現(xiàn)在看來,不同的認識的分歧還會繼續(xù)下去。而重要的問題在于:歷史已經進入了21世紀,已經是《共產黨宣言》問世160年,我們需要的是尊重和敬畏文明,使人類文明成果更好地為人民大眾謀利益,使人類文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已達到的成果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能更好地發(fā)揮,使人類文明進程中難以完全避免的弊端,我們依靠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使之減少到最低程度。
改革開放旗幟下推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本著干成“對資本主義具有優(yōu)越性的社會主義”,更是從現(xiàn)實的中國是一個工業(yè)化還有待完成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實際出發(fā),以在社會主義旗幟下干成功工業(yè)化為目標。這就必然應當做到:凡是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進程中已經做過而又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要求、有利于社會進步的事,就努力地去做,力求做得更好,決不要陷入“左”的“凡是資本主義干過的,我們就不能干,就要退避三舍”的泥潭;凡是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進程中已經出現(xiàn)的弊端乃至災難,我們就要研究,不僅要看到其與資本主義制度相聯(lián)系的不可避免性,而且要看到與社會化、現(xiàn)代化、全球化進程相聯(lián)系的不可避免性,從而作出有預見性的防范和降解。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把精力用在研究如何同資本主義“對著干”上,而是把精力用在全面了解資本主義“干過的”、“有過的”,研究哪些是我們需要使之做得更好的,哪些是盡管難以避免卻可以努力使之減少的……。
在這樣的進程中,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另一句批駁德國庸人的話很值得我們三思。馬克思說:“工業(yè)較發(fā)達國家向工業(yè)較不發(fā)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蔽覀円恍┩就詾榻⑵鹆松鐣髁x根本制度,資本主義工業(yè)化進程中的許多弊端就不會在我們的工業(yè)化進程中出現(xiàn),而一旦出現(xiàn)就埋怨多多,常常發(fā)出“本來不該發(fā)生”之類的感嘆,而唯物辯證法則是要求我們認識到:“問題在于這些規(guī)律本身,在于這些國家以鐵的必然性發(fā)生作用并且正在實現(xiàn)的趨勢?!瘪R克思在談到當時較英國不發(fā)達的某些德國庸人沾沾自喜地以為德國不會出現(xiàn)英國類似情況的時候,以不無戲謔的口吻說道:“我就要大聲地對他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4 ]100這啟迪我們:在理性地對待資本主義文明的問題上,歷史上“對著干”的經驗教訓不能忘記,但也不能由一個傾向走到另一個傾向:對資本主義自發(fā)進程中出現(xiàn)的彎路教訓不記取、出現(xiàn)的弊端不警惕,以為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只是放在嘴上的,是作為宣傳道具的,而既不去研究資本主義,更沒有在“高于”、“優(yōu)于”資本主義的問題上做文章,那就是沒有弄懂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深刻內涵。至于那種以為在改革開放的進程可以一筆勾銷對“資”和“社”的研究,甚至以為只要跟資本主義發(fā)展進程亦步亦趨,那就不僅是思想懶漢,而且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不肖子孫了,也表現(xiàn)為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竅不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認識世情,不僅強調要能夠學習借鑒資本主義文明的成果,而且認識到: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條件下,可以而且應當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等來為又好又快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更鮮明地提出了:與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主張。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我們將繼續(xù)以自己的發(fā)展促進地區(qū)和世界共同發(fā)展,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在實現(xiàn)本國發(fā)展的同時兼顧對方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正當關切。我們將繼續(xù)按照通行的國際經貿規(guī)則,擴大市場準入,依法保護合作者權益。我們支持國際社會幫助發(fā)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fā)展能力、改善民生,縮小南北差距。我們支持完善國際貿易和金融體制,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通過磋商協(xié)作妥善處理經貿摩擦。中國決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薄盎ダ糙A的開放戰(zhàn)略”的提出是理性認識資本主義文明思想的進一步拓展和創(chuàng)造,不僅是對形而上學的“對著干”的思維的革命性糾正,也超越了馬克思主義先輩的“妥協(xié)”等等思維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三、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始終要為憂患意識留有一席之地
把握社會主義命運的主動權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門大學問,不僅要有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動搖的信念,而且需要具備把握社會主義命運,實施因勢利導的知識和能力?!豆伯a黨宣言》發(fā)表160年來,世界各地涌現(xiàn)了許多共產黨。他們的歷史表明,有許多為實現(xiàn)人類歷史發(fā)展總趨勢而作出了彪炳史冊成績的共產黨,也有過不少一度輝煌而卻遭受重大挫折乃至一時斷送社會主義前途的黨,也有過長期始終無大作為的黨。這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經驗教訓,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在于一個真正的有作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能否始終如一地把握社會主義命運的主動權,關鍵性的問題就在于能否搞準共產黨人所面臨的實際具體歷史方位,從而制定實施特定階段既正確準確又具體可行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共產黨宣言》發(fā)表之后,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進一步闡述了新的社會形態(tài)產生的條件。他說:“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4 ]33這就需要把握唯物史觀的共產黨人綜合地、系統(tǒng)地認識和把握共產黨在特定條件下的具體方位,并據此制定實施特定階段既正確準確又具體可行的路線方針政策。而歷史實踐表明:共產黨人的智慧和能力就表現(xiàn)在能否恰當?shù)卣J識和把握上,特別是在關鍵時刻作出科學的選擇。歷史的實踐表明:這將是一個艱難的歷程。審視《共產黨宣言》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根本性預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開創(chuàng)一個半多世紀的歷史,則可以看出:我們共產黨人在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進程中所處的不同方位的確經歷了坎坷的歷程。
這就首先要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及其展開的狀況、矛盾、演變及其規(guī)律的認識,在許多方面還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人們常說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但實際上對此還不甚了然。列寧說得好:“沿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但決不會窮盡它)” [5 ]。認識上的無限和有限的統(tǒng)一是客觀存在,而可怕的是對有限存在認識上的盲目性,把實際上的認識夸大為無限,這就是不可饒恕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伴隨對規(guī)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指導我們的事業(yè)不斷地修正、完善、充實、系統(tǒng),使由于缺乏經驗造成的失誤真正成為進一步發(fā)展而支付的“學費”。這就不要把某一個階段的有限認識當作為無限時空下的模式,不分時間地點條件地去推行。要爭取實現(xiàn)第一種趨勢,這就必須辯證地把握無限、有限、局限相統(tǒng)一。
馬克思說得好:“理論的方案需要通過實際經驗的大量積累才臻于完善?!边@是一個無限的進程,他強調至少是要經歷某一個活動的周期。他這樣說道:“在政治經濟學中,原則上決不能根據一年的統(tǒng)計材料就得出一般規(guī)律。常常需要引證六七年來的平均數(shù)字,也就是說,需要引證在現(xiàn)代工業(yè)經過各個階段(繁榮、生產過剩、停滯、危機)而完成它必然的周期這一段時期內的一些平均數(shù)字。” [1 ]221-222列寧更是清醒地指出:“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lián)系和‘中介’。我們永遠也不會完全做到這一點,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犯錯誤和防止僵化。” [7 ]在“左”的歲月,對不利于“左”的觀點的材料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訓。比較,不僅要把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進行比較,還應把一種成功的經驗和另一種成功的經驗相比較,把一種失敗的教訓和另一種失敗的教訓相比較,只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反復比較研究,才能從中找到確實是具有本質性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里,尤其是要敢于承認某些在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的作用的有限范圍,并且敢于承認這種東西在一定的條件下作用的盡頭和可能走向反面。只有這樣,才能對規(guī)律的認識得以日趨完善、準確。
而重溫《共產黨宣言》以來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史,可以看到:既有對方位認識得當和不得當?shù)臅r候,也有一定條件下認識得當而不能與時俱進地隨著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進程來及時改變對方位的認識的時候,存在過過高估量或過低估量的情況。研究這些經驗教訓時都會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方法論,那就是要有憂患意識,需要多一點逆向思維。
十七大的重要歷史貢獻之一就是強調要居安思危。歸根結底,社會主義事業(yè)是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探索性的事業(yè)。共產黨人固然可以依靠唯物辯證法有著比眾人高出一籌的遠見卓識,但由于事物的矛盾展開的過程性和人們認識能力的具體有限性,也就存在著認識和把握上出現(xiàn)“過”和“不及”的可能性。自覺性如果是不科學的,那么,可能帶來的損害,甚至會超過自發(fā)性帶來的災難。從科學社會主義創(chuàng)始人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造者,都在實踐中依據再認識來不斷地進行矯正、提高自己的認識。這就啟示我們后人,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列寧.列寧選集:第2 卷[M].北京:1995:103.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7.
[7] 列寧.列寧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責任編輯 黃志恒